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风露冷,念仙子、倚琼楼。问云窗雾阁,朱栏翠幔,好景谁收。玉箫歇,霓裳散,恨宝奁空掩暗增忧。照影自临清浅,满身花影同流。
疏钟霜杵韵悠悠。柏叶炷香篝。记草色连天,花光似雾,历历前游。逍遥身心物外,渺沧波、流尽古今愁。独立莲花峰顶,下看九点齐州。
《木兰花慢·和张孝祥<于湖诃>》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借物抒怀,全词以景物为线索,融情于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诗词原文:
天高风露冷,念仙子、倚琼楼。问云窗雾阁,朱栏翠幔,好景谁收。玉箫歇,霓裳散,恨宝奁空掩暗增忧。照影自临清浅,满身花影同流。
疏钟霜杵韵悠悠。柏叶炷香篝。记草色连天,花光似雾,历历前游。逍遥身心物外,渺沧波、流尽古今愁。独立莲花峰顶,下看九点齐州。
注释解释:
⑴天高风露冷:形容秋天天高气爽,秋风吹拂着寒气。
⑵念仙子、倚琼楼:想象仙女们凭倚在华丽的楼台之上。
⑶云窗雾阁:指云雾缭绕的楼阁。
⑷朱栏翠幔:红色栏杆,绿色帷幔。
⑸玉箫:指仙女吹奏的乐器。
⑹霓裳:传说中天上仙女所穿的衣服。
⑺宝奁:古时候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⑻照影:指照镜子。
⑼清浅:清澈的水浅水深的地方。
⑽身花影同流:全身像花朵一样在水中飘流。
⑾疏钟霜杵韵悠悠:指寺庙中敲鼓打梆的声响悠扬回荡。
⑿柏叶:柏木燃烧后剩下的灰烬。
⒀历历:清清楚楚、分明的样子。
⒁逍遥:闲适自在。
⒂物外:超然物外。
⒃沧波:沧海,指大海。
⒃独立莲花峰顶:登上莲花峰顶,独自欣赏美景。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一次中秋佳节时,与友人一起登山赏月时作的。词中描写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天高风露冷”,起笔就写天气之高远,风露之寒冷,烘托出夜晚的寂静气氛。接下来四句,写自己登高赏月所见所感。“念仙子”,由天上的仙子想起自己也是天上之人,不禁感慨万千。“倚琼楼”三句写自己登高所见之景——云窗雾阁,红栏翠幔,好景难收。“玉箫”“霓裳”,又写出自己耳闻之音,如箫声缥缈,如仙音袅娜不绝。而“宝奁空掩”,又写出自己目视之景,只见宝奁空空,更增添几分忧愁。“照影”,“同流”二句是说,自己全身好像被花影笼罩着一般,随波漂流,不知何处。
上片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抒发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过片换头“疏钟霜杵韵悠悠”,写山上寺宇中的钟鼓之声,经久不息,回旋悠扬,这声音仿佛能传遍天地间,令人感到一种宁静、恬淡的气氛。而“柏叶炷香篝”,则是进一步渲染这种气氛,说明山中寺宇中香烟缭绕,烛光摇曳,佛事活动正在进行之中。“记草色连天”,既写出了山寺周围的环境,又表明作者此时正置身于崇山峻岭之间,视野开阔,心旷神怡,胸襟豁然开朗;“花光似雾”,既写出了周围花草繁茂的景象,也表明作者此刻正置身于花海之中,陶醉在这迷人的花光雨雾之中。“历历前游”,既表现了作者此刻的心情愉快、轻松,又表明他此时正置身于这美好的境界之中。“逍遥身心物外”,既是对自己此时处境的描写,也表明自己此时心境的舒畅和愉悦;“渺沧波”、“流尽古今愁”,则进一步强调了自己此刻的心境是多么地超脱、旷达。最后两句是写自己此时此刻的所见所感。“独立莲花峰顶”,既表现了自己此刻的心情舒畅、轻松,又表明自己此时正身临其境地领略着大自然的壮丽风光。“九点齐州”,既表现了作者此刻的视野开阔,又表明自己此时正站在莲花峰顶上俯瞰着整个大地。
下阕开头三句,“疏钟”“霜杵”,都是写自己此刻听到的声音,而“悠悠”二句又进一步描绘出自己当时的感受。“悠悠”一词,既表现出自己当时的心情轻松愉快、舒畅,又表明自己当时已完全进入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之中;“疏钟”“霜杵”二句则是对前面所写情景的进一步概括和总结,既表现了自己此时所处的环境优美宜人,又表明自己此时已完全沉浸在这美好的环境中。
结拍三句“独立莲花峰顶,下看九点齐州”,既表现了自己此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又表明自己此时已完全沉浸在这美好的环境中,同时也表明了自己此时的心情是何等地轻松、舒畅、愉悦。全词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