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昭阳协洽,尽阏逢敦牂,凡十二年。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汉三年(癸未,公元前九八年)
春,二月,王卿有罪自杀,以执金吾杜周为御史大夫。
初榷酒酤。
三月,上行幸泰山,脩封,祀明堂,因受计。还,祠常山,瘗玄玉。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莱者终无有验,而公孙卿犹以大人迹为解。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犹羁縻不绝,冀遇其真。自此之后,方士言神祠者弥众,然其效可睹矣。
夏,四月,大旱。赦天下。
秋,匈奴入雁门。太守坐畏忄耎弃市。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汉四年(甲申,公元前九七年)
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
发天下七科讁及勇敢士,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将骑六万、步兵七万出朔方;强弩都尉路博德将万馀人与贰师会;游击将军韩说将步兵三万人出五原;因杅将军公孙敖将骑万、步兵三万人出雁门。匈奴闻之,悉远其累重于余吾水北;而单于以兵十万待水南,与贰师接战。贰师解而引归,与单于连斗十馀日。游击无所得。因杅与左贤王战,不利,引归。
时上遣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夏,四月,立皇子髆为昌邑王。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太始元年(乙酉,公元前九六年)
春,正月,公孙敖坐妻为巫蛊要斩。
徙郡国豪杰于茂陵。
夏,六月,赦天下。
是岁,匈奴且鞮侯单于死。有两子,长为左贤王,次为左大将。左贤王未至,贵人以为有病,更立左大将为单于。左贤王闻之,不敢进。左大将使人召左贤王而让位焉。左贤王辞以病,左大将不听,谓曰:“即不幸死,传之于我。”左贤王许之,遂立,为狐鹿姑单于。以左大将为左贤王,数年,病死;其子先贤掸不得代,更以为日逐王。单于自以其子为左贤王。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太始
资治通鉴 · 卷二十二 · 汉纪十四
介绍
《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挖掘,展现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和人物性格的魅力,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
翻译: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 起昭阳协洽,尽阏逢敦牂,凡十二年。 译文:汉武帝孝武皇帝下之天汉三年(癸未,公元前98年) 世宗孝武皇帝,后元元年(癸巳,前88)。春季,正月,汉武帝前往甘泉宫,在太祭祀天神,然后巡游安定。昌邑哀王薨。 注释:昭阳协洽 - 昭阳,地名,此处指代汉武帝的出生地,协洽,和谐融洽 阏逢敦牂 - 阏逢,月名,敦牂,月满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汉三年(癸未
以下是对《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的逐句解释: 1. 原文: -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 -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太始元年(乙酉,公元前九六年) 2. 译文: -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 - 世宗孝武皇帝太始元年(乙酉,公元96年) 3. 关键词注释: - 资治通鉴: 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 卷二十二·汉纪十四: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太始二年(丙戌,公元前九五年) 春,正月,上行幸回中。 杜周卒,光禄大夫暴胜之为御史大夫。(注释:杜周是南阳人,任廷尉,负责审理狱事;暴胜之接替了杜周的职位,成为御史大夫)。 秋,旱。(注释:秋季干旱) 赵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馀顷,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饶。(注释
汉武帝天汉三年春三月的政事与人物 在《资治通鉴》卷二十二中,汉武帝的天汉三年(癸未,公元前98年),记载了汉武帝的一系列重要政治活动和人事变动。这一年的春天特别寒冷,但国家大事依然有序进行。 江充的任命。据史书记载,江充被汉武帝任命为水衡都尉。他的职务是管理皇家的水利事务,确保国家水资源的供应和利用。江充在任内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和忠诚,得到了汉武帝的高度信任和重用。 汉武帝的这次任命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 汉纪十四》原文如下: 冬,十月,甲寅晦,日有食之。 十二月,上行幸雍,祠五畤。西至安定、北地。 译文: 冬季,十月初八(甲寅),出现了日食。 十二月,武帝驾临雍县,祭祀了五畤。他向西走到安定,向北到达北地。 赏析: 这段历史记录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日食的发生。这在当时是一次重大的自然现象,对于古代的天文学家来说
【诗句】 春,正月,下贺狱,案验:父子死狱中,家族。以涿郡太守刘屈氂为左丞相,封澎侯。屈氂,中山靖王子也。 夏,四月,大风,发屋折木。 闰月,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及皇后弟子长平侯伉皆坐巫蛊诛。 上行幸甘泉。 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而所幸王夫人生子闳,李姬生子旦、胥,李夫人生子髆,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
诗句: - “资治通鉴 · 卷二十二 · 汉纪十四”:这是《资治通鉴》的序言,提供了本篇的历史背景。 - “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皇帝每次出行时,总是将后事委托给太子,并将宫中事务交给皇后处理。 - “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太子在处理完政事后,将结果返回给皇帝,皇帝对于他的处理结果没有异议,有时候甚至不加以理会。 - “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
以下是对《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 汉纪十四》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是时 - 此为时间状语,表示在特定时期内。 2. 方士及诸神巫多聚京师 - 方士和神灵巫师聚集于京城,多为邪术惑众,行为多变。 3. 女巫往来宫中 - 女巫在宫中往来穿梭,教授美人求得自身庇护的方法。 4. 教美人度厄 - 教授宫廷女子通过仪式来抵御厄运或灾难。 5. 每屋辄埋木人祭祀之 -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 汉纪十四 太子使舍人无且持节夜入未央宫殿长秋门,因长御倚华具白皇后,发中厩车载射士,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卒。长安扰乱,言太子反。苏文迸走,得亡归甘泉,说太子无状。上曰:“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乃使使召太子。使者不敢进,归报云:“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上大怒。丞相屈氂闻变,挺身逃,亡其印绶,使长史乘疾置以闻。上问:“丞相何为?”对曰:“丞相秘之,未敢发兵
``` 诗句原文 太子立车北军南门外,召护北军使者任安,与节,令发兵。安拜受节;入,闭门不出。 译文 太子在北军南门外召集北军使者任安,授予他符节并命令他调集兵马。任安接受了符节,然后进入城门却不再出来。 注释 - “太子”:指的是汉成帝刘骜的长子刘康,他在长安城北门之外被拥立为皇帝。 - “立车”:指太子在北军南门设立临时政权的行为。 - “召护北军使者任安”
资治通鉴 · 卷二十二 · 汉纪十四上怒甚,群下忧惧,不知所出。壶关三老茂上书曰:“臣闻父者犹天,母者犹地,子犹万物也,故天平,地安,物乃茂成;父慈,母爱,子乃孝顺。今皇太子为汉适嗣,承万世之业,体祖宗之重,亲则皇帝之宗子也。江充,布衣之人,闾阎之隶臣耳;陛下显而用之,衔至尊之命以迫蹴皇太子,造饰奸诈,群邪错缪,是以亲戚之路鬲塞而不通。太子进则不得见上,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无告,不忍忿忿之心
《资治通鉴》中的太子之死与政治阴谋 《资治通鉴》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编年体史书,由北宋时期的司马光主编。在这部浩繁的史籍中,卷二十二·汉纪十四记载了汉武帝时期太子刘据的悲剧命运。通过这段历史的叙述,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古代帝王的宫廷斗争及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太子刘据的遭遇令人扼腕叹息。他本应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和希望的承载者,但最终却沦为政敌的牺牲品。司马光在书中提到
```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 汉纪十四 立赵敬肃王小子偃为平干王。匈奴入上谷,五原,杀掠吏民。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征和三年(辛卯,公元前九零年)春,正月,上行幸雍,至安定、北地。匈奴入五原、酒泉,杀两都尉。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商丘成将二万人出西河,马通将四万骑出酒泉,击匈奴。夏,五月,赦天下。匈奴单于闻汉兵大出,悉徙其辎重北邸郅居水;左贤王驱其人民度余吾水六七百里,居兜衔山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讲述了汉武帝时期的一段历史,涉及到两位重要的人物——贰师将军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故事的背景设在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当时,李广利因女儿为皇后而备受宠爱,同时刘屈氂则是丞相,他对昌邑王立为太子的前景持怀疑态度。 译文如下: 初,贰师之出也,丞相刘屈氂为祖道,送至渭桥。广利曰:“愿君侯早请昌邑王为太子;如立为帝,君侯长何忧乎!”屈氂许诺。昌邑王者
诗句赏析 《思子宫》译文及赏析 1. 译文 秋天,蝗灾。 田千秋上书,说:“儿子调动父亲的军队,最多是打顿鞭子的小罪罢了;天子的儿子有了过错误杀了人,又算的什么呢?我曾梦见一白头老翁教我说。” 武帝很感动,召见千秋。 “父子之间的事情,外人是很难发表意见的,却惟独你能向我阐明太子的心迹,这一定是高祖皇帝的神灵让你来教导我,你该做我的辅政大臣。 ”于是拜千秋为大鸿胪,封为富民侯。 2.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司马迁,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春,正月,汉武帝出行东莱,登上大海,想要寻找神山。但是大臣们劝阻他不听,而且天气恶劣,大风昏暗,海水沸腾涌动。武帝在海上停留了十多天,没有御驾楼船,就回宫了。 二月,丁酉,雍县出现像雷声一样的云彩三次,陨石二块,黑得像煤。 三月
资治通鉴 · 卷二十二 · 汉纪十四 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御史奏言:“轮台东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可遣屯田卒,置校尉三人分护,益种五谷;张掖、酒泉遣骑假司马为斥候;募民壮健敢徙者诣田所,益垦溉田,稍筑列亭,连城而西,以威西国,辅乌孙。”上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曰:“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馀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虽胜,降其王,以辽远乏食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二》是北宋时期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它详细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之间的历史事件。在这段长达十二年的编年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汉武帝的决策和政策,特别是与匈奴关系的部分。 “由是不复出军”反映了汉武帝在处理匈奴问题上的态度转变。在之前,汉武帝为了扩大疆域,曾多次对匈奴进行军事征伐,这导致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
汉孝武皇帝下之下后元元年(癸巳,公元前88年),昌邑哀王刘髆薨。 汉武帝于当年六月赦天下,以表示对此次丧事的悲痛。 《资治通鉴·汉纪》记载,昌邑哀王刘髆因巫蛊事件牵连被杀。巫蛊事件是西汉时期的一场宫廷政变,由江充等人诬告昌邑王刘髆谋反而起。刘髆即位后,政治腐败,生活奢靡,导致民怨沸腾。当大将军霍光率兵入京废黜刘髆时,刘髆在逃亡中被射杀。 汉昭帝时期,昌邑王刘贺因酒后失德,被废为庶人并赐死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 燕王刘旦自认为按照次序应当被立为太子,上书请求入宿卫宫中。成帝对此非常愤怒,在北阙斩了他的使臣;又因为藏匿逃亡的罪犯,削夺良乡、安次、文安三个县。成帝因此对刘旦十分厌恶。刘旦聪明聪慧博学多才,他的弟弟广陵王刘胥,有勇力,但是行为举止没有规矩,常常做出错误的事,所以成帝都不立他为储君。 当时钅句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年龄还很小,身体强壮,知识丰富,成帝很喜欢他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 汉纪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后元二年(甲午,公元前八七年) 春,正月,上朝诸侯王于甘泉宫。二月,行幸盩厔五柞宫。 上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顿首让曰:“臣不如金日磾”日磾亦曰:“臣,外国人,不如光;且使匈奴轻汉矣!”乙丑,诏立弗陵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丙寅,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
隆虑公主的遗愿:以金赎罪 在《资治通鉴》的浩瀚篇章中,汉世宗孝武皇帝的故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然而,这背后隐藏的,除了是一代帝王的智慧与决断,还有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亲情与忠诚。 当读到隆虑公主为儿子昭平君昭平君的罪行而忧虑时,我不禁被这段历史深深地打动。这位母亲,为了不让儿子走上歧途,不惜用尽毕生积累的财富,甚至冒着触犯先帝圣意的风险,只为求一线生机。她的这份担忧和牺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进行理解分析。 1. 关键词:“奢”“欲”“信惑神怪”“巡游无度”等。译文:汉武帝穷奢极欲,繁重地征收赋税,内则奢侈宫室,外事四夷,迷信鬼神之事,巡行四方,没有节制。百姓疲敝,盗贼蜂起。2. 关键词:“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诛赏严明”等。译文:他能够尊崇先王之道
济北王刘宽因禽兽行为被赐自尽。 冬季,匈奴入侵朔方,杀害掠夺吏民;汉朝派军队驻屯西河,左将军韩桀率军北征。 赏析: 济北王刘宽,字仲叔,是汉文帝的孙子,汉景帝的侄儿。他因为不遵守礼法,喜欢打猎,甚至杀死了人而被判有罪,最终自杀而死。 诗人通过简洁的文字和鲜明的对比,描绘了两位人物的不同命运,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法律和道德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