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千寻铁索已沈江,江流更无还。想其中自有,战时栖舰,闲处渔竿。太息我辰安在,词客意辛酸。欲耦严陵钓,掷去儒冠。
烽火一时燃遍,笑石头城下,曾见降幡。误漂零臣甫,犹诩寸心丹。困盐车、何如伏枥,向珠溪、尊俎且盘桓。谁知得、过清明了,依旧春寒。
【注释】
(1)蒋鹿潭:名蒋士铨,江西铅山人。戴笠小像:蒋士铨的画像。笠,古代文人常戴的帽子。
(2)千寻:古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3)沈江:沉入江中。这里是比喻蒋士铨投江自尽。
(4)栖舰:停泊在船上。
(5)太息:长叹。
(6)辰安:即“何方”,问何处可去之意。
(7)词客:诗人。这里指自己。
(8)曾见降幡:曾看见过投降的旗帜。
(9)误漂零臣甫:错投到飘零的臣子身上。
(10)伏枥:低头卧槽。这里指不仕。
(11)珠溪:水名,流经江西铅山县,为铅山河支流。
【译文】
江岸断裂的铁索沉没于江中,江流更无还归之途。想其中自有战时停泊战船,闲暇时垂钓之处。我叹息何处才是我的安身之地?词客心中充满辛酸。我欲效仿严子陵,弃儒冠而钓鱼。
一时烽烟四起,笑谈石头城下,曾有投降的旗帜。误把我漂流到南方,仍夸耀心中的一片忠心。困于盐车不如伏枥,向珠溪尊酒共论国事。谁知得过清明时节,春寒料峭依旧。
【赏析】
此词是一首悼念友人蒋士铨之词。蒋士铨字心余,江西铅山人。道光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官至侍读学士。他因上疏弹劾林则徐而遭贬,愤激自沉于湘江。这首词就是写他殉难之后的情景。全词通过描写蒋士铨的生平和死后的情景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起首两句“断千寻铁索已沈江,江流更无还期”点明题旨。“铁索”暗用《后赤壁赋》里“铁索桥”的典故,形容蒋士铨的投江自尽,形象地写出其壮烈之举。“沈江”二字既写出铁索沉江的情态,又暗含蒋士铨投江自尽的事实。“江流更无还期”一句,既表明江水的无情,也暗含自己的无可奈何,流露出作者对友人的悲悼之情。“想其中自有战时栖舰闲处渔竿。”这一句承接上句,由“铁索沈江”进一步想象出当时的情形:那时正值战时,他只能栖于战船之上;平时则垂钓于江湖之间。这一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将友人生前生活的情景写得十分真实,同时也暗示出他生前的生活并不如意。“太息我辰安在,词客意辛酸。”这一联紧承上句,进一步从侧面描写友人的遭遇。“太息”一词,直抒胸臆,表现出作者对友人命运的无限感慨,同时暗含自己的处境和心情。“词客”一词,既指友人,又兼称自己,表达了两人共同的身世之感。“意辛酸”三字,不仅表现了自己的哀伤,也表现了对友人的同情。
以下五句写蒋士铨投江自尽后的情况。“欲耦严陵钓,掷去儒冠。”这二句是化用了严光垂钓、范蠡弃官的典故。意思是说:我本欲学严子陵,隐居不仕;又欲效法范蠡弃官而去。然而,现实却是如此残酷,他们的行为并不能使国家安定,反而使自己陷入困境之中。所以最后只好无奈地抛出儒冠。“烽火一时燃遍”二句是化用杜甫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意:“笑石头城下,曾见降幡。”意思是说:当时的朝廷昏庸腐败,只知享乐,不思进取,结果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和百姓的苦难。最后两句“误漂零臣甫,犹诩寸心丹。”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意思是说:误把忠诚正直之士看成漂泊无定的臣子。虽然内心怀有一片忠心,但也只能付诸叹息。这一句既是对自己处境的评价,也是对朋友遭遇的感叹。
结尾四句收束全词。“困盐车”三句是化用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的诗句:“永携好种来,渐见柳成阴。何当载酒来,共尔酌春心。”意思是说:现在自己就像被捆绑住一样,不能像陶弘景那样带着美酒去赏花游春了。最后两句是对友人的劝勉。意思是说:你应当早日醒悟,不要像严光一样隐居山林,也不要学范蠡那样隐姓埋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愿望,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此词语言朴实流畅,风格自然浑朴,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抒情性。全词以叙事为主,中间夹杂着抒情和议论,层层递进,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特别是结尾四句,更是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时局的看法,使全词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