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花红吐。驹光瞬又逢端午。薰风解愠琴堪抚。竞渡龙舟,厌听喧箫鼓。
五十六年徒自苦。勤偏把拙终难补。胸中犹幸无城府。且倒蒲觞,一醉高千古。
【解析】
此词为端午节抒怀之作。上片写端午习俗,下片抒发感慨。首句“榴花红”即指石榴花开了,“驹光瞬”指时光易逝如白驹过隙。“午节”,即端午节。“薰风解愠”,意谓和煦的春风可以消愁解闷。“龙舟”,即船,这里泛指划船竞赛。“厌听喧箫鼓”意思是说厌烦听喧闹的箫鼓声。这几句写的是端午节时民间的习俗:人们欢庆这个节日时,要举行划船比赛,并伴随着箫鼓喧天,但作者对此并不感兴趣。“五十六年徒自苦”,意思是说在五十六年中,我白白地辛苦了。“勤偏把拙终难补”意思是说尽管自己勤劳努力,但却总是得不到回报。“胸中犹幸无城府”意思是说虽然心中充满烦恼,但却没有像人一样的心思机谋。“且倒蒲觞”意思是说暂且喝上一杯。“高千古”意思是说只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名垂千古。全词通过端午节的习俗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答案】
端午时节,榴花盛开,时光飞逝,转眼又逢端午节,然而作者却对端午节的习俗不感兴趣。五十六年来,作者一直在辛勤劳作而一无所获。尽管他勤勤恳恳,却总也弥补不了自身的不足。尽管如此,他仍然庆幸自己在内心深处不曾存有奸计。如今他暂且倒上一杯美酒,希望有朝一日能流芳百世。
赏析:“榴花红吐。驹光瞬又逢端午。薰风解愠琴堪抚。”首句起笔突兀。“榴花红吐”,写眼前景象;“驹光瞬又逢端午”,点题中的端午节日,“榴花红吐”是盛夏榴花怒放的景象,“驹光瞬”则写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又逢端午”则是对端午节日的描写。“薰风解愠”,“薰”字用得很传神,它使人想起了《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里的“薰”是动词,意为熏染、吹拂。“薰风”即暖风吹拂之意。“琴堪抚”,写端午节日里人们欢欢喜喜地庆祝端午节,赛龙舟。“竞渡龙舟,厌闻喧箫鼓”。作者在这里用“竞渡”与“喧箫鼓”形成对比,一方面写出了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另一方面则写出了作者对这些习俗的态度——讨厌喧闹,因为作者讨厌喧闹,所以“厌听喧箫鼓”。“五十六年徒自苦”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自己的处境的看法,他认为自己在五十六年的时间里一直在苦苦挣扎,然而却没有任何收获。“勤偏把拙终难补”一句更是道出了作者的心声,他认为自己勤勉努力但却始终得不到回报,只能算是笨拙而已。“胸中犹幸无城府”一句表明了作者的心态,他认为自己虽然心怀叵测但却没有像人一样的心思机谋,只是一味的真诚待人。“且倒蒲觞”,写端午节日里人们欢欢喜喜地庆祝端午节,赛龙舟。 “且倒蒲觞”,倒蒲觞,即斟酒于杯中,这是古时的礼仪之一,表示敬意。“高千古”则是表达作者希望自己能名垂千古的愿望。全词通过端午节的习俗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抒发了自己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