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屠维大荒落,尽上章敦牂,凡二年。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己巳,公元三六九年)
春,三月,大司马温请与徐、兗二州刺史郗愔、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等伐燕。初,愔在北府,温常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而愔暗于事机,乃遗温笺,欲共奖王室,请督所部出河上。愔子超为温参军,取视,寸寸毁裂,乃更作愔笺,自陈非将帅才,不堪军旅,老病,乞闲地自养,劝温并领己所统。温得笺大喜,即转愔冠军将军、会稽内史,温自领徐、兗二州刺史。夏,四月,庚戌,温帅步骑五万发姑孰。
甲子,燕主立皇后可足浑氏,太后从弟尚书令豫章公翼之女也。
大司马温自兗州伐燕。郗超曰:“道远,汴水又浅,恐漕运难通。”温不从。六月,辛丑,温至金乡,天旱,水道绝,温使冠军将军毛虎生凿巨野三百里,引汶水会于清水。虎生,宝之子也。温引舟师自清水入河,舳舻数百里。郗超曰:“清水入河,难以通运。若寇不战,运道又绝,因敌为资,复无所得,此危道也。不若尽举见众直趋鄴城,彼畏公威名,必望风逃溃,北归辽、碣。若能出战,则事可立决。若欲城鄴而守之,则当此盛夏,难为功力。百姓布野,尽为官有,易水以南必交臂请命矣。但恐明公以此计轻锐,胜负难必,欲务持重,则莫若顿兵河、济,控引漕运,俟资储充备,至来夏乃进兵;虽如赊迟,然期于成功而已。舍此二策而连军北上,进不速决,退必愆乏。贼因此势以日月相引,渐及秋冬,水更涩滞。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于时所忧,非独无食而已。”温又不从。
温遣建威将军檀玄攻湖陆,拔之,获燕宁东将军慕容忠。燕主以下邳王厉为征讨大都督,帅步骑二万逆战于黄墟,厉兵大败,单马奔还。高平太守徐翻举郡来降。前锋邓遐、硃序败燕将傅颜于林渚。复遣乐安王臧统诸军拒温,臧不能抗;乃遣散骑常侍李凤求救于秦。
秋,七月,温屯武阳,燕故兗州刺史孙元帅其族党起兵应温。温至枋头,及太傅评大惧,谋奔和龙。吴王垂曰:“臣请击之;若其不捷,走未晚也
资治通鉴 · 卷一百零二 · 晋纪二十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二·晋纪二十四》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记录了晋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重要事件的文献。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这部作品:
作者和成书背景:《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的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它以时间为经线,事件为纬线,全面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资治通鉴》的内容主要围绕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展开,同时也涉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旨在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历史记载的重要性:《资治通鉴》的编撰目的不仅是为了保存历史资料,更是为了通过对历史的分析与总结,提供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借鉴。例如,在《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二 ·晋纪二十四》中,记载了晋海西公时期的一些政治事件,如大司马桓温请求与徐、兖二州刺史郗愔等人合作,以及袁真的政变等,这些都是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分析,有助于后世理解晋朝的政治格局及其变迁。
文学价值与影响:除了作为一部史书的客观性,《资治通鉴》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的语言生动形象,叙述细腻,能够将枯燥的历史事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此外,《资治通鉴》的编撰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历史的重视和对历史的尊重态度。
《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二 ·晋纪二十四》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阅读这部作品,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晋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能够体会到古代文人对于历史记录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