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甲子侍灯筵,正殿好泰天。
九州清宴亲藩宴,梦依稀、玉盏金盘。
向晚西园烟火,来庭四海衣冠。
不才谢病已三年,老宿半凋残。
逢人每问朝廷事,但传闻、不似从前。
搔首太平湖上,祧灯自理残编。
【注释】
1.风入松:词牌名。
2.三首:这里指词有三首,即《万年甲子侍灯筵,正殿好泰天》、《九州清宴亲藩宴》和本篇。
3.甲子:干支纪年的一种方法,“甲”为天干第一,“子”为地支第五,合称甲子。
4.正殿:皇宫的主要建筑。
5.玉盏金盘:形容宴会豪华,盛况非凡。
6.向晚西园烟火:傍晚时,宫城西侧花园里燃放的烟花爆竹。
7.四海衣冠:指全国各地来的官员和士人。
8.不才谢病已三年:作者自谦才能平庸而辞官已三年。
9.老宿半凋残:作者说自己像年迈的老人一样,身体已经衰老,鬓发也稀疏了。
10.逢人每问朝廷事:每次遇到人,就询问朝廷的情况。
11.但传闻:只是听说。
12.不似从前:与过去不同了。
13.太平湖上:西湖。
14.祧(tiāo)灯自理残编:指自己整理书籍,修理文稿。
【译文】
在万年甲子的元宵佳节,我有幸侍奉皇上于正殿之中,观赏着这一场盛大的盛宴。宴会中,来自全国各地的王侯、将相以及士人欢聚一堂,饮酒作乐,犹如梦一般,仿佛置身于玉盏金盘中。到了傍晚时分,我来到了西园,那里燃放的烟花如同天上的星辰般绚烂多姿。回到朝廷后,我又看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文武官员,他们身着华丽的服饰,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一盛世景象。然而,自从我辞别朝廷,至今已有三年时间了,在这三年中,我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如今已如年迈的老人一般,头发稀疏,身体也已不复当年之壮健。每当遇到有人询问朝廷之事,我总是满怀忧虑地说:“如今的朝廷,与以前不同了。”
我常常站在西湖边,眺望着那一片波光粼粼的湖面,心中不禁感叹道:“如今的社会,真是让人怀念啊!”于是,我开始整理自己的书籍和文稿,试图通过这些文字来表达我对这个时代的感慨和忧虑。
【赏析】
《风入松·万年甲子侍灯筵,正殿好泰天》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全词借古喻今,以帝王宫殿的豪华来映衬今日社会的腐败衰败,以宫廷宴席的欢乐来衬托朝廷的颓靡不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对当权者的不满。
上片起首两句写皇帝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在大殿上赐宴群臣的盛大场面。“万年甲子”指的是公元1009年,也就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这一年正是宋王朝的鼎盛时期。“正殿”,指的就是北宋皇宫中的太庙、社稷等重要建筑。“好”,形容词,表示程度高。“泰”,形容词,指平安、顺利的意思。“好泰天”,即美好的天空。“九域清宴”、“八荒同乐”。这里指全国上下,无论何方何土的人们,都来到京城参加这个盛大的节日宴会。“九州清宴亲藩宴”,“九州清宴”,泛指天下太平,没有战乱之苦,人们安居乐业;“亲藩宴”,指的是皇室成员及亲族之间的宴饮。“梦依稀”,梦中的景象模糊不清。“玉盏金盘”,“玉盏”指精美的酒杯,“金盘”指华丽的盘子。“梦依稀”说明宴会非常丰盛华丽,酒器精美如玉,菜肴美味可口如金。
下片转写宴会结束之后的情形。“向晚西园烟火”,傍晚时分,皇帝在西园燃放了烟花爆竹,以示庆贺。“四海衣冠”,泛指各地前来朝拜或参加宴会的官员、士人。“四海衣冠”,意谓四方各地的文武官员们纷纷来到京城,参加这个盛大的节日宴会。“老宿半凋残”中的“老宿”指的是年岁已高的老者,“半凋残”则是说他们的鬓发也已经斑白稀疏了。这一句暗含了诗人自谦之意,同时也表明了他在政治生活中已经度过了相当长的岁月。
“逢人每问朝廷事”,意思是每当遇到人就会询问朝廷的事情。“但传闻”则是指听到的都是一些传言和传闻而已。这里的“传闻”并非指真正的消息来源,而是暗示了人们对朝廷情况的了解并不全面和准确。“不似从前”中的“昔”,指过去;“前”则指现在。“不似从前”则是说现在的朝廷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繁荣昌盛了。这一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当前政治局势的担忧和失望之情。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批判。“太平湖上”、“祧灯”,都是比喻,分别指的是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而“太平”、“祧灯”这两个词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担忧。他希望通过自己整理书籍、修理文稿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个时代的思考和忧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