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院春归雪未干,试灯歌巷月痕寒。
懒随翠影红香走,自买梅花插烛看。
元宵
介绍
《元宵》是一部文学作品,由杨绛创作。
《元宵》是杨绛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收录了她在元宵节期间的所思所感。这部散文集不仅展现了杨绛对元宵节的独特情感,也体现了她深厚的文学造诣。
相关推荐
诗句解读与译文: - 柳院春归雪未干,试灯歌巷月痕寒。 - “柳院”指的是春天的柳树环绕的庭院,象征着生机与美丽。这里的“柳院春归”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而“雪未干”则暗示了虽然春天到来,但积雪还未完全融化。整体上,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美丽的春天景象,尽管仍有一些冬季的痕迹,如未干的积雪。 - 懒随翠影红香走,自买梅花插烛看。 - “翠影”和“红香”都是形容花的颜色与香味
诗句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1. 偶然散策无寻访,何限伤心强笑歌。 - 注释:偶尔散步没有目的。 - 译文:偶然散心没有目的地。 - 赏析:表达了诗人在节日中随意漫步的心境,同时也透露出内心的伤感和无奈。 2. 世味正如春酒淡,市灯不及月华多。 - 注释:世间的滋味就像春天的酒淡而无味。 - 译文:市中的灯火远不及月亮的光芒。 - 赏析:诗人通过对比春天美酒与市中灯火的淡薄
【注释】 缓辔(pì):放松马缰,让马慢慢地走。乘槎客:传说古时有天河神遣木筏送人渡过河,人过河后,木筏便沉没在水里,所以后人把渡河的人称做“乘槎客”。 【赏析】 《元宵》是唐代诗人卢照邻的作品,描写了元宵之夜的盛况和作者观灯时的感慨。首句写节日的气氛,用“缓辔”来表现作者心情的轻松;二句写街上灯火辉煌;三、四两句则写出作者的感慨,既觉得自己好像是乘槎渡过天河的人,又觉得仿佛在银河旁边行走
注释:元宵节时,万叠灯山如绣球滚动,人们怕寒冷骑马披着驼毛皮衣。要想看到满城十里的红莲盛开,必须登上城楼上最上面的位置。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元宵节盛况的诗作。首句“万叠灯山滚绣球”,以生动的画面描绘出了元宵节夜晚五彩斑斓、灯火辉煌的景象。第二句“怕寒骑马著驼裘”则写出了人们在节日里的欢乐心情和不畏寒冷的豪迈气概。第三句“要看十里红莲满”进一步描绘了节日里的美丽景色
【注释】 巴人:指四川一带的人民。点诗:即点花灯,古代风俗。天向晓:即天快亮。道傍闻得唤蚕丝。道傍:道侧路边。 【赏析】 元宵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这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溢。这首诗是写元宵节民间风俗。“巴人最重上元时,老稚相携看点诗。”元宵夜,四川地区的人最喜欢这个节日,男女老少都出来观看花灯。 “行乐归来天向晓,道旁闻得唤蚕丝。”元宵佳节,人们尽情欢乐
【注释】 春入东郊:春天来临,万物复苏。 融:融化。 熙熙天气:和煦的天气。 报年丰:报告丰收。 万家灯火:家家户户的灯光。 分明月:明亮的月光。 几处:几个地方。 笙歌杂暖风:吹奏着笙箫的乐曲,伴随着暖和的春风。 衰颜:衰老的面容。 酒能红:喝酒能使面色红润。 闲来往:有空就来往。 溪山容我:溪流山峦容纳我。 先具扁舟访钓翁:先去准备一只小船,去拜访一个钓鱼的老翁。 【译文】 春天来了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之夜的景象和情感。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老去何心说看灯” - 表达了诗人对灯会的不感兴趣或无心情参与。这里的“看灯”可能是指观看花灯或其他庆祝活动,而诗人可能觉得这种热闹的场景与他当前的心情不搭调,或者他可能更希望独自享受宁静的时光。 2. “一年还要此宵晴” - 表示即使是在新的一年里,诗人也期望有一个晴朗的元宵夜。这个短语传达了他对于节日的期待和对光明
【译文】 总是说春天来了好,但春天来了还是寂寞。 江山封存了美丽景色,元宵夜风雨交加。 室内灯光闪烁明亮,酒垆上红艳的火光更加耀眼。 杯盘摆放整齐,儿女们纷纷进献,我懒得去北邻邀请。 【赏析】 本诗为元宵佳节所作,通过诗人眼中看到的景物和感受,表达了他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元宵节气氛的感受。 首句“总说春来好”表明人们普遍期待春天的到来,但春天虽然来临,却带来了一种寂寞感,说明春天虽然美好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满街灯火杂游尘,消受风光五日春。 - 这一句描绘了元宵节夜晚街道上灯光闪烁、人影纷扰的景象。"消受"意味着欣赏和享受。"风光五日春"可能指的是节日的氛围或春天的景色。整句反映了人们在节日中的快乐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2. 微雨澹云城上月,纸灯茅店客中身。 - 这一句描写了一个宁静而有些忧郁的画面。"微雨"和"澹云"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城上月"则让这个画面更加幽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握诗中的主要意象,理解其意境及诗人情感,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其效果和作用即可。 本题中,“星桥火树共参天”中的“星桥”是“银河”,是天上的桥梁,与“火树”相辉映,形象地表现了元宵节夜晚的热闹场面;“人于年谷占先兆,老向烟花正有缘”中的“年谷”指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故称“年”;“年谷”即“岁初”,“烟花”即“灯花”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阴晴早已卜中秋,几日云霾此夕收。 - 注释:天空的阴晴已经预示了中秋的到来,而几日的云霾在此刻终于消散了。 - 赏析:诗人用“阴晴”和“云霾”作为象征,预示着中秋时节的天气变化,表达了一种对即将到来的中秋节的期待和欣喜。 2. 四壁荡光花影上,千门散蜡火星流。 - 注释:四周墙壁上映照着光芒,花影随风飘动;家家户户点燃了蜡烛,火光闪烁着,如同火星流泻。 - 赏析
元宵 楼阁高低尽挂灯,黄庐经过独谁醒。 人间共有今宵乐,灯下谁同老大行。 长剑倚天空耿介,鳌山出海亦崚嶒。 诸乡近日多营窟,明月分光照未曾。 译文: 在楼阁中悬挂的灯火高高低低,只有经过黄庐的人才能醒来。 人间共有今晚的快乐,但只有在这灯光下行走的人才会感到快乐。 手中长剑靠在天空,显得格外高傲和正直; 鳌山从海上崛起,显得格外高大险峻。 近来许多地方都修建了堡垒,明月的光芒照耀着这些地方。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正月十五夜》。 下面是诗句的解释: 1. 老夫不饮醉元宵,歌舞声中坐寂寥。 注释:我(老夫)并不打算饮酒到深夜,因为在这热闹非凡的元宵节夜晚,我坐在这寂静无声的环境中显得格外孤零。 2. 赖有天涯旧知己,梅花香澹月轮高。 注释:幸好我还有远方的朋友可以相依相伴,即使周围环境寂静无声,但梅花的香气依旧浓郁,明亮的月光也照得高远。这里的“梅花”象征着坚韧和纯洁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解答时,首先理解诗词内容,把握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作答。“天意从人放暖晴,鳌山灯灿夜风轻”的意思是:上天有意顺应人的意愿,让天气转暖变得晴朗起来;在鳌山上点上彩灯,晚上风吹得轻轻的。此句是说元宵佳节到了,天气变好,人们的心情也愉快起来。“笙歌远隔穷厓淑,春色偏从闲处生”的意思是:远处传来的笙歌和歌声似乎很远很遥远,让人感到有些凄凉
【赏析】 本诗为作者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元宵节所作,当时作者任刑部侍郎。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元宵之夜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之情。 “云净天空月正高,迢迢良夜遇元宵”。首句描写的是正月十五日,天上云开日明,月光普照;下句说元宵佳节,良宵美景,正是赏月的好时光。这里用了一个“遇”字,意谓良宵遇上良月,良月碰上良辰,良辰遇上良景,良景遇上良人,良人和良景交相辉映,良辰美景良人相伴
这首诗是描述元宵节的盛况,通过描绘京城元宵的景象,展现了节日的热闹和欢乐。 诗句解释: 1. “禁城阊阖九重开”:“禁城”指的是皇宫或帝都,“阊阖”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门,象征着神圣与威严。九重开表示宫门大开迎接人们。 2. “歌舞喧哗六市来”:“六市”泛指市集或者市场,这里指的是各种娱乐活动如歌舞等吸引着来自各地的人们。 3. “人物英雄龙虎地”:“龙虎”常被用来象征英勇和力量
春向融融景向鲜,物丰时泰是今年。 辉煌灯月交相映,锦绣人家共斗妍。 笛弄鼓挝花坞外,男歌女唱彩楼前。 病夫欲写升平颂,付与唐虞击壤篇。 诗句注释 1. “春向融融”:春天的来临,万物复苏,景色显得格外美好和生机勃勃。 2. “物丰时泰”:“物丰”指的是自然界的丰富和丰盛,“时泰”则意味着时间的美好和顺畅。 3. “辉煌灯月交相映”:形容元宵节夜晚,灯光与月光互相映衬,增添了节日的氛围。 4.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元宵节的热闹场景,通过灯、月、人、玉、银等关键词,展现了节日的繁华和美好。 1. 有灯无月不娱人: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赏灯。在没有月亮的情况下,人们只能依靠灯光来娱乐自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2. 有月无灯不算春:虽然赏灯是一种乐趣,但没有灯光的衬托,月亮的美丽也无法完全展现出来。因此,有月亮而无灯光的情况并不算是真正的春天。 3. 春到人间人似玉
【注释】 满城:全城,整个城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小馆:小旅馆。团圞:团子、元宵。行坐处:指元宵节的游灯活动地点。料得:预料,猜想。挥泪:流泪。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元宵节风俗活动的诗。元宵节是古代汉族民间传统的节日之一。此诗描写了节日中的热闹景象和人们的心情。首句写满城箫鼓,热闹非凡;二句写小旅馆孤寂冷清;三句写出元宵佳节,游人如织,但有谁不盼望团圆
诗句释义: 1. 鳌山高耸对孤棱,无处无人不赏灯。- “鳌山”指的是一种装饰性的艺术造型,通常在元宵节时用彩灯装饰。"孤棱"可能表示鳌山上的尖刺或突出部分。这句话表达了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会欣赏并参与元宵节的庆祝活动。 2. 竹叶香浮银瓮酒,梅花清湛玉壶冰。- “竹叶香浮银瓮酒”可能描绘了人们在赏灯的同时,也享受着美酒和美食。"梅花清湛玉壶冰"则可能描绘了冬日中,梅花如玉壶中的冰一般清冽、纯净
【解析】 “元宵”、“独倚寒檐看明月”两句,写诗人独自在寒风中伫立在寒冷的屋檐下观赏着皎洁的明月。“月穿冻枝射衣白”写月亮穿透了树枝照到身上,使衣服也变得洁白起来。这两句写出了月光的明亮和刺骨之感,为下文作铺垫。“火弹捎天聋吒(zhǎ)吒,猛省今夕是元夕”两句,写诗人在明亮的月光下,听到爆竹声,才恍然大悟:今天是元宵之夜,于是诗人感叹道:“啊,今夜真是个好夜晚!” “六衢今日人如蚁
【注释】 “元宵”:指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真是可怜宵”:元宵夜,真是可哀可怜啊! “独对孤灯坐寂寥”:一个人面对着孤零零的灯火坐着,感到寂寞无聊。 “不是斋居能养性”:如果只是斋戒修行,是不能修养身心的。 “嗔心几被雪风摇”:愤怒的心情几次被冷风和大雪动摇。 【赏析】 这首七绝写于作者在寺院中过元宵节时,表现了作者在节日里独自面对孤灯的凄凉心情。诗的前两句为第一层,说元宵之夜真是可叹可悲啊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1) “天炯夜光寒”,指月光皎洁,照见万物如水银般闪烁,这里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月亮的明亮与美丽,突出了元宵节之夜的清冷与寂静的特点。 (2) “升平万姓欢”中的“升平万姓”是太平盛世的意思,意思是国家安定,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欢乐庆祝。 (3) “火云流贝阙,红雨下层峦”中贝阙指的是皇宫,层峦即山峦,这句的意思是:夜空中流光溢彩的云朵在皇宫上飘动
译文: 太平时期,文物珍重春宵,在海上驾鳌山的万烛照耀。 绝壁火云光烂熳,交花玉树影飘飖。 豪气横金马,绣幕春风浮玉翘。 鼓角高寒明月午,暗尘风静夜天遥。 注释: - 太平: 国家安定、社会和平的时代。 - 文物珍藏: 指珍贵的文化遗产。 - 春宵: 春季夜晚,这里指的是元宵节。 - 驾鳌山: 一种大型灯会或焰火表演。 - 万烛烧: 形容灯会规模宏大。 - 绝壁火云光烂熳: 形容烟花绽放时
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佳节金吾全不禁,鳌山处处斗鲜妍。 译文:在元宵节这个美好的节日里,金吾(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巡逻)也没有禁止人们放烟花爆竹。到处可见的鳌山(一种装饰性建筑),其颜色鲜艳,争奇斗艳。 注释: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元宵节。金吾,古代的官员,职责是维持治安。不禁,表示没有限制。鳌山,一种装饰性的建筑,形状像鱼或龙
诗句解析: 1. 椒花初晋酒初倾,又值天开不夜城。 - 椒花:通常指的是元宵节时常见的灯笼或灯饰,形状类似花朵。 - 晋酒:这里的“晋”可能是指一种酒名,或者是一种比喻,表示将某种事物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 又不值天开不夜城:这句话表达的是节日的氛围和景象。天开不夜城意味着在这一天夜晚特别长,没有睡觉的需求,整个城市灯火辉煌,热闹非凡。 2. 谱出太平新景象,六街灯火管弦声。 - 谱出
诗句释义 1 元宵灯火九衢开:元宵节时,街道上挂满了彩灯,灯光照亮了整个城市。 2. 薰动阳和淑气回:暖风吹过,使得春天的气息重新回到了大地。 3. 今夜驿亭高处望:在驿站(古代供官员休息的地方)的高楼之上望着远方。 4. 一桥明月照行台:一座桥上明亮的月光照耀着行进中的平台。 译文 元宵节那天,城市的大街小巷都点亮了彩灯,灯火辉煌,照亮了整个城市。温暖的春风吹过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元宵: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2. 兵火残民贱摘蔬:战争导致百姓贫穷,连摘菜这种平常的活动也变得奢侈。 - "兵火" - 指战争带来的灾难。 - "残民" - 形容人民受到战争的严重影响,生活困苦。 - "贱" - 表示轻视或看不起。 - "摘蔬" - 指采摘蔬菜,通常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在这里被描绘为奢侈的行为。 3. 海翻云涌乃鱼鱼:描述海洋翻滚如同云雾涌动
解析: 一、诗句释义 1. “金吾不禁夜,灯火满街悬。” - "金吾": 在古代中国,金吾是指皇宫和重要官府的守卫。这里的使用可能表示夜晚时分,皇宫或官府的大门并未完全关闭,允许人们自由行走。 - "不禁夜": 表明夜晚是开放的,没有限制。 - "灯火": 指街灯或其他照明设备。 - "满街悬": 形容街道上挂满了灯笼或其他装饰性的灯具,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2. “蛋女施脂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