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苑临书,南宫执笏,从古畸人癖事。字亦雕龙,石堪绣蠹,不道先生兼此。落笔惊看,有历落、嵚崎之致。宛然见古貌如颠,不似人间衫履。记得当年此际。
将怪石投予,镌予名字。珍重常携,离奇可拜,时命小鬟亲洗。聊写俚词。题笺仍用猩红记。知道先生应笑我,攫石袖中何意。

【注释】

①北苑临书:指书法。

②南宫执笏:古时官吏执笏,在朝堂上行走时,手中拿着的板子叫“笏”。

③雕龙:指雕刻龙纹。

④绣蠹:指刻制虫篆、鸟篆等花纹。

⑤落笔惊看:指写文章时笔锋刚到纸上,就使人惊喜地观看。

⑥历落:指文辞有气势。

⑦嵚崎(qīn jī):形容山石突兀不平。

⑧怪石:指刻字的怪石。投予:指把名字刻在石头上。

⑨洗:指清洗。

⑩俚词:俗语。

⑪猩红记:用猩红色来书写或记录。

⑫攫(jué)石袖中何意:指把刻有名字的怪石握在袖子里,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赏析】

此诗为题赠黄氏印史代序之作,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也体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和独特的个性。

首句“北苑临书”,点出地点,即黄氏印史的书房。接着以“南宫执笏”作比,形象地描绘了黄氏印史上朝的场景,表现了其官位显赫、地位高贵的身份。

“从古畸人癖事”,则是指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奇人怪才都有一种特殊的癖好,喜欢与他们交往。这里既赞美了黄氏印史的独特魅力,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他的喜爱之情。

第二句“字亦雕龙,石堪绣蠹”,则进一步描绘了黄氏印史上的书卷气。他不仅书法造诣深厚,而且善于篆刻,使得他的藏书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句“不道先生兼此”,则是对黄氏印史的评价。他认为黄氏印史不仅擅长书法篆刻,还具备其他才能,如雕刻怪石等。这种评价既体现了对黄氏印史的欣赏,也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敬佩之情。

接下来两句“落笔惊看,有历落、嵚崎之致”,则描绘了黄氏印史上的文字风格。他的字迹刚劲有力、跌宕起伏,如同山峰一样峻峭险峻,令人惊叹不已。这里的“历落”和“嵚崎”都是形容山势陡峭、奇特的词汇,用来比喻黄氏印史上的文字风格。

第五句“宛然见古貌如颠”则是对黄氏印史的形象描写。他的外表看起来非常古老而古怪,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这里的“古貌如颠”指的是黄氏印史的形象独特而古怪,如同古代的智者一般。

第六句“不似人间衫履”,则进一步强调了黄氏印史与众不同的特点。他的衣着打扮与普通人不同,显得有些奇特而不合时宜。这里的“衫履”指的是衣服和鞋子,用来比喻黄氏印史上的着装风格。

第七句“记得当年此际”则是回忆当时的情景。回忆起过去与黄氏印史在一起的时光,那时大家欢聚一堂,共同欣赏彼此的作品。这里的“记得”表示对过去的怀念和珍惜,而“当年此际”则是指过去的时光,代表着过去的美好回忆。

接下来的三句“将怪石投予,镌予名字”则是描述了黄氏印史上的一种行为。他将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送给了自己,并在上面刻上了自己的名字。这里的“投予”和“镌予名字”都是描述黄氏印史上的行为和动作。

第九至十一句“珍重常携,离奇可拜,时命小鬟亲洗”则是黄氏印史上对作品的珍视和爱护。他常常携带着自己的作品,并且亲自为它清洗和保养。这里的“珍重”表示对作品的重视和保护;而“离奇可拜”指的是作品具有奇异的魅力,让人为之赞叹不已。

最后一句“聊写俚词,题笺仍用猩红记”则是黄氏印史上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和自己的态度。他认为自己的作品虽然平凡无奇,但是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这里的“俚词”指的是通俗的语言表达方式,而“题笺仍用猩红记”则表明了他对自己作品的独特标记。

整首诗通过黄氏印史的事迹和作品,展现了他对书法篆刻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在创作过程中展现出的独特风格和精神风貌。同时,诗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黄氏印史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于他作品的赞赏和喜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