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柳白门鸦,怕听他、古岸斜阳马首。转怅故人疏,凭谁话、榆影柴门非旧。身将隐矣,近来不醉旗亭酒。唤起阶前猿鹤问,还肯劝君留否。
平江小艇迎潮,怪离歌倚棹,催人故骤。准拟乱山隈,扶犁去、苦索力耕无耦。东华驴背,软尘几许征衫袖。烟雨他时归,记取添我,画图携手。

【注释】

南浦 · 送竹垞(zhū chān)被徵入都:指友人王源到京师应试,诗人写此诗以作别。南浦:泛指江南水乡的渡口。白门:指南京城。道出白下:在南京城外白门前的路上经过。啼柳白门鸦,怕听他、古岸斜阳马首:白门前的柳树,在夕阳西下的斜照中,发出凄厉的啼鸣声。“怕听”二字写出了作者对朋友远行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转怅故人疏,凭谁话、榆影柴门非旧:他离开后,自己感到孤独寂寞,又不知该向谁诉说。“榆影柴门”,是说朋友离去后的家。榆树的影子映在柴门上,与以前的情景已大不相同了。“转怅”二字,既写出了作者怀念朋友的深情,又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身将隐矣,近来不醉旗亭酒:我准备辞官归隐了,近来不再饮酒欢宴于街市酒楼之间。“身将隐矣”一句,表达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近来不醉旗亭酒”一句,表现了作者厌倦尘世,渴望归隐的情感。

唤起阶前猿鹤问,还肯劝君留否:我呼唤那台阶前的猿猴和仙鹤询问它,它还肯劝阻您留下来吗?“唤起”两句,表现了作者欲隐退而不得,欲离去而不能,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平江小艇迎潮,怪离歌倚棹,催人乍骤:平江县有条小河,河上有一只小船正在迎着潮水行驶,船上的人唱着别离的歌曲,歌声似乎在催促着我。“怪离歌”三字,既写出了作者听到离别之歌时的心情,也表现了他对朋友离去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准拟乱山隈,扶犁去、苦索力耕无耦:我打算在乱石山坡间开垦土地,用锄头耕作,没有帮手。“准拟”一词,既写出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又表现了他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期望。

东华驴背,软尘几许征衫袖:我骑着东华的驴子,身上披着软绵绵的尘埃,衣袖沾满了尘土。“东华驴背”,既写出了作者在旅途中的辛苦劳累,又暗示了他内心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烟雨他时归,记取添我,画图携手:将来烟雨蒙蒙的日子里,我要回到你的身边,与你一起欣赏美景如画的生活。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通过抒情达意,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关怀以及对其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意。

起二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是在南京城门外的白门前路上。“啼柳白门鸦”,是说白门城内外的柳树枝条上停聚着乌鸦,在黄昏的时候,发出一声声凄凉的鸣叫之声,使行人感到愁苦悲凉。“怕听”二字,写出了作者对友人远行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古岸斜阳马首”,则进一步渲染出了送别之际的凄凉景象。

三、四句写友人离去后,自己感到孤独寂寞,又不知该向谁诉说。“榆影柴门非旧”,是说自从友人离开以后,家门上的榆树影子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明亮了,而是变得模糊不清了。这里既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之情,又表现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转怅故人疏”一句,既写出了作者怀念朋友的深情,又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五、六句,是全诗的重点所在。“身将隐矣”一句,表达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近来不醉旗亭酒”一句,表现了作者厌倦尘世,渴望归隐的情感。最后两句“唤起阶前猿鹤问”,既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全文主题的归纳。

最后两句,写作者欲隐退而不得,欲离去而不能,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平江小艇迎潮”,则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说明。在这里,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美好的画面:平江县有一条小河,河边有一只小船正在迎着潮水行驶。船上有人唱着离别的歌曲,歌声似乎在催促着我离开。这两句既写出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又表现了他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期望。“准拟乱山隈”一句,是说我想在那乱石山坡间开垦土地,用锄头耕作,没有帮手。“扶犁去”、“苦索力耕”四字表明了作者想要过一种隐居的生活。“东华驴背”一句,是说他骑着东华的驴子,身上披着软绵绵的尘埃,衣袖沾满了尘土。这里的“东华”二字既指东华门外的道观,又是对作者所骑驴子的描写,更暗示了他内心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结尾两句写日后归来的情景:“烟雨他时归”,是说将来烟雨蒙蒙的日子里,我要回到你的身边,与你一起欣赏美景如画的生活。“记取添我”,既是一种嘱咐,也是一种期待,表示自己将会永远记住这段友情并为之付出努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