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玄黓涒滩,尽玄黓敦牂,凡十一年。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壬申,公元前一零九年)
冬,十月,上行幸雍,祠五畤;还,祝祠泰一,以拜德星。
春,正月,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欲见天子。”天子于是幸缑氏城,拜卿为中大夫,遂至东莱,宿留之,数日,无所见,见大人迹云。复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药,以千数。时岁旱,天子既出无名,乃祷万里沙。夏,四月,还,过祠泰山。
初,河决瓠子,后二十馀岁不复塞,梁、楚之地尤被其害。是岁,上使汲仁、郭昌二卿发卒数万人塞瓠子河决。天子自泰山还,自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卒填决河。筑宫其上,名曰宣防宫。导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上还长安。
初令越巫祠上帝、百鬼,而用鸡卜。
公孙卿言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作蜚廉、桂观,甘泉作益寿、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又作通天茎台,置祠具其下。更置甘泉前殿,益广诸宫室。
初,全燕之世,尝略属直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氵具水为界,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匈奴。燕人卫满亡命,聚党千馀人,椎髻、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氵具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燕亡命者王之,都王险。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以故满得以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方数千里。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辰国欲上书见天子,又雍阏不通。是岁,汉使涉何诱谕,右渠终不肯奉诏。何去至界上,临氵具水,使御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长,即渡,驰入塞,遂归报天子曰:“杀朝鲜将。”上为其名美,即不诘,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朝鲜怨何,发兵袭攻杀何。
六月,甘泉房中产芝九茎,上为之赦天下。
上以旱为忧,公孙卿曰:“黄帝时,封则天旱,乾封三年。”上乃下诏曰:“
资治通鉴 · 卷二十一 · 汉纪十三
介绍
《汉纪·汉纪十三》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中国古代史学著作《资治通鉴》的一卷。该作品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所著,全书共二百卷,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6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继《左传》、《国语》、《战国策》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文献,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旨在通过叙述历史事件来警示后人。其中,“汉纪”部分专门记载了汉代的历史,包括汉武帝刘彻的治国理念、对外扩张、宗教祭祀、天人感应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巡幸雍地进行祭祀活动,这是《资治通鉴》中关于汉武帝的重要事件之一。此外,公孙卿声称见到了神人,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宗教观念和迷信思想。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背景和文化特色,也展现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社会风俗。
《资治通鉴·汉纪十三》是《资治通鉴》中的一卷,主要记录了汉武帝时期的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通过对这一卷的阅读,可以深入了解汉代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点,以及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状况和宗教信仰。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汉纪十三赏析: 第一段:汉武帝时期的政治与宗教活动 - 时间背景:元封二年(公元前一零九年),汉武帝在位初期,政治相对稳定。 - 主要内容:汉武帝为了寻求神灵的庇护和国家安定,频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 - 文化影响:通过祭祀活动,汉武帝强化了对神权的崇拜,同时也试图通过宗教仪式来安抚民心。 第二段:公孙卿的神怪预言与行动 - 预言内容:公孙卿声称见到了神人的出现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十一 · 汉纪十三 译文:汉武帝元封二年(壬申,公元前109年),汉武帝首次在明堂中祭祀上帝,将汉高祖刘邦作为配祀。他命令诸侯王、列侯前来朝见,接受记载户口赋税的薄册。夏季,四月,汉武帝下令大赦天下,凡此次巡游经过的各县一律免除今年的田租、赋税。 注释:汉武帝元封二年(壬申,公元前109年),汉武帝首次在明堂中祭祀上帝,将汉高祖刘邦作为配祀。他命令诸侯王、列侯前来朝见
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汉武帝治理天下策略与成就 1. 引言 - 汉武帝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均取得显著进展。 - 本篇记录了汉武帝在位期间的重要决策和事件。 2. 汉武帝即位初期 - 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7年继位,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以巩固皇权。 -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后,他积极对外扩展,平定边疆。 3. 对匈奴的军事行动 -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朝首次大规模反击匈奴。
资治通鉴 · 卷二十一 · 汉纪十三是岁,以御史中丞南阳杜周为廷尉。周外宽,内深次骨,其治大放张汤。时诏狱益多,二千石系者,新故相因,不减百馀人;廷尉一岁至千馀章,章大者连逮证案数百,小者数十人,远者数千,近者数百里会狱。廷尉及中都官诏狱至六七万人,吏所增加,十万馀人。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三年(癸酉,公元前一零八年) 冬,十二月,雷;雨雹,大如马头。上遣将军赵破奴击车师。破奴与轻骑七百馀先至
资治通鉴·卷二十一·汉纪十三 左将军破氵具水上军,乃前至城下,围其西北,楼船亦往会,居城南。右渠遂坚守城,数月未能下。左将军所将燕、代卒多劲悍,楼船将齐卒已尝败亡困辱,卒皆恐,将心惭,共围右渠,常持和节。 译文: 左将军荀彘攻破浿水岸上的朝鲜军队,随后迅速推进到了王险城下,并包围了城西北。楼船也前往会合,驻扎在城南。右渠最终坚守城池,几个月的时间都无法攻克。左将军的手下燕代士卒多数强悍勇猛
资治通鉴·卷二十一·汉纪十三 汉武征辽记略 解析: 1. 左将军的军事行动 - 背景描述:汉朝汉武帝时期,为扩展领土和展示国威,派遣名将李广利率军攻打位于今朝鲜半岛的南端。 - 行动经过:左将军在合并了两支军队后,迅速对朝鲜发起攻击。然而,尽管初期意图和平投降,但朝鲜的官员却暗中与楼船将军联络,并试图通过私下协议来避免战争。 - 内部矛盾:左将军与楼船将军之间的竞争和误解导致双方关系紧张
《资治通鉴》卷二十一·汉纪十三 秋,七月,胶西子王端薨。 冬,十月,上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自代而还,幸河东。春,三月,祠后土,赦汾阴、夏阳、中都死罪以下。 夏,大旱。 匈奴自卫、霍度幕以来,希复为寇,远徙北方,休养士马,习射猎,数使使于汉,好辞甘言求请和亲。汉使北地人王乌等窥匈奴,乌从其俗,去节入穹庐,单于爱之,佯许甘言,为遣其太子入汉为质。汉使杨信于匈奴
资治通鉴 · 卷二十一 · 汉纪十三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一零六年) 冬,武帝南巡狩,到达盛唐,在九疑山望祭虞舜。登上灊天柱山,自寻阳乘船渡江,亲自射杀江中的蛟龙,获此物。船队长满千里,经过枞阳县出城,最终抵达琅邪郡,直到东海,所过之处按礼节祭祀名山大川。春,三月,回到太山,增加封赏。甲子日,开始在明堂祭祀上帝,配以高祖皇帝,于是朝见诸侯王、列侯,接受郡国上交的赋税。夏,四月
资治通鉴·卷二十一 汉纪十三 冬,上行幸回中。春,作首山宫。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赦汾阴殊死以下。 汉既通西南夷,开五郡,欲地接以前通大夏,岁遣使十馀辈出此初郡,皆闭昆明,为所杀,夺币物。于是天子赦京师亡命,令从军,遣拔胡将军郭昌将以击之,斩首数十万。后复遣使,竟不得通。 秋,大旱,蝗。 乌孙使者见汉广大,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匈奴闻乌孙与汉通,怒,欲击之。又其旁大宛、月氏之属皆事汉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十一·汉纪十三 是时,汉使西逾葱岭,抵安息。 翻译:此时,汉朝使者西行越过葱岭,抵达安息国。 注释:葱岭,古代地名,今新疆一带的山脉。安息,古国名,位于今西亚地区。 赏析:此句描述汉朝使节跨越高山峻岭,终于到达遥远的安息国。表达了汉朝使者不畏艰难险阻,追求和平与交流的勇气和决心。 译文2: 资治通鉴·卷二十一·汉纪十三 是时,汉使西逾葱岭,抵安息
资治通鉴 · 卷二十一 · 汉纪十三冬十月行幸泰山,十一月冬至祠上帝明堂。越人献屋复灾之策,作建章宫,立神明台、井干楼等建筑。公孙卿等建议改正朔。越地勇者言火灾复起,以大胜小。诏儿宽与博士赐等议,用夏正。大中大夫公孙卿等言历纪坏废宜正朔,上诏甘泉造汉《太初历》,定官名、协音律、定宗庙百官仪制
资治通鉴·卷二十一·汉纪十三 匈奴儿单于好杀伐,国人不安;又有天灾,畜多死。左大都尉使人间告汉曰:“我欲杀单于降汉,汉远,即兵来迎我,我即发。”上乃遣因杅将军公孙敖筑塞外受降城以应之。 秋,八月,上行幸安定。 汉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天子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与其群臣谋曰:“汉去我远,而盐水中数败,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
资治通鉴 · 卷二十一 · 汉纪十三臣光曰:武帝欲侯宠姬李氏,而使广利将兵伐宛,其意以为非有功不侯,不欲负高帝之约也。夫军旅大事,国之安危、民之死生系焉。苟为不择贤愚而授之,欲徼幸咫尺之功,藉以为名而私其所爱,不若无功而侯之为愈也。然则武帝有见于封国,无见于置将;谓之能守先帝之约,臣曰过矣。中尉王温舒坐为奸利,罪当族,自杀;时两弟及两婚家亦各自坐佗罪而族。光禄勋徐自为曰:“悲夫!古有三族
汉武帝巡幸与政治决策 在春暖花开之季,汉武帝元封二年的夏季,他又一次踏上了东征途程。这次他的目标不仅是巡视边疆,更是为了寻求治国之道。夏季四月时,他来到了雍地,进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以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归途中,汉武帝不仅对当地风俗人情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如何治理国家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回到京城后,汉武帝再次祭拜了泰山,并祈祷国运昌隆。此次巡游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巡视,更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决策
《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古代编年体史书。 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以历史为镜鉴,为后世提供治国理政的参考。书中涵盖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共计1362卷,跨越1362年。《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通过详细的事件记载和人物分析,展现了历代兴亡的原因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资治通鉴·卷二十一 汉纪十三》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光所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的史事。诗中描述了汉武帝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并俘虏匈奴贵人的故事。 诗中提到汉武帝派遣李广利出征匈奴,这是对贰师将军李广利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的记录。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冬,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的汉军远征匈奴,经过一系列艰苦的战斗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一·汉纪十三 1. 武帝初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西域 2. 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并建立丝绸之路 3. 武帝时期,匈奴侵扰边境,李广抗击匈奴 4. 武帝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5. 武帝时期,汉武帝派张汤治理国家,加强中央集权 6. 武帝时期,武帝实行推恩令,巩固中央集权 7. 武帝时期,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8. 武帝时期,武帝修建上林苑
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探索汉朝与匈奴及西域的复杂关系与历史变迁 1. 匈奴闻贰师征大宛,欲遮之 - 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汉军征讨大宛国 - 匈奴担忧汉朝势力增强而不愿直接对抗 - 楼兰国因汉军入西域而感到威胁 2. 汉军正任文将兵屯玉门关,捕得生口,知状以闻。上诏文便道引兵捕楼兰王 - 汉军在玉门关驻扎,抓捕俘虏 - 汉武帝下诏命任文快速率军前往楼兰追捕楼兰国王 - 楼兰王向汉朝表示愿意归降 3.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十一·汉纪十三 译文: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天汉元年(辛巳,公元前一零零年),春正月,汉武帝巡幸甘泉,在泰畤进行郊祀。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汉武帝嘉匈奴单于之义,遣中郎将苏武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帝与副中郎将张胜、假吏常惠等俱,既至匈奴,置币遣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卫律者,父故长水胡人
诗句:“虞常果引张胜”,译文:张胜被引证,最终导致虞常被捕。 虞常因与张胜的交情,被单于召见,并被利用来进行政治斗争。虞常在单于面前展示了张胜,以此向汉使施加压力。然而,这一行为不仅未能为张胜带来好处,反而使他陷入更大的困境。单于为了削弱张胜的影响力,决定处决虞常以泄私愤。虞常的引证行为,不仅加速了他的死亡,也加剧了张胜的困境。 虞常被引证后,单于开始对张胜进行严密的监视
资治通鉴·卷二十一·汉纪十三 汉武帝元封二年(壬申,公元前109年) 天降白氂雨露,夏至干旱,五月初赦天下;遣谪戍屯兵于五原。浞野侯赵破奴回归故土,济南太守王卿升任御史大夫。 赏析: 此诗以简练的语言描述了汉武帝元封二年的国事,包括天降白氂雨露、夏至干旱、五月初赦天下等事件,同时描绘了赵破奴从匈奴逃回,以及王卿升任御史大夫的情景,展现了汉武帝时期的治国方略和人物命运
注释与赏析: 译文: 汉军抵达浚稽山,与单于的军队相遇。单于的骑兵约有三万,将汉军包围在中间。汉军驻扎在两山之间,用大车作为营寨。汉昭帝命令军队从营地之外列阵。前锋持盾和长戟,后阵持弓箭。匈奴见汉军人数较少,便直接冲锋向军营。汉军奋力作战,同时发射千支箭矢。匈奴退回上山,汉军追击杀死数千人。 单于是非常吃惊,调集左、右地的八万余名骑兵进攻汉军。汉军边战边撤退向南行进,数日后抵达山谷中
资治通鉴 · 卷二十一 · 汉纪十三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馀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校尉成安侯韩延年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疾呼曰:“李陵、韩延年趣降!”遂遮道急攻陵。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
这首诗是《资治通鉴》中的一段,描述了汉昭帝时期,霍去病的事迹。 诗句如下: 1. 陵败处去塞百馀里,边塞以闻。 翻译:霍去病的部队战败后,距离汉朝边境还有一百多里,边疆将领将此事上报朝廷。 2. 上欲陵死战;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 翻译:汉昭帝原本打算让霍去病誓死战斗,后来听说霍去病投降,非常生气,质问陈步乐,陈步乐自杀了。 3.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
资治通鉴·卷二十一 · 汉纪十三 皇帝采用法律来控制臣民,喜欢使用酷吏,而郡、国二千石为政的大多都酷暴,官吏和百姓更加轻视犯法;东方盗贼越来越多,大的团伙到几千人,攻打城邑,抢夺兵器,释放死罪囚犯,捆绑羞辱太守、都尉,杀二千石官员;小的团伙以百数抢劫乡里,不可胜数。道路不通。开始派御史中丞、丞相长史督察,不能禁绝;于是派光禄大夫范昆及前九卿张德等穿上绣衣,手执符节和虎符发兵讨伐
在汉代,有一位名为隽不疑的官员,以其深厚的清廉品德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而闻名。以下是对他的介绍: - 背景信息:隽不疑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庭,其家族在当地具有深厚的影响力。他在年轻时便显示出非凡的政治才能,因其出色的治理能力被汉武帝所赏识,并最终担任了重要的官职。 - 政治贡献:隽不疑在担任京兆尹期间,因公正无私和严明的法律而受到百姓的尊敬。他不仅注重法律的执行,还注重教化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