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赠行卷,而作洞山图。
旁人拍手大笑,画者复谁欤。
此去燕姬马湩,况足金茎仙瀣,茗碗酷非须。
卿复携来否,长柄有葫芦。
掀髯语,画此者,定非迂。
败尽朱门酒肉,只此味清腴。
纵挟绫文三百,日给龙团凤饼,曾似故园无。
十丈红尘里,一幅冷秋菰。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
题远公画洞山图送天石北上:这是苏轼赠给好友王天石的一首词,是一首送别诗。
何以赠行卷,而作洞山图:用什么来作为送给他的行卷?却画了这洞山图。
旁人拍手大笑,画者复谁欤:别人拍着手大笑时,是谁在作画呢?
此去燕姬马湩,况足金茎仙瀣,茗碗酷非须:这次你去了,燕姬喝的是马湩,况且还能喝到金茎仙瀣,用茗碗盛茶也不需要了。
卿复携来否,长柄有葫芦:你再次带来它吗?还有一根长柄的葫芦。
掀髯语,画此者,定非迂:我提起胡须说:画这幅画的人,一定不是迂腐的人。
败尽朱门酒肉,只此味清腴:把那些富贵人家的酒肉都吃光了,只有这种味道最清美。
纵挟绫文三百,日给龙团凤饼,曾似故园无:即使带了绫文三百张,每天吃龙团和凤饼,也比不上故乡的美味。
十丈红尘里,一幅冷秋菰:在十丈红尘中,一幅冷秋菰。
【赏析】
这首《水调歌头》词以“洞山”为题,意在赞美王天石。王天石字元之,号静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在黄州任上时,天石曾从东坡游。此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起首一句“何以赠行卷”,便表明词人送别友人,并非一般地送行或赠物,而是有其特殊的意义。作者之所以要送行卷,是因为友人即将赴京做官,“而作洞山图”。这里的“而”,是表示原因、目的的连词。“何以”一词,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与深情,也为下文写友人“作画”的原因作了铺垫。“旁人拍手大笑,画者复谁欤”,是说众人看到友人的画作,都拍手称奇。但作者认为这些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是画中的人物神态逼真,形象生动。因此,当旁人都在夸赞友人的画作时,他不禁反问道:“画者复谁欤?”这里既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画艺的极高评价,也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切期许——希望友人能够真正地领悟画中人物的神情意态,并以此为榜样,进一步深造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此去燕姬马聼,况足金茎仙瀣,茗碗酷非须。”这几句是说:这次你走了以后,燕姬喝了马馿上的奶,还尝到了金茎仙瀣,饮茗更是用不着了。言下之意是说,此次离别之后,友人将远离京城喧嚣,过上清闲自适的生活。
下片开头两句“卿复携来否,长柄有葫芦”,则是说:你要回来带什么东西给我啊?还有一根长柄的葫芦。这里既表明了作者对于友人归来后能给他带来什么礼物的好奇期待,又暗示了他在与友人分别时,心情上的某种惆怅。“掀髯语,画此者,定非迂”三句,是说:提起胡须说话吧!画这幅画的人,一定不是平庸浅俗之人。作者认为,友人虽然出身寒微,但才华出众,而且胸襟高洁,不拘小节。他称赞友人的画艺高超,更赞赏友人的人品高尚。这几句既是对友人才艺的高度赞赏,也是对其人品的真诚赞许。
最后两句“败尽朱门酒肉,只此味清腴”,“纵挟绫文三百,日给龙团凤饼,曾似故园无”是说:那些富贵人家的酒肉已经吃光了,可这味道才是清美的滋味;即使带了绫文三百张,每天吃龙团和凤饼,也比不上故乡的美味。这几句是作者借友人的画作来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整首词通过描绘友人的画作及其背后的寓意,展现了诗人与其交往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情感波折。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际遇时的独特感悟与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