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月在林,晨钟动野。行人惯听乌啼夜。一鞭古道又斜阳,村田看尽羊牛下。
草席泥床,瓦盆茅舍。东餐西宿何时罢。孤灯半枕梦江南,隔帘惊起萧萧马。
【解析】
本诗的写作手法,主要是通过对比,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愁苦。“残月在林,晨钟动野”是写景,以景衬情,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而“行人惯听乌啼夜”则是说,诗人已经习惯了听到乌鸦夜间的叫声,这既表明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孤独无依、凄然落寞的心境。而后面的“一鞭古道又斜阳”更是表现了诗人的无奈与悲凉。最后一句“隔帘惊起萧萧马”,更直接点明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一幅充满哀愁的画面,令人感同身受。
【答案】
译文:
残月还在林子上空高挂着,村头传来了悠扬的晨钟声。
行人常常听到乌鸦夜里的叫声,那鞭声伴着夕阳斜斜地映在古道上。
草席泥床简陋的茅舍,东家西家轮流吃饭睡觉。
何时才能结束这种漂泊的生活呢!
孤灯半枕梦见江南水乡,半夜里被隔窗的风声惊醒。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抒写了思妇怀人之情。全词用比兴之笔,借自然景色抒发思妇的愁苦之情。开头两句先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出了一幅荒凉寂寞的乡村图景:“残月”、“乌啼”、“斜阳”,这些景物都烘托出思妇的孤寂、冷清,以及她的思念之殷切。接着,词人把视线由近及远,移向远方,勾勒出一幅辽阔辽远的边塞图景:“一鞭古道”、“羊牛下”。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情,既写出了旅途的艰辛,又写出了思妇望夫的期盼。“草席泥床”三句,进一步刻画出思妇的居处简陋,生活艰苦,从而衬托出她思人的深切。“东餐西宿”四字,则形象地描绘出思妇长年累月辗转奔波的生活状态,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结尾两句“孤灯半枕梦江南,隔帘惊起萧萧马”,则直接点明主题,是一幅充满哀愁的画面,令人感同身受。此词语言浅近,情感真挚,善于运用比兴手法,构思精巧,意境清丽,为历代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