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笑我,百日催人,年来书剑飘零。曾几何时,此间又作长行。长安莫问倦旅,似随风、春絮秋萍。征尘满,又连朝风雨,阻住归程。
客路嘶残羸马,任黄沙瘗恨,碧草无情。惟有平林,遥天一抺青青。盼他雨馀渐霁,喜林稍、清脆蝉声。行暮矣,有炊烟、一缕远迎。
声声慢 · 新乡道中
青山笑我,百日催人,年来书剑飘零。曾几何时,此间又作长行。长安莫问倦旅,似随风、春絮秋萍。征尘满,又连朝风雨,阻住归程。
注释:
- 青山笑我:青山好像在嘲笑我一样。
- 百日催人:百日之期催促着我。
- 书剑飘零:拿着书和宝剑四处漂泊。
- 长安:指当时的都城,即长安(今陕西西安)。
- 黄沙:黄色的沙土。瘗恨:掩藏怨恨。
- 平林:平坦的树林。
- 清脆蝉声:形容蝉鸣的声音清脆悦耳。
- 行暮矣:行走到傍晚了。
译文:
青山仿佛在笑话我,百日之期催促着我,这些年我拿着书和宝剑四处漂泊。曾经有多久,这里又是一次长长的旅程开始。不要问我长安的事,我已经是风中的春絮秋萍。一路上尘土飞扬,又连续几天的风雨,阻挡了我的归程。
旅途中马匹疲惫嘶哑,任凭黄沙埋藏我的怨恨,碧草没有感情。只有那平林,在遥远的天空下一片青翠。希望在雨后天晴后,林梢能传来清脆的蝉鸣声。行走到傍晚了,只有一缕炊烟远远迎接。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公元107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春天离开徐州赴湖州途中所作的一首词。全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旅途劳顿的感慨。
首句“青山笑我,百日催人”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青山仿佛在嘲笑我,百日之期催促着我,这些年我拿着书和宝剑四处漂泊。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时间的紧迫和行程的遥远,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漂泊生涯的无奈和辛酸。
接下来的内容,诗人通过描写旅途中的各种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曾几何时,此间又作长行”表达了一种对过往时光的回忆和对未来路途的期待。接着,“长安莫问倦旅,似随风、春絮秋萍”则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旅途艰辛的感慨。诗人用“春絮”和“秋萍”来比喻自己在旅途中的艰难处境,形象地展现了自己的孤独与无助。
在“征尘满,又连朝风雨”中,诗人描述了自己在路上遇到的困难,即连日的风雨阻碍了他的归途。这不仅反映了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惟有平林,遥天一抺青青”一句,诗人通过对平林的描述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平林象征着平静与安宁,而“遥天一抺青青”则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人希望在雨后的清晨,能看到林梢传来清脆的蝉鸣声,这成为了他心中最美好的期盼。
这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苦闷与期待,以及对家乡的深深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