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问何日,四面凿为墙。
我来却自天上,伛偻下清凉。
老树阴森若暝,怪石嵚嵜欲堕,相对转仓皇。
坐久一僧出,云雾满禅房。
瞰绝壑,临断涧,度危梁。
小亭不满八尺,亭外短松强。
况有芰荷擎盖,照著夜深明月,香气扑衣裳。
萧飒未成寐,枕畔水淙淙。
水调歌头 留清凉台作
鬼斧问何日,四面凿为墙。
我来却自天上,伛偻下清凉。
老树阴森若暝,怪石嵚嵜欲堕,相对转仓皇。
坐久一僧出,云雾满禅房。
瞰绝壑,临断涧,度危梁。
小亭不满八尺,亭外短松强。
况有芰荷擎盖,照著夜深明月,香气扑衣裳。
萧飒未成寐,枕畔水淙淙。
注释:
- 鬼斧:形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四面:四面八方。
- 我却自天上:我却从天空中下来。
- 伛偻:弯曲、弯腰。
- 暝:昏暗。
- 嵚嵜:高耸的样子。
- 仓皇:惊慌失措的样子。
- 小亭:亭子很矮小。
- 芰荷:一种水生植物,叶子浮在水面上。
- 擎盖:撑起荷叶作为伞盖。
赏析:
这首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物词,通过对清凉台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全词以“水调歌头”为题,通过对清凉台上的景物进行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
上片主要描述清凉台周围的环境以及作者的心情。开头两句“鬼斧问何日,四面凿为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他认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得四周墙壁都被凿得四通八达,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接下来几句,则进一步描绘了清凉台上的景色。“老树阴森若暝,怪石嵚嵜欲堕”,通过对比的方式,将老树、岩石与夜色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而“相对转仓皇”则描绘了作者面对这些自然景观时,心中涌起的种种感受和思考。
下片则转入对清凉台本身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坐久一僧出,云雾满禅房”,描述了一位僧人从禅房中走出,云雾弥漫的景象。这里的“禅房”一词,既指清凉台本身,也暗指了作者心中的禅意;而“云雾满禅房”则进一步烘托出了一种宁静、神秘的氛围。接下来两句“瞰绝壑,临断涧,度危梁”,则描绘了清凉台四周的地势险峻,既有高山峻岭,又有悬崖峭壁;而“小亭不满八尺,亭外短松强”,则进一步突出了清凉台本身小巧而精致的特点。
最后两句“况有芰荷擎盖,照著夜深明月,香气扑衣裳”,则将视线拉回到清凉台上。这里不仅有荷叶作为伞盖,还有明月相伴;而“香气扑衣裳”则更是让人感受到了清凉台本身的清新与雅致。整首词通过描绘清凉台周围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同时,也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将读者带入到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