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卐字。又勒住斜阳,勾人情思。窄径弯环,褪了些儿苔翠。深深几曲回廊隐,剩流萤、越防飞至。个侬行处,半身遮断,夹纱衫子。
料不是、慵扶倦倚。是怯了西风,吹梦帘底。十二周遭,不见那回双髻。蓦禁风露中宵凭,认昨夜、星辰如此。玲珑一角,莫教偎捻,海棠红泪。
【注释】
(1)桂枝香:词牌名,本为笛曲。因笛声似《梅花落》,故又名《梅花落》。
(2)阑:尽。
(3)勾:引起。情思:指思念之情。
(4)窄径弯环:指曲折蜿蜒的小路。
(5)流萤:指在夜色中飞动的萤火虫。
(6)“个侬”二句:指作者独自行走在小路上。个侬,我。夹纱衫子,薄纱做的短衣。
(7)料不是、慵扶倦倚:料想不是因为困倦而倚靠。
(8)西风:秋风,古人常以秋风比喻愁思。
(9)十二周遭:指一夜之中有十二个时辰。
(10)“蓦禁”二句:突然被风吹起。蓦禁,突然。凭,依靠。星辰如此,意思是星辰依旧如旧。
【赏析】
此词上片写秋日黄昏时的景色与心情。下片写夜来风雨,表现对往昔恋情的追怀。全词以写景为主,兼写情事,用意深婉,含蓄蕴藉。
“桂”字开头,便点出季节,“秋阑”二字,则点明时节。“桂花”是秋令的典型景物,所以这开头两句就从秋天的桂花写起。“桂”字还暗含一个典故:南朝宋孝武帝时,尚书仆射江湛的妻子徐氏非常美色,宋孝武帝要召她入宫,徐氏坚决拒绝,孝武帝说:“何郎好色邪?但使君家自有佳人耳。”徐氏答道:“妾家本不贫,唯愁赋桂若兰之诗,乃知着于歌咏,非徒赏玩也。”这里,“桂花”一词,既是实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隐括典故中的“赋桂若兰之诗”,既写出了眼前所见,又表达了内心所思,可谓一语双关。
“窄径弯环”三句。“窄径弯环”,即指曲折的小道。“褪了些儿苔翠”,“褪”同“脱”。这句的意思是:那曲折的小道已经脱去了许多苔痕。这两句写景,写得十分工细。“深深几曲回廊隐”,进一步描写了环境。回廊曲折,隐现在回廊里的景物,只能隐约看见。这是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流萤”、“越防飞至”,则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流萤飞舞,似乎在提防着什么危险似的飞来飞去。这是一幅幽静优美的夜景图。“个侬行处”,承上启下,说明自己独行于此地。“半身遮断”,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在回廊中穿行时的情景。这两句是写景,也是写人,把“个侬”这个人物烘托得栩栩如生。“夹纱衫子”,是说自己穿着单薄的衣衫,可见天气已凉。
“料不是、慵扶倦倚”句,承前启后,过渡到下片。“料不是”三字,表明自己并不是因为疲倦而倚靠栏杆。“慵扶倦倚”,是说自己并不感伤、懒散;“怯”字,则表明自己并不是因为惧怕秋风的缘故。“西风”,是指秋风,古人常以秋风比喻愁思。这两句的意思是:并非是因为感到寒冷而不想起床,也不是因为害怕秋风而不敢出门,只是由于心中有所牵绊,才迟迟不能离去,以致一直徘徊在小路上。
“十二周遭”句,承上而来。“十二周遭”,指的是一昼夜之中的时间;“不见”二字则表明自己在这漫漫长夜里徘徊不已。“那回双髻”,是说她曾经梳过的那个双髻,现在不见了。这句的意思是说:自己曾多少次在这里驻足徘徊,可是如今却看不到她那个曾经梳过双髻的发髻了。“蓦禁风露中宵凭”,承上启下,说明自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被风吹起,倚栏凭吊往事,不禁想起往日的恩爱之情。“蓦禁”二字,表明自己被风吹起,突然之间被惊醒。“星辰如此”,是说自己看到天上的星星仍然像以前一样明亮,然而自己的感情却已经大不相同了。
是全词的点睛之笔。“玲珑一角,莫教偎捻,海棠红泪”,是说自己曾经深爱过的一个娇小可爱的女子,如今虽然只剩下了残存的一点记忆,但是自己仍然不忍把她遗忘。她曾经像海棠花一样美丽动人,现在却像海棠花一样凋零萎靡。“莫教偎捻”,是说自己不忍心再去看她曾经爱恋过的那朵海棠花;“莫教偎捻”和“莫教偎捻”的重复,是作者有意为之的。“莫教偎捻”,即不要再看她曾经爱恋过的那朵海棠花了。最后一句“玲珑一角,莫教偎捻,海棠红泪”,是对全篇的小结。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曾经爱恋过的那位女子,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残破不全的形象;自己虽然不忍心再去看她,但是自己却不能不去看她。于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那像海棠花一样美丽的面容憔悴下去,而流下悲伤的眼泪了。这最后四句,既是作者对自己过去感情生活的总结,同时又是他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