落尽桃花昼掩门。说到伤春。直到残春。子归枝上唤黄昏。只管催人。不管愁人。
杏子轻衫浥露新。多是香痕。半是啼痕。春愁和泪几消魂。减得三分。才得平分。
【注释】
①一剪梅:词牌名。②子:指人,这里借指花枝上停落的花瓣。③杏子:一种小而圆的果实,皮薄味酸甜,多用来比喻美人的容颜。轻衫:轻薄的衣裙。浥(yì):沾湿。露新:雨滴刚落下的样子。④香痕:指花上的香气。⑤啼痕:指花瓣上的泪痕或血痕。⑥消魂:形容极度悲伤痛苦。⑦减得三分:即“差了三分”。意谓由原来的十分愁苦变成七分愁苦。⑧平分:即平分秋色,各占一半的意思。
【译文】
春光已尽桃花落尽,白天掩上门,说到伤春直到残春。儿子回来在枝头呼唤黄昏,只管催人不管愁人。
杏子轻盈的衣裙沾满水珠像新的一样,多是香气的痕迹,半是泪水的痕迹。春愁和眼泪几时能消魂,才减少得一半,才能平分秋色。
赏析:
《一剪梅·春怨》为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所作。这首词通过写闺中女子对春天的伤怀之情,抒发了作者自己被冷落、被遗弃的痛苦与哀怨。全词情感细腻,婉曲动人;语言清丽,自然流畅。
首句起笔突兀,以景入情,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桃”字照应题目中的“春”,将春天的景象直接引入。接着用一个问句“说到伤春”作起兴,既交代了季节特点,又表达了词人的伤春情怀,同时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接下来,“直到残春”一句承上启下,点题“春怨”,表明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留恋,同时说明春天即将过去,词中也隐含着词人对青春易逝的伤感。
“子归枝上唤黄昏”这一句,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春天的景象。春天虽然美丽可爱,但也是短暂的,如同那即将离去的青春一样,无法长久停留。“直到残春”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短暂和易逝。
“只管催人”一句,则是词人在面对春天的美好景象时所产生的感慨。春天虽然美好,但同时也是充满离别和思念的季节,因此,春天的美景反而更加让人感到伤感。这里的“催人”二字,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又揭示了其带来的离别之痛。
“不管愁人”一句,则进一步揭示了词人的心境。尽管春天的美好让人陶醉,但词人的内心却充满了忧愁和伤感。她的忧愁并非来自外界的环境,而是源于内心的情感。这里的“不管”二字,既是对前文“只管催人”的反讽,又是对词人内心情感的揭示。
“杏子轻衫浥露新”这一句,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杏子挂在枝头,轻轻的露水打湿了它的衣裳,显得格外娇艳欲滴。这句诗通过对杏子的刻画,展现了春天的美好。然而,接下来的“多是香痕”、“半是啼痕”两句,则透露出词人的忧伤。杏子虽然美丽,但却承载着无尽的悲伤和痛苦。这里的“香痕”和“啼痕”两个词语,既是对杏子形象的生动描绘,又是对词人内心情感的隐喻。
“春愁和泪几销魂”这一句,进一步描绘了词人的愁苦之深。春愁和眼泪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画面变得异常凄凉。这里的“几销魂”三个字,既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悲痛,又暗示了词人对春天的深深眷恋。
最后一句“减得三分”则是对全词主题的概括。尽管春天的美好让人陶醉,但词人的内心却充满了忧愁。这种忧愁并不是简单的悲伤,而是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担忧。这里的“三分”一词,既体现了词人内心的矛盾,也反映了生活的现实。
整首词以春花春雨为背景,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与词人的愁苦,展现了一个美丽的画面与深刻的主题。它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更通过词人的心声传达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