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六 · 唐纪三十二

起强圉大渊献十二月,尽昭阳大荒落,凡六年有奇。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下之上
◎天宝六年丁亥,公元七四七年
十二月,己巳,上以仙芝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征灵察入朝,灵察大惧。仙芝见灵察,趋走如故,灵察益惧。副都护京兆程千里、押牙毕思琛及行官王滔等,皆平日构仙芝于灵察者也,仙芝面责千里、思琛曰:“公面虽男子,心如妇人,何也?”又捽滔等,欲笞之,既而皆释之,谓曰:“吾素所恨于汝者,欲不言,恐汝怀忧;今既言之,则无事矣。”军中乃安。
初,仙芝为都知兵马使,猗氏人封常清,少孤贫,细瘦颣目,一足偏短,求为仙芝傔,不纳。常清日候仙芝出入,不离其门,凡数十日,仙芝不得已留之。会达奚部叛走,夫蒙灵察使仙芝追之,斩获略尽。常清私作捷书以示仙芝,皆仙芝心所欲言者,由是一府奇之。仙芝为节度使,即署常清判官;仙芝出征,常为留后。仙芝乳母子郑德诠为郎将,仙芝遇之如兄弟,使典家事,威行军中。常清尝出,德诠走马自后突之而过。常清至使院,使召德诠,每过一门,辄阖之,既至,常清离度谓曰:“常清本出寒微,郎将所知。今日中丞命为留后,郎将何得于众中相陵突!”因叱之曰:“郎将须暂死以肃军政!”遂杖之六十,面仆地曳出。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叫哭救之,不及,因以状白仙芝。仙芝览之,惊曰:“已死邪?”及见常清,遂不复言,常清亦不之谢。军中畏之惕息。
自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其四夷之将,虽才略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犹不专大将之任,皆以大臣为使以制之。及开元中,天子有吞四夷之志,为边将者十馀年不易,始久任矣;皇子则庆、忠诸王,宰相则萧嵩、牛仙客,始遥领矣;盖嘉运、王忠嗣专制数道,始兼统矣。李林甫欲杜边帅入相之路,以胡人不知书,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畯胡人;胡人则勇决习战,寒族则孤立无党,陛下诚心恩洽其心,彼必能为朝廷尽死。”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山。至是,诸道节度使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著作,并非文学作品。它是一部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历史编年史,全书以时间为纲,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的末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史事。这部作品在史学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资治通鉴》的编纂始于北宋初年,历时19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规模宏大的编年体通史。全书分为294卷,共计2940余万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资治通鉴》以其严谨的史料选择、精炼的文字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著称,被誉为“前有《春秋》,后有钱穆之《国史》,独缺《通鉴》”。

《资治通鉴》的编纂背景与目的紧密相关。《资治通鉴》的编纂开始于北宋建立之初,其目的是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司马光希望通过这部史书,使后人能够从中汲取智慧,避免历史的重蹈覆辙,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因此,《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历史记录,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历史哲学和政治智慧的作品。

《资治通鉴》的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尤其对唐朝的政治体制和文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唐玄宗时期的安西四镇节度使的任命和灵武事件,都是《资治通鉴》中的重要篇章。这些内容不仅展现了唐朝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战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风貌和矛盾。通过《资治通鉴》的阅读,可以深入了解唐朝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走向,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其价值在于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载和深刻分析。《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哲学和政治智慧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资治通鉴》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