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舟冲破吴淞水,瑟瑟岸汀苇。酒具茶铛,云蓑雨笠,载得半江秋思。莼丝信美。任满地风涛,一竿鳣鲔。荷芰裁裳,徐陵也号天随子。
詹公任父已往,中原共识汝,烟波名字。斗鸭先生,钓鳌狂客,谁绘剡溪藤里,徵书一纸。为勉出菰芦,客星至矣。漫卷渔筒,黄金台更起。
此诗是作者于绍兴三年(1133)任建昌军判官时所作。当时,孙觌因受秦桧排挤,被贬为监信阳镇,途经苏州、杭州等地,诗人作此诗送别。
棠舟:小船。
吴淞水:指吴江之水。
瑟瑟:芦苇摇动的样子。
云蓑雨笠:指渔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
鳣鲔:指鲤鱼,古代以鱼为吉祥物。
荷芰(ji li节):荷花和菱角。
徐陵:字孝穆,陈代文学家、史学家,著有《通史》,又号天随子。
詹公:即张栻,字圣与,号南轩,湖南衡阳人,南宋理学家、思想家,曾任湖南、广东、福建等地的提举学事。其父张浚为宋高宗时的抗金名将,张栻幼年随父从军。
中原:指南宋王朝。
烟波:浪涛,指钱塘江潮汛。
斗鸭先生:典出晋王羲之《杂帖》:“斗鸭阑东邻”,后泛称好斗者。
钓鳌狂客:典出《史记·秦始皇本纪》:“尝游会稽,渡海,中遇大风,不能渡,使石匠凿断桥。”后因称好胜者为“钓鳌狂客”。
客星至矣:语出《诗经·小雅·鹤鸣》。
漫卷:随意翻卷。
黄金台:《战国策》载:“燕昭王欲破齐,苏代为燕说赵,赵奉燕昭王之命,以黄金台十镒赐乐毅,乐毅封书而报。”后人因以“黄金台”为赠予贤才的代名词。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全词写送别之情,不直接写离愁别绪,而是通过描写景物来烘托离别的氛围。开篇即写舟行吴江上的情景。首句写船在江上行,二句写船在岸边行。三句点出船行江上的原因——送别。四句写舟行江上的所见所闻。五句点明此行的目的是送别。六句写送别的地点和时间。七到九句写饯别的场景。结尾二句以景结情,意蕴不尽,余音缭绕。
此词上片写送别之地,下片写送别之人。
起笔即写舟行江上,“如此江山”一句是说:这样的江南美景,正适合孙瞻学士此次省亲回吴兴的。“棠”即小船。“冲”即冲破。“吴淞水”,即吴江水。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吴淞水”即吴江,是古时吴国的疆界所在地。
过片承上启下,写船在岸边行走,岸上芦苇摇曳,江边风涛激荡,船上载满了半江的秋思。“酒具茶铛”,点出此行的目的;“云蓑雨笠”,点出此时正在雨中行船;“莼丝信美”,是说自己家乡的莼菜很好吃;“任满地风涛”、“一竿鳣鲔”,则是说此行虽然困难,但自己有信心能战胜一切困难;“荷芰裁裳”,是说自己此行是为了去采莲,“徐陵也号天随子”则是指徐陵,他曾任梁朝尚书左仆射,封永嘉县侯,所以这里说自己此次出行也是为了做官。这些内容都是虚写,都是用来烘托自己的此行目的和信心的。“任满地风涛,一竿鳣鲔”,两句互文见义,既写出了自己此行的艰难险阻,又表达了自己此行的决心。
下片主要写饯别的场景。“詹公任父已往”,写饯别的对象——詹元善,他是作者的岳父,曾任职湖北转运副使,为人清廉正直。“中原共识汝”,是说中原的知汝州,也就是现在的南阳市。“烟波名字”,是说此人的人品像烟波浩渺一样清白。“斗鸭先生,钓鳌狂客”,是借用两个典故来写詹元善的人品。这两个典故分别是“斗鸭”和“钓鳌”。“斗鸭先生”,出自《世说新语·汰侈》,说的是晋武帝司马炎喜欢斗鸡,有一次他让大臣们斗鸡,大家都怕输,只有桓温自告奋勇要参加比赛。晋武帝问他为什么要参加这场比赛,他回答说:“我斗的不是鸡,而是斗气。”后来人们就用“斗鸡”来比喻好胜心强的人。《世说新语·任诞》说晋代人顾悦年轻时好赌,有人劝他去斗鸡,他说:“斗鸡何必斗?”后来人们就用“斗鸭先生”来形容好斗的人。“钓鳌狂客”出自《列子·黄帝篇》中的一段故事:春秋时期鲁哀公曾经派人去东海蓬莱山求取不死之药。在海上遇到一头很大的巨龟,他们用箭射巨龟的脚甲,巨龟负痛逃走了。后来有人告诉哀公说:“这头巨龟是一条龙,它已经飞到天上去了。”于是哀公派人去追,结果没有追上。过了不久,又有一个人告诉哀公说:“龙已经飞到天上去很久了。”哀公派人去寻找,终于找到了龙,并请他吃了一顿大餐。这个故事后来就演变成了一个成语“钓鳌”。后来也有人用这个成语来比喻那些喜欢攀龙附凤的人。这里借用两个典故来写詹元善的人品。
最后几句是写自己此行的感受。“为勉出菰芦”,意思是说我这次出行是为了勉励别人。“客星至矣”,意思是说我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漫卷渔筒”,意思是说我此行已经结束。“黄金台更起”,“黄金台”是周朝诸侯置千金于台上以示奖赏之意的地方。《战国策·齐策》说齐威王筑黄金台赏赐天下士人。后人就用这个典故来喻赠予贤才。这里用这个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欣赏和赞美。
全词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头即点题,中间层层展开,最后收束全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