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阏逢敦牂,尽柔兆涒滩四月,凡二年有奇。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下之下
◎天宝十三年甲午,公元七五四年
春,正月,己亥,安禄山入朝。是时杨国忠言禄山必反,且曰:“陛下试召之,必不来。”上使召之,禄山闻命即至。庚子,见上于华清宫,泣曰:“臣本胡人,陛下宠擢至此,为国忠所疾,臣死无日矣!”上怜之,赏赐巨万,由是益亲信禄山,国忠之言不能入矣。太子亦知禄山必反,言于上,上不听。
甲辰,太清宫奏:“学士李琪见玄元皇帝乘紫云,告以国祚延昌。”
唐初,诏敕皆书、门下官有文者为之。乾封以后,始召文士元万顷、范履冰等草诸文辞,常于北门候进止,时人谓之“北门学士”。中宗之世,上官昭容专其事。上即位,始置翰林院,密迩禁廷,延文章之士,下至僧、道、书、画、琴、棋、数术之工皆处之,谓之“待诏”。刑部尚书张均及弟太常卿垍皆翰林院供奉。上欲加安禄山同平章事,已令张垍草制。杨国忠谏曰:“禄山虽有军功,目不知书,岂可为宰相!制书若下,恐四夷轻唐。”上乃止。乙巳,加禄山左仆射,赐一子三品、一子四品官。丙午,上还宫。
安禄山求兼领闲厩、群牧;庚申,以禄山为闲厩、陇右群牧等使。禄山又求兼总监;壬戌,兼知总监事。禄山奏以御史中丞吉温为武部侍郎,充闲厩逼使,杨国忠由是恶温。禄山密遣亲信选健马堪战者数千匹,别饲之。
二月,壬申,上朝献太清宫,上圣祖尊号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大皇太帝。癸酉,享太庙,上高祖谥曰神尧大圣光孝皇帝,太宗谥曰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高宗谥曰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宗谥曰孝和大圣大昭孝皇帝,睿宗谥曰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以汉家诸帝皆谥孝故也。甲戌,群臣上尊号曰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证道孝德皇帝。赦天下。
丁丑,杨国忠进位司空;甲申,临轩册命。
己丑,安禄山奏:“臣所部将士讨奚、契丹、九姓、同罗等,勋效甚多,乞不拘常格,超资加赏,仍好写告身付臣军授之。”于是除将军者五百馀人,中郎将者二千馀人。禄山欲反,故先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七 · 唐纪三十三
介绍
《资治通鉴》卷二一七的《唐纪三十三》是唐代玄宗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的记载。
在《资治通鉴》中,“唐纪三十三”记录了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下的政治动态与事件。该卷以安禄山入朝为开端,展示了当时唐朝内部的紧张关系和外患的挑战,以及唐玄宗如何处理这些内政与外交问题。其中涉及到的关键人物有杨国忠、安禄山等,他们的言行举止对整个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 · 唐纪三十三》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唐朝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的政治事件。本篇文章主要叙述了安禄山入朝的情况和玄宗对安禄山的态度及其变化。以下是详细内容: 1. 安禄山入朝: - 春,正月,己亥日,安禄山正式入朝。 - 杨国忠曾预言安禄山有反心,并表示即使皇帝召唤他也不会来。然而,玄宗并未完全信任杨国忠的预言,反而更加亲近和信任安禄山
安禄山求兼领闲厩、群牧,并请求兼任总监事。安禄山奏以御史中丞吉温为武部侍郎,充任闲厩副使;杨国忠因此恨温。赏析: 安禄山在二月的某日向玄宗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希望得到闲厩、陇右群牧等使的职位,并兼任群牧总监。玄宗答应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闲厩、陇右群牧等使。安禄山还请求兼任总监事,玄宗再次答应了他的请求。 在安禄山被任命为闲厩、陇右群牧等使后,他又上奏请求任命御史中丞吉温为武部侍郎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七 · 唐纪三十三 三月,丁酉朔,禄山辞归范阳。上解御衣以赐之,禄山受之惊喜。恐杨国忠奏留之,疾驱出关。乘船沿河而下,令船夫执绳板立于岸侧,十五里一更,昼夜兼行,日数百里,过郡县不下船。自是有言禄山反者,上皆缚送之。由是人皆知其将反,无敢言者。 解析:安禄山在被玄宗皇帝赐予御衣表示慰问后,感到自己可能会被留在长安继续担任宰相,于是决定离开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七 · 唐纪三十三 译文:程千里抓住了阿布思,并将其献给了朝廷。甲子日,任命程千里为金吾大将军。同时,封常清被任命为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 注释:资治通鉴:一部记录唐朝历史的重要编年体史书。卷二百一十七:指的是该书中的第217章。唐纪三十三:是指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第三十三个年份。 赏析: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叙述安禄山击败奚国的战绩、哥舒翰在九曲地区设置郡和神策军的情况
《资治通鉴》记载,八月,韦见素被任命为太子太师,免去政事;以见素为武部尚书、同平章事。 韦见素天宝五年(746年)担任江西、山南等道黜陟使,惩治贪官污吏,十三年(754年)秋经杨国忠推荐,擢为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对杨国忠感激不已,有意附会。 韦见素在唐玄宗的支持下,被提拔为武部尚书、同中滑书门下平展事和集贤院学士,并管理门下省事务。他与杨国忠的关系复杂,既感激又矛盾。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 · 唐纪三十三 戊午,上还宫。 是岁,户部奏天下郡三百二十一,县千五百三十八,乡万六千八百二十九,户九百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 ◎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七五五年 春,正月,苏毘王子悉诺逻去吐蕃来降。 二月,辛亥,安禄山使副将何千年入奏,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上命立进画,给告身。韦见素谓杨国忠曰:“禄山久有异志,今又有此请,其反明矣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七 · 唐纪三十三 译文:哥舒翰被召回朝廷,途中感染了风疾,便留在京城,不再外出。 三月,辛巳日,玄宗命令给事中裴士淹去慰问河北地区。 注释: 1. 资治通鉴: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 2. 唐纪三十三:指唐代在公元33年的历史记录,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 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七 · 唐纪三十三 八月,辛卯,免今载百姓租庸。 冬,十月,庚寅,上幸华清宫。 安禄山专制三道,阴蓄异志,殆将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驾然后作乱。会杨国忠与禄山不相悦,屡言禄山且反,上不听;国忠数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禄山由是决意遽反,独与孔目官、太仆丞严庄、掌书记、屯田员外郎高尚、将军阿史那承庆密谋,自馀将佐皆莫之知,但怪其自八月以来,屡飨士卒
```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七 · 唐纪三十三 诗句释义 1. “诘朝,禄山出蓟城南,大阅誓众”:这句话描绘了安禄山在早晨从蓟城南面出发,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检阅并公开宣布他讨伐杨国忠的意图。"诘朝"意为清晨,"出蓟城南"指的是他离开自己的根据地;"大阅"表示进行军事演习;"誓众"则是指公开向军队宣誓。这反映了安禄山试图通过军事行动来提升自己的政治合法性和控制力。 2.
甲戌,安禄山抵达博陵南,何千年等抓住杨光翙向安禄山请见,指控他依附于杨国忠,并斩杀他。安禄山派其将领安忠志率精兵驻扎土门,而何人,即奚族人,是安禄山养为义子;又以张献诚摄博陵太守。 丙子,唐玄宗回宫。随后斩首太仆卿安庆宗,赐荣义郡主自尽。任命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为户部尚书,安思顺弟元贞为太仆卿。任命朔方右厢兵马使、九原太守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设置河内节度使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 · 唐纪三十三 译文:在十二月,丙戌日,高仙芝率领飞骑、彍骑以及新招募的士兵和边疆士兵在京城聚集了五万人出发。玄宗派遣宦官边令诚监督他们的军队,屯驻于陕地。 注释: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史学著作,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一直写到五代末年的历史。其中,卷二百一十七记载的是唐玄宗天宝十三载的史事。“丙戌”指的是农历日期,即十二日。 赏析
解析: 1. 历史背景 - 安禄山起兵于范阳,随后南下攻陷洛阳,建立伪燕国。河南尹达奚珣在这场战乱中投降了叛军,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唐朝统治的动摇,也对后续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达奚珣的降服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整个国家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2. 人物经历 - 李憕:“吾曹荷国重任,虽知力不敌,必死之。”这句话反映了李憕作为一名留守官员,面对外敌入侵时所表现出的忠诚与坚定
诗句原文: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七 · 唐纪三十三 封常清帅馀众至峡,陕郡太守窦廷芝已奔河东,吏民皆散。 译文: 安禄山派遣他的将领崔乾祐驻守陕郡,并命令临汝、弘农、济阴、濮阳、云中郡都投降于安禄山。此时,朝廷正在召集各地兵马,但还未到达,关中地区非常恐慌。当安禄山开始考虑称帝时,他留在东京城没有前进,因此朝廷得以防备,兵马也逐渐聚集。 注释: 1. “帅”:率领 2. “陕郡”
诗句: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 译文: 天宝十三年,春末。玄宗皇帝在宫中接见了安禄山,并赏赐了他大量的金钱和物资,这使得杨国忠对安禄山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他向皇帝进言称安禄山必反,但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赏析: 此诗通过描述安禄山入朝的事件,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中的杨国忠对安禄山的嫉妒和恐惧以及皇帝对他的宠爱使得整个事件充满了戏剧性和紧张气氛。同时
诗句释义与译文: - 高仙芝之东征也,监军边令诚数以事干之,仙芝多不从。令诚入奏事,具言仙芝、常清桡败之状,且云:“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 译文:在高仙芝东征的过程中,监军边令诚多次向玄宗进谗言,诬陷高仙芝和常清。边令诚上奏说他们两人战败的情况,并指责常清以叛军动摇军心,而高仙芝却放弃陕郡几百里地,还偷减士兵的粮食和赏赐。 赏析:
```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七 · 唐纪三十三 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病废在家,上藉其威名,且素与禄山不协,召见,拜兵马副元帅,将兵八万以讨禄山;仍敕天下四面进兵,会攻洛阳。翰以病固辞,上不许,以田良丘为御史中丞,充行军司马,起居郎萧昕为判官,蕃将火拔归仁等各将部落以从,并仙芝旧卒,号二十万,军于潼关。 安禄山大同军使高秀岩寇振武军,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击败之,子仪乘胜拔静边军
颜杲卿起兵反抗安禄山,这一事件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简要分析: 1. 战略意义:颜杲卿起兵反抗安禄山,不仅为唐朝政府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收复失地,也使得安禄山的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2. 政治影响:颜杲卿的起兵行为也引起了朝中大臣的重视,他们开始重新考虑如何应对安禄山的威胁。同时,颜杲卿的行动也显示了唐朝中央政府的决心和意志,增强了朝廷对抗外敌的信心。
诗句: ``` 杲卿又密使人入渔阳招贾循,郏城人马燧说循曰:“禄山负恩悖逆,虽得洛阳,终归夷灭。公若诛诸将之不从命者,以范阳归国,倾其根柢,此不世之功也。” 循然之,犹豫不时发。别将牛润容知之,以告禄山,禄山使其党韩朝阳召循。朝阳至渔阳,引循屏语,使壮士缢杀之,灭其族;以别将牛廷玠知范阳军事 史思明、李立节将蕃、汉步骑万人击博陵、常山。马燧亡入西山;隐者徐遇匿之,得免 初,禄山自将欲攻潼关
李随至睢阳,有众数万。丙辰,以随为河南节度使,以前高要尉许远为睢阳太守兼防御使 译文 在唐朝的动荡时期,李随被任命为河南节度使,而他的前任是高要尉许远。许远被任命管理睢阳的防务,这是一项重要的军事任务。 赏析 这个事件反映了唐朝末年地方官员的任免和调动对稳定地方秩序的重要性。许远虽然不是出身名门望族,但在关键时刻能够被委以重任,显示出他的能力与忠诚得到了唐廷的认可。 李随至睢阳
杲卿至洛阳,遭遇安禄山的斥责,他怒而回击,言辞犀利。安禄山被逼入局,面对背叛的指责,却坚称忠诚。随后,唐军在河北地区的军事行动中,叛军的抵抗愈发激烈,颜杲卿、袁履谦等人的牺牲彰显了他们不屈的气节和对抗的勇气。 诗翻译: 安禄山(公)来到洛阳后,与颜杲卿对峙。安禄山开始数落颜杲卿过去的事情。他质问:“你从范阳起家,我推荐你为判官,没有几年就升至太守,你有什么理由要背叛我呢?”颜杲卿则愤怒回应
诗句翻译: 资治通鉴(二) 上命郭子仪罢围云中,还朔方,益发兵进取东京;选良将一人分兵先出井陉,定河北。子仪荐李光弼,癸亥,以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分朔方兵万人与之。甲子,加哥舒翰左仆射、同平章事,馀如故。置南阳节度使,以南阳太守鲁炅为之,将岭南、黔中、襄阳子弟五万人屯叶北,以备安禄山。炅表薛愿为颍川太守兼防御使,庞坚为副使。愿,故太子瑛之妃兄;坚,玉之玄孙也。乙丑,安禄山遣其子庆绪寇潼关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七 · 唐纪三十三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甲午,公元754年) 上以吴王祗为灵昌太守、河南都知兵马使。贾贲前至雍丘,有众二千。先是谯郡太守杨万石以郡降安禄山,逼真源令河东张巡使为长史,西迎贼。巡至真源,帅吏民哭于玄元皇帝庙,起兵讨贼,吏民乐从者数千人;巡选精兵千人西至雍丘,与贾贲合。 初,雍丘令令狐潮以县降贼,贼以为将,使东击淮阳救兵于襄邑,破之,俘百馀人,拘于雍丘
诗句:安思顺因知禄山谋反,进朝奏之。及禄山造反,上以其先奏,不之罪也。哥舒翰素与之有隙,使人诈为禄山遗思顺书,于关门擒之以献。 译文:安思顺因为知道安禄山的反叛计划,于是向朝廷报告。当安禄山发动叛乱时,皇帝因为他早有上报,没有处罚他。而哥舒翰一直与安思顺有矛盾,于是他假装给安禄山写了一封信,并在潼关门口抓住了安思顺献给朝廷,并列举了七条罪状,请求玄宗杀了他。 关键词句:安思顺,哥舒翰,禄山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七 · 唐纪三十三”} 译文:资治通鉴中记载,李光弼与史思明相持四十多天,史思明断绝了常山的粮道。城中缺乏草料喂养马匹,马都啃食荐席。李光弼用五百辆战车前往石邑取草,驾车的人全都穿着铠甲,有一千名弩手保护,形成方阵行进。敌人不能夺去。蔡希德带领军队攻打石邑,张奉璋抵挡住了他们的进攻。李光弼派人向郭子仪求救,郭子仪带兵从井陉出发,夏天四月壬辰日,到达常山
杨国忠问士之可为将者于左拾遗博平张镐及萧昕,镐、昕荐左赞善大夫永寿来瑱。瑱在安禄山攻颍川时,先后破贼甚众,加本郡防御使,人谓之“来嚼铁”。赏析: 这首诗出自《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诗中描述了安禄山发动叛乱,杨国忠任宰相后,官吏贪渎,政治腐败,民怨沸腾。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行夺取天下之实的叛乱。杨国忠权大势大,四方的人争相拜访他。当时安禄山已率主力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