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弦诗,花前解剑,使君豪气飞腾。又敞琼筵,楼高窗倚云层。春晴风细吹香远,有扁舟、来赴鸥盟。卷重帘、寸寸云山,青上瑶觥。
凭阑极目江天迥,喜鲸鲵戮尽,千顷波平。拓戟长歌,未须杜牧谈兵。酒酣喝月珠宫出,碧琉璃、摇漾银屏。记回船、舣棹花田,重听箫声。
【注释】
丙戌:宋孝宗淳熙十六年。二月八日:即元夕,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符子琴:南宋名将。招同陈古樵司马、何一山贰尹、杨椒屏郡丞、萧伯瑶山人、居古泉少尉、宝筏上人:都是当时文人。宴集约云楼:宴饮于楼中。云楼,楼名。竹外弦诗,花前解剑,使君豪气飞腾:使君指符子琴。竹外有弦诗,花前有酒旗(古代酒店多挂花枝),可见他豪爽直率,意气风发。又敞琼筵,楼高窗倚云层:又开盛大宴席,楼很高,窗依在云端上。春晴风细吹香远,有扁舟、来赴鸥盟:春天晴好的日子,微风吹过,花香四溢,有小船来赴鸥盟,即泛舟江湖与鸥鸟为盟。卷重帘、寸寸云山,青上瑶觥:卷起重重帘幕,看尽层层云山,喝干一杯美酒。凭阑极目江天迥,喜鲸鲵戮尽,千顷波平:站在栏杆上极目远望长江的天水相接之处,喜见鲸和鲵被剿灭干净,江河里没有波澜。拓戟长歌,未须杜牧谈兵:展开画戟大声歌唱,不必像杜牧那样谈论战争。酒酣喝月珠宫出,碧琉璃、摇漾银屏:酒兴正浓时,举杯喝下晶莹如月的珍珠般美酒,那美酒仿佛是碧绿的琉璃,摇荡着银色的屏风。记回船、舣棹花田,重听箫声:回想回船时,停下船桨,站在岸边的花田里,再听那箫的声音。
【赏析】
《高阳台》是一首咏史词。全词通过描写符子琴宴集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民族大义的关切。
词的上片写景,写宴会。“竹外弦诗,花前解剑”两句,点明宴集的时间、地点以及主人的性格特征。“竹外弦诗”,指宴会设在竹林之外,“解剑”,指主人在宴会上豪爽地饮酒吟诗。这两句是说,在美好的环境中,主人心情舒畅,挥洒自如地饮酒吟诗。“使君豪气飞腾”,承“弦诗”、“解剑”二句而来,以“使君”二字总括全词内容,表明宴集的主人是当时的名将符子琴。“又敞琼筵,楼高窗倚云层。”二句,写宴会的盛况。“又敞”二字,写出宴集的隆重程度。“楼高”,“窗倚”,写出宴会场所建筑的宏伟。“春晴风细吹香远”,写宴会的气氛热烈而高雅。春风和煦,轻拂面颊;风细细吹送着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有扁舟、来赴鸥盟”,写宴会上的活动。这里用典,指宋朝抗金名将张俊曾乘舟来会稽山与渔民相会。“卷重帘、寸寸云山,青上瑶觥”,写宴会的热闹场面。“卷重帘”,说明宾客众多,热闹非凡。“一寸云山”,形容宴席丰盛,宾主欢聚一堂。“青上瑶觥”,用“青玉案”典故,指宴席丰盛华贵。以上四句写宴会的盛况,气氛热烈、高雅、豪华。“凭栏极目江天迥”,点明宴会的所在,即凭栏远望江天之广阔无垠。“喜鲸鲵戮尽,千顷波平”,写宴会的议论,指出消灭奸贼,平定叛乱后的喜悦心情。“鲸鲵”指奸臣、叛贼。“戮尽”,杀光。“千顷波平”,指国家统一之后,天下太平。“拓戟长歌,未须杜牧谈兵”,写宴会上的议论。“拓戟”,指持戟作战,也指挥毫书写。“长歌”,指长篇大论。“未须”,用不着。“杜牧谈兵”,指宋代抗金名将岳飞曾对金军进行过多次战役。“酒酣喝月珠宫出,碧琉璃、摇漾银屏”,写宴会的议论,指出要振奋精神,奋发图强。“喝月珠宫出”,指举杯畅饮。“碧琉璃”,指酒杯。“摇漾银屏”,指酒杯中的美酒晶莹如雪,映照着银屏闪闪发光。“记回船、舣棹花田,重听箫声”,写宴散后的情思。“回船”一句,既点出宴饮之地,又暗指宴饮者的身份。“舣棹”一句,写宴会结束后,诗人返回船上,在岸边的花田里徘徊流连。“重听箫声”一句,化用李商隐诗句:“向晚烟霞里,行人遥不归。一箫闻别意,离绪已相关”。此句既写出诗人离别时的伤感情绪,又暗含着诗人对符子琴宴集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下片抒怀寄慨。开头三句,点名宴会主题。“竹外弦诗,花前解剑”二句承上启下,点明宴会的主题是抒发豪情壮志,表达爱国思想。“使君”一词总领下文,表明宴集的主体人物是符子琴将军。“又敞琼筵,楼高窗倚云层”三句写宴饮的环境气氛。“又敞”二句承上启下,表明宴饮的场地十分宽敞宏大。“楼高窗倚云层”三句写宴会的环境气氛。“春晴风细吹香远,有扁舟、来赴鸥盟”二句承上启下,表明宴会的气氛热烈而高雅。“春晴风细吹香远”,写宴会的气氛热烈而高雅。春风和煦,轻拂面颊;风细细吹送着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有扁舟来赴鸥盟”,点出宴会上的活动。“扁舟”,指小船。“鸥盟”是指宴请渔民聚会饮酒赋诗的故事。“卷重帘、寸寸云山,青上瑶觥”,承上启下,继续描写宴会的盛况。“卷重帘”说明宾客众多,“寸寸云山”写宴席丰盛,“青上瑶觥”写酒肴精美。以上五句写宴会的盛况。
结尾三句,抒情寄慨。“凭阑极目江天迥,喜鲸鲵戮尽,千顷波平”三句写宴会结束以后的心情。“凭阑”,指凭栏远眺。“江天迥”,指辽阔的江天景色。“鲸鲵”,指奸恶势力。“戮尽”指消灭得干干净净。“千顷波平”指国家统一以后,天下太平。“拓戟长歌,未须杜牧谈兵”,承上启下,表明宴会结束时的心情。“拓戟长歌”,指挥笔作文,歌颂胜利。“未须杜牧谈兵”,指不必像杜牧那样谈论战争。“酒酣喝月珠宫出”,承上启下,表明宴会结束时的心情。“喝月珠宫出”指举杯畅饮。“碧琉璃”指酒杯里的美酒晶莹如玉,映照着银屏闪闪发光。“记回船、舣棹花田,重听箫声”三句承上启下,描绘宴会结束以后的情形。“回船”一句点明宴饮的场所是江边。“舣棹花田”,指回到船中停泊在岸边花丛之中休息。“重听箫声”指宴饮结束后,诗人回到船上,在岸边的花田里徘徊流连,聆听那优美的箫声。此三句既表达了诗人宴散后的喜悦情绪,又暗含诗人对宴饮的留恋之情。
这首词作于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的元夕之夜,作者与友人共度良宵,赏灯观舞,放歌纵饮。词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月光皎洁之下,江边花丛中一群文士雅集,畅饮歌舞,尽情欢乐。词中不仅写了宴会的盛况和与会者的豪情,而且通过宴饮这一特定场合来抒发作者的政治感慨和忧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