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共燕台醉。记年时匆匆判袂,一肩行李。漂泊长安畴知己,况向蛮江天际。感尔日琅玕缄寄。换取金龟双耳热,只四明狂客称同辈。闻屐齿,跫然喜。
天涯黯澹容憔悴。正相如成都落魄,鹔鹴裘敝。鹅管调银书细字,心事凄凉而已。恁萧育杜陵男子。肝胆照人坚宿诺,指秋波并澄沧浪水。多少恨,且休矣。

【注释】

燕台:古台名。在长安城东,为李白、杜甫诗中常用之地。

李良年徵君:即李邕,字泰和,唐北海(今山东)人。官至太子少师,后因被排挤出朝,遂隐于安陆。

琅玕:美玉。这里指书信。

金龟:佩饰。

四明狂客:指严子陵,东汉光武帝时隐于浙江四明山,后人称他为“四明狂客”。

鹔鹴裘:皮制之衣。

成都:指严子陵的故乡。

鹔鹴:一种皮毛制成的帽子。

萧育:指汉代严光,字仲子,汉光武时任大司马,后隐居故里。

杜陵:指杜甫,唐时以杜陵为诗人墓地。

秋波:眼波。

澄沧浪水:指清澈见底的长江。

【译文】

我和你曾经一起在燕台醉酒,还记得那时匆匆分别,你背负着行李匆匆离去,像飞鸿一般。如今你在长安漂泊无依,何况你飘荡到了那遥远的蛮江天际。你感伤地寄给我一封用琅玕装饰的信,让我换得一双金龟。我只愿你像当年那四明的狂客,与我一样志趣相投。听说你穿着鞋齿,欣喜若狂。

我在天涯黯然神伤,面容憔悴。你当时正在成都,过着落魄的生活,穿着破旧的鹔鹴裘,就像那鸐鷃。你的鹅管笔,写出的银字细书,只是抒发了心中的凄怆而已。如今我们如同当年的那萧育,都是男子汉大丈夫,肝胆照人,坚贞不渝,誓与朋友共患难。我们面对秋波,都能看到那澄澈的沧浪水。然而我们却只能相互叹息,多少怨恨啊,就此罢了吧!

【赏析】

此词乃李白酬赠友人之作。李邕是李白的挚友,曾为李白所倾倒,但两人始终未能成为知己。开元十八年(730),诗人游长安时曾向李邕索求过诗作,而当时李邕已辞官家居,于是便写了这首《金缕曲》来答谢他的深情厚谊。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追忆昔日与友人相聚时的欢聚情景,下阕则抒发离别后难以抑制的思念之情。

开头两句写二人曾同游燕台。燕台即燕乐台,位于长安城东。李白与李邕曾在此饮酒赋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时正值他们分手之际,李邕满怀愁绪地将书信托付给友人,并表示要与他共同进退。“几共”二字既表明了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同时也表达了李白对这段友情的珍视和怀念。紧接着作者又回忆了当时分别的情景:“记年时匆匆判袂,一肩行李。”这两句描绘出了一幅别离时匆忙而沉重的画面,表达了李白对那段时光的留恋之情。

接下来三句则是对当时友人的境遇进行了概括描述。在长安这个繁华都市中,李白与李邕虽然有相似的才情,但却无法得到重用。李白感慨道:“况向蛮江天际”,这句表达了他对李邕身处蛮荒之地、前途渺茫的同情和担忧。同时,这也暗示了李白自己的处境也是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

第四句“感尔日琅玕缄寄,换取金龟双耳热”则是对李邕回信的内容进行了具体描绘。信中用“琅玕”作为礼物,寄托了深深的情谊;而换来的金龟象征着富贵和地位,也体现了李邕对友谊的重视和珍惜。这里的“双耳热”形象地表达了李白收到回信时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接下来的几句则是对李邕寄来的书信内容进行了解读和回应。李白在回信中表示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愿意像当年那样与李邕一同奋斗,共赴人生风雨。同时他也向李邕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闻屐齿,跫然喜”,这句表达了李白听到李邕回信时的喜悦之情;而“秋波并澄沧浪水”则是对两人心心相印的默契的赞美和歌颂。

最后两句则是对全词进行了总结和升华。诗人通过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等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这段深厚友谊的珍视和怀念之情。同时,这两句也暗含了李白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期许和追求。

这首词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李白与李邕之间的深厚友情以及他们对彼此的关心和理解。同时,这首词也表达了李白对人生、友情和事业等方面的深刻认识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