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里老藤枝,云板放参迟。南湖烟水浮千顷,疏愣畔、梧蓧参差。麈尾能谈五觉,橛头同访三支。
身轻唯许瘦筇知,僧腊正强时。闲烧柏子香成篆,迦文外、儒墨兼师。自愧石渠枯管,来赓松阁新诗。

【注释】

  1. 天宁寺:位于苏州城西灵岩山麓,始建于南朝刘宋,是江南地区最古老的佛寺之一。
  2. 老藤枝:形容寺院里生长着苍劲的老藤。
  3. 云板放参迟:指在寺庙内举行法事时,敲云板的声音很晚才开始响,意味着僧人参禅的时间较长。
  4. 南湖:指的是苏州市西南的金鸡湖畔。
  5. 梧蓧(wú qiě):指寺庙旁的梧桐树。
  6. 能谈五觉:指僧人有五感的修行,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觉是指佛教中的一种修行境界,意指通过修行达到对世界万物的感受和理解。
  7. 橛头(kuí tóu):一种禅宗修行方法,即以一根木棍作为工具,进行坐禅或行禅,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8. 身轻唯许瘦筇知:指僧人因为心志清净,身体轻盈,只有用一根轻巧的筇竹制成的手杖才感觉得清楚。筇竹是一种竹子,因其材质轻而坚固,被用来制作手杖。
  9. 僧腊(lài)正强时:意为僧侣的年岁已到中年,但精神依然旺盛。僧腊是指和尚修行的年限,通常用于表示一个和尚的年龄。
  10. 石渠枯管:指的是古代学者在石头上刻写的经文,已经干涸了,象征着学问的传承逐渐中断。
  11. 来赓松阁新诗:指作者前来参加或创作新的诗歌。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描写虎丘风光的词作。全词通过对虎丘春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第一句“天宁寺里老藤枝”,描述了虎丘景区内天宁寺的古老藤架。这里的“老藤”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寺庙内生长着苍劲的老藤,给人一种岁月沉淀的感觉。同时,“老藤枝”也暗示了虎丘的历史悠久,历经沧桑。
    第二句“云板放参迟”,则进一步描绘了虎丘景区内举行的法事活动。这里“云板”指的是寺庙内敲击的乐器,其声音悠扬,传达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参迟”则表达了参悟佛法的时间较长,意味着修行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体悟佛法的真谛。
    接下来的两句“南湖烟水浮千顷,疏篱畔、梧蓧参差”,则是对虎丘周边自然环境的描绘。这里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南湖上弥漫着烟雾,水面平静如镜,映衬着千顷的湖水;而旁边的梧桐树则参差不齐,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两句不仅展示了虎丘的自然之美,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赞美。
    第三句“麈尾能谈五觉”,则是对僧人修行境界的形象描述。这里的“麈尾”指的是僧人使用的拂尘,它不仅是修行工具,更是象征智慧和悟性的象征。这句话表达了僧人通过修行达到了五感的高度体验,能够感知和理解世间万物。这种境界既是一种内心的修炼,也是一种对世界的洞察。
    第四句“橛头同访三支”,则是对禅宗修行方法的描绘。这里的“橛头”指的是禅宗修行中的坐禅工具,而“三支”则是指佛教中的三种修行方法:观照自己、观察他人、观察外境。这表示通过这三支修行方法,修行者可以在内心世界中找到平衡和安宁。
    第五句“身轻唯许瘦筇知”,则进一步强调了修行者内心的清净和轻盈。这里的“身轻”指的是修行者心境的轻松自如,而“瘦筇”(筇竹)则是一种轻便而坚韧的手杖。这句表明只有当修行者的内心真正清净,才能感受到身体的变化和轻盈感。
    第六句“僧腊正强时”,则是对僧侣年岁的描述。这里的“僧腊”指的是僧侣修行的年限,而“正强”则意味着僧侣的精神仍然饱满,没有衰老的迹象。这表达了作者对僧侣修行成果的认可和赞赏。
    “闲烧柏子香成篆”,则是对寺庙内宗教仪式的描述。这里描绘了在寺庙内进行的宗教仪式,通过焚烧柏子并点燃香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氛围。同时,“篆”(古文字书写形式)也象征着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整首词通过对虎丘春日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其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同时,通过对修行者内心状态的描绘,也传达出一种追求内心清净、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