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见重阳矣。怅悲秋、他乡何处?登山临水。为问诸公高宴会,遍插茱萸有几。何必学、牛山掩涕。我忆楞伽湖畔路,是少年、行乐尝过此。吟一句,满城雨。
追寻昨梦依然耳。惊回头、歌台舞榭,半成蒿里。戏马龙山今在否,争甚英雄竖子。谁保得、古而无死。但趁清秋风日美,酹黄花、侧帽斜阳里。怕转盼,寒沙起。

【注释】

①楞伽(léng jiā):梵语leṅgal的音译,指佛教经文。

②行乐:游乐,游玩。

③昨梦:过去的事,指过去的回忆。

④争:怎么。

⑤古而无死者:语出《左传·哀公十七年》,意思是说古时候的人没有像现在这样为名利而争斗,所以即使死了也不会有什么遗憾。

⑥酹(lèi):斟酒祭奠。

⑦侧帽斜阳里:形容饮酒吟诗的情景。

⑧寒沙起:比喻世事沧桑、人事无常。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时光荏苒、生命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全词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登高临水、问天论地、追忆往昔等方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深沉思考。

首句“四见重阳矣”,表明作者已经多次经历了重阳节,而每次的经历都让他感到怅然若失。接着“怅悲秋、他乡何处?登山临水”几句,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这一天,站在山巅水边,眺望远方的景象。然而,他心中却充满了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作者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历程。他问:“为问诸公高宴会,遍插茱萸有几。”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聚散离合的感慨。他认为人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时光,不要总是追求名利和权势,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接下来的“何必学、牛山掩涕”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批判。他认为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们,其实都是不值得尊敬的。因为真正的英雄应该是那些能够超越名利得失、追求内心平和的人们。

作者通过对重阳节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他认为人生短暂而美好,应该珍惜当下的时光,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同时,他也批判了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牺牲生命的英雄们,认为他们其实并不值得尊敬。这种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使得这首词成为了一首富有哲理和内涵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