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榜凌波拂曙行。回看烟雾里、别江城。
点头沙鸟过遥汀。临断岸、绿遍水香棱。
八字贾帆轻。连宵春两过、浪花平。
凭舷山影落窗棂。青天外、何处晓霞明。

小重山 三山

云榜凌波拂曙行。回看烟雾里、别江城。

点头沙鸟过遥汀。临断岸、绿遍水香棱。

八字贾帆轻。连宵春两过、浪花平。

凭舷山影落窗棂。青天外、何处晓霞明。

译文注释词句赏析:

《小重山·三山》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词人流连于三山的景致中,下片写在船尾凭栏远眺,只见青山翠竹映入窗外,天边彩云朵朵,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朝霞满天。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现了词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气。

小重山·三山:
小重山,词牌名,本意是指小巧而精致的酒器,此处用来指词牌名。小重山是宋教坊大曲法曲之一,因调中有“一更二更”和“三更四更”等字眼而得名。小重山的格律为双调四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转一平韵,有押韵,可换头,第一句不得与其他句子相同;第二句与第四句末字同韵;第三、第六句须同韵,但第三句可借字。此调以柳永、周邦彦所作较多。苏轼这首《小重山·三山》就是采用小重山词调所作。

云榜凌波拂曙行。回看烟雾里、别江城。
点头沙鸟过遥汀。临断岸、绿遍水香棱。
八字贾帆轻。连宵春两过、浪花平。
凭舷山影落窗棂。青天外、何处晓霞明。
注释:
云帆(云彩)高高飘扬,船儿顺水而行拂晓时分出发。我回头望着烟雾笼罩中的故乡,在江城告别。
船桨轻轻一点,几只小鸟从远处飞来停歇在沙洲上。面对江流之滨,岸边绿草茵茵,河水香气扑鼻。
船夫扬帆而行,只听到“当”的一声轻响。一夜未眠之后,清晨又迎来新的一天,波浪渐渐变得平坦。
我站在船舷旁凭栏远望,只见远处的群山如画一般映入眼帘,青翠欲滴,仿佛在窗户上投下了一道绿色的影子。
赏析:
《小重山·三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此词作于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当时作者任杭州通判(地方行政长官),时值初夏时节。
词一开始便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水乡风光图,云帆高挂,江水潺潺,晨曦初现,烟雨蒙蒙。作者站在船头,眺望着远方朦胧的故乡,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回首望去,只见烟雾弥漫中的江城渐行渐远,不禁感慨万千。
词人继续描绘了江边的美景。他看到一群沙鸟掠过水面,飞向远方的沙洲。而当他凝视江流之滨时,却发现岸边绿草如茵,河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些美丽的景色都给词人带来了愉悦的心情和美好的回忆。
词人也并没有沉醉于眼前的美景之中。他注意到了船上的船夫们正在忙碌地扬帆起航,只听到“当”的一声轻响。这一声音似乎在提醒着他,新一天的征程即将开始。于是,他决定趁着夜晚的宁静时刻,好好休息一番。
在夜晚的静谧之中,词人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清晨时分,他再次醒来,迎接着新的一天的到来。然而,他并没有感到兴奋或快乐,反而觉得有些无聊。他看着窗外的景色,突然想起了自己曾经在船上度过的那些日子。那些日子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让他难以忘怀。
此时,词人看到了远处的群山,它们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般展现在眼前。那些山峰巍峨挺拔,绿树成荫,仿佛在窗户上投下了一道道绿色的影子。这些山峰的存在让词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他感叹不已,这些美丽的山峰就像是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他想象着在遥远的故乡,也许也有这样的群山环绕吧。他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思考着何时才能重返故土,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去感受那份亲切和温暖。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家乡的渴望之情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境和挫折所带来的无奈和辛酸。然而,正是在这种困境和挫折中,词人才展现出了更加坚韧和顽强的精神风貌以及更加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智慧光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