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如此,问江山今古,几多陈迹。谁把桂轮今夜里,碾破楚天新碧。玉臼无声,银河有影,一片清虚国。醉馀莫笑,旧游吾尚历历。
记得杜牧司勋,江湖落拓,曾作扬州客。爱杀打头天上月,管甚中秋七夕。一别凄然,吾生可惜,塌尽鹍鹏翼。夜云深矣,依稀楼外吹笛。
【注释】
乙已:宋徽宗宣和四年。中秋:中秋节,即八月十五夜。广陵:扬州别称。旧游:过去的朋友。司勋:指杜牧。杜牧曾作过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牛僧孺曾任扬州长史。杜牧曾在《题扬州禅智寺》中写道:“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译文】
明亮的月光如此皎洁,问江山今古,有多少陈迹。谁把桂轮今夜里,碾破楚天新碧?玉臼无声,银河有影,一片清虚国。醉后不要嘲笑,旧游历历在目。
记得杜牧司勋,江湖落拓,曾作扬州客。爱杀打头天上月,管甚中秋七夕。一别凄然,吾生可惜,塌尽鹍鹏翼。夜云深矣,依稀楼外吹笛。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以月明、江山、陈迹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对故友的思念之情。全词意境高远,情感真挚,语言凝练。
上片“月明如此,问江山今古,几多陈迹。”三句是说:明亮的月光如此皎洁,问江山今古,有多少陈迹。“明月”是诗人的知己,“陈迹”则是诗人的故人。明月与陈迹,都是诗人心中的挚爱。“谁把”二句,承首三句,是说:谁能把桂花碾成车轮,在中秋之夜,打破楚天的碧色。“碾破”二句,是说:桂花没有碾破楚天的碧色。“玉臼无声”,指砧声;“银河”指月光,“一片清虚国”,意谓一轮明月照耀着整个国家,一派澄净景象。“一片”二字,写月光的明亮,写月光洒满人间。这两句是说:月光如洗,照见天下大好河山,一片清虚之境。“醉馀莫笑”,承上句,是说:酒醉之后,不要嘲笑我,因为旧日的游踪依然历历在目。“旧游”二字,既是回忆,又是现实,既指往日与故人的相聚欢乐,又指今日的怀念之情。“吾尚历历”,意思是说:我的记忆仍然十分清晰。“历历”两字,形容记忆犹新,言下有“旧日的游踪依然历历在目”之意。
下片由“念奴娇·中秋登临感怀”中“念奴”句化出,“杜牧司勋”一句即指此。“忆得”二句,是说:记得杜牧司勋,江湖落拓,曾作扬州客。“杜牧”,指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落拓”,指杜牧的放达不羁。“一别凄然”,指杜牧的去世。“吾生可惜”,指诗人自己的生命短促。“天涯何处无芳草”,语出《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是说天涯何处不是芳草萋萋,而自己却身在异乡孤独地度过一生,实在令人痛惜。“夜云深矣”一句,用李商隐诗“回乐峰前沙似雪,香灯半灭照残月”(《锦瑟》)中的“夜云”句意。《太平御览·卷六八四》引《洞仙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夜云”二字,即指“巴山夜雨”。这句是说:夜色已经很深了,依稀楼阁之外传来阵阵悠扬的笛声,不知是谁在吹笛。“依稀”二字,写笛声飘渺不定。
这首词以月明、江山、陈迹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对故友的怀念之情。全词意境高远,情感真挚,语言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