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城阴、颓云一角,有人持恨终古。书生满眼神州泪,凄断海东烟雾。坟上土。怕有酒能浇,踏遍桥南路。英游迟汝。向笙鹤遥空,不逢骞广,心事更谁诉。
天难问,身世儒冠误否。凭渠笔力牛弩。铜琶无分中兴乐,消受此生栖旅。凭吊处。剩破帽疲驴,怅望千秋去。啼鹃最苦。要无主青山,有灵词客,来听断肠语。

摸鱼子·马鞍山访龙洲道人墓

作者:辛弃疾

摸鱼儿·马鞍山访龙洲道人墓,山在昆山县西北隅。占城阴、颓云一角,有人持恨终古。书生满眼泪光州,凄断海东烟雾。坟上土。怕有酒能浇,踏遍桥南路。英游迟汝。向笙鹤遥空,不逢骞广,心事更谁诉。

天难问,身世儒冠误否。凭渠笔力牛弩。铜琶无分中兴乐,消受此生栖旅。凭吊处。剩破帽疲驴,怅望千秋去。啼鹃最苦。要无主青山,有灵词客,来听断肠语。注释:摸鱼儿·马鞍山访龙洲道人墓,山在昆山县西北角。占城阴、颓云一角,有人持恨终古。书生满眼泪光州,凄断海东烟雾。坟上土。怕有酒能浇,踏遍桥南

路。英游迟汝,向笙鹤遥空,不逢骞广,心事更谁诉。天难问,身世儒冠误否。凭渠笔力牛弩。铜琶无分中兴乐,消受此生栖旅。凭吊处。剩破帽疲驴,怅望千秋去。啼鹃最苦。要无主青山,有灵词客,来听断肠语。赏析:这首词是辛派词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秋。辛弃疾自江西安抚使司参议官罢归带湖后,常登高作赋、饮酒以遣怀,并写下了许多咏物抒怀的佳作。《摸鱼儿》为其中之一。全词由题及意,抒发了作者对故人坟墓的凭吊和悼念之情。开头一句就点明地点和季节“马鞍山访龙洲道人墓”。马鞍山在今江苏无锡市西南,昆山县东北。道人名不详。“山”字领起全词。上片主要写登临所见之景以及作者由此产生的感慨:一、二句先点出“马鞍山”,然后描写“龙洲道人墓”的环境。占城树的浓阴,夕阳的余照;颓败的山峦,悲凉的云雾,都笼罩着这座墓地。这既是实写其地理位置,也烘托出作者凄凉悲伤的心情。三、四句写登临后所见之景:只见满眼泪光的“书生”,正站在“海东烟雾”之中,凭吊他的故人墓。“满眼”,即满眼流泪的意思。“凄断”二字,既表现了他对这位故人的深情怀念,又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无限悲痛。五六两句是作者对“书生”的进一步描摹:他满眼里含着泪水,在思念着故人。“坟上土”三句,是对上述情景的具体化和深化。“怕有酒能浇”,“踏遍桥南路”,说明这位书生已到暮年,而故人却长眠不醒,使他百感交集,于是借酒浇愁,但又不能排遣心中的痛苦。“英游迟汝”四句,是说这位书生虽然年老体衰,但仍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够像春秋时的蹇叔、百里奚那样,得到君主的赏识而施展自己的才能。可是,当他来到故人墓前,发现“笙鹤遥空”,连蹇叔、百里奚这样的贤相也未能遇到。因此,他的雄心壮志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只好把满腔的忧愁倾诉给苍天。“心事更谁诉”句,既表现了他对现实的愤懑不平,又表达了他对故人的深深怀念。

下片写凭吊之后的感叹。“天难问”三句是对现实的一种感叹。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儒冠”指儒家学者戴的帽子,“误否”意为是否值得。“凭渠笔力牛弩”句用战国时苏秦、张仪游说诸侯,以合纵抗秦的故事来比喻这位故人。“铜琶无分中兴乐”句则是对故人一生功业不能成功的惋惜。“消受此生栖旅”,“栖旅”指寄居生活,这里指隐居生活。“凭吊处”四句是说凭吊之后的情景。作者面对青山翠竹,只有骑着疲惫的破驴,独自叹息。“剩”字极言其多,“破帽”则表明作者此时的落魄不堪。“啼鹃最苦”一句,既表现了作者因失去亲人而生发的悲痛之情,又暗示出自己内心的痛苦。最后两句,更是将作者的悲痛情感推向高潮,“要无主青山”句中的“青山”既是指自然景物,也是作者对故人的代称;“有灵词客”句中的“有灵词客”,指能与故人沟通的知己。“来听断肠语”句中“断肠语”是作者对故人的追念和痛惜,表达了他对这位故人的深切怀念和无限悲痛。

这首词通过对故人的凭吊和追念,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全词语言优美流畅,感情真挚动人,是辛派词中的又一杰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