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近西泠,爱一片凉波,几叠云嶂。
吹遍梅风,莎径苔痕初长。
蜡取晓屐冲泥,底事用、岁寒松杖。
问送僧、寻药前去,只费黄桑几两。
棕榈笠子尖圆相。
制山衣、水田新样。
罛师钓叟真无别,但少纶竿飏。
好向十字蘋边,唤菱角、轻摇烟舫。
把湖畔、枫叶菰米,写成渔唱。
玲珑四犯 题友人小像
家近西泠,爱一片凉波,几叠云嶂。
吹遍梅风,莎径苔痕初长。
蜡取晓屐冲泥,底事用、岁寒松杖。
问送僧、寻药前去,只费黄桑几两。
棕榈笠子尖圆相。
制山衣、水田新样。
罛师钓叟真无别,但少纶竿飏。
好向十字蘋边,唤菱角、轻摇烟舫。
把湖畔、枫叶菰米,写成渔唱。
【注释】
玲珑:精巧。
题友人小像:题写友人的画像。
家近西泠:西泠是西湖的一个地名。
“爱”字点出画中人物居地。
凉波:清凉的水波。
几叠云嶂:形容山高耸如云。
吹遍梅风:形容梅花的清香飘满人间。
莎(shā)径:青苔布满的小路。
苔痕:苔藓的痕迹。
蜡:蜡烛。
晓屐:早晨穿鞋。
底事:为何事?
用:使用。
岁寒松杖:松木做的拐杖,象征坚贞不屈。
黄桑:指蚕丝。
棕(jīng)榈(lǘ):棕榈树的叶子。
尖圆相:形状奇特。
山衣:即蓑衣,用草木等制成的雨衣。
水田新样:即水田里新的样式。
罛(fán)师:捕鱼的老翁。
钓叟:钓鱼的老头儿,这里比喻画中的主人公。
真无别:真的不同一般。
少纶竿飏(yáng):少了鱼竿在空中飘扬。
十字蘋(pín)边:十字形的荷叶边上。
菱角:一种水生植物。
烟舫(bǎng):小船。
枫叶菰米,写成渔唱:将画中人的生活场景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赏析】
此词作于南宋理宗淳祐年间(1241-1252),是一首题画之作。《宋史·乐志》载:“高宗南渡以后,乐章散亡,仅存大石《英灵》、《梁州》、《伊吕》三曲及《采茶歌》、《浣溪沙》二首。”此调本名《六么令》,《乐章集》入“中吕调”。
上片描绘了一幅清丽幽静的湖山胜景。起笔写西泠美景,接着写湖边的路,都是从画面的远景着笔,渲染气氛,为下文写近景张目。“吹遍梅风”、“莎径苔痕”句写梅香扑鼻,绿草如茵,春意盎然,使人感到一派春暖花开的景象。“蜡取晓屐”两句写诗人清晨踏着细密的青苔来到湖边,发现一位僧人在欣赏美景并吟诗作画。“底事用”意为:为什么还要拄上那根年寒松杖呢?这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僧人的赞叹,也暗示出了这位僧人的高洁品质。接下来“只费黄桑几两”,意思是说:你为什么要带上这些药材呢?这是对僧人所带药品数量的疑问,也是对其医术高明的赞赏。“棕榈笠子”两句,写僧人头戴棕榈叶做的帽子,身穿蓑衣,手持渔竿,悠然自得地坐在岸边。这一细节的描写,既突出了其高超的技艺,又表现出了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好向十字蘋边”两句,写他坐在湖边的一棵大树下乘凉休息,一边欣赏美丽的风景,一边吟诗作画。最后两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把湖畔、枫叶菰米,写成渔唱”。这里的“湖”指西湖,而“枫叶菰米”则是指当地的特产。“写成渔唱”的意思是说:他把这片湖水的美丽景色和家乡的特产都巧妙地融入到他的诗词之中,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下片主要描写了画中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他的生活方式。“制山衣、水田新样”两句,写画中人的衣着简朴,生活朴素,完全融入了大自然之中。“罛师钓叟真无别,但少纶竿飏”两句,是对画中人生活的进一步描绘。这里的“钓叟”指的是老渔夫,而“纶竿”则是鱼竿。“少纶竿飏”意为说老渔夫很少使用鱼竿,而是靠它来荡舟。“好向十字蘋边,唤菱角、轻摇烟舫”两句,写他在湖边的小船上悠然自得地垂钓,时而还会叫来菱角船轻轻摇晃,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与世无争的氛围。“把湖畔、枫叶菰米”两句,则是将画中人的生活场景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里的“枫叶菰米”指的是当地的特产。“写成渔唱”则是说通过诗词的形式将画中人的生活情景展现给读者,让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画中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时光。
全词通过对画中人物形象和生活方式的刻画,展现了一幅宁静致远、与世无争的生活画卷,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