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柔兆涒滩五月,至九月,不满一年。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上之下
◎至德元年丙申,公元七五六年
五月,丁巳,炅众溃,走保南阳,贼就围之。太常卿张垍荐夷陵太守虢王巨有勇略,上征吴王只为太仆卿,以巨为陈留、谯郡太守、河南节度使,兼统岭南节度使何履光、黔中节度使赵国珍、南阳节度使鲁炅。国珍,本牂柯夷也。戊辰,巨引兵自蓝田出,趣南阳。贼闻之,解围走。
令狐潮复引兵攻雍丘。潮与张巡有旧,于城下相劳苦如平生,潮因说巡曰:“天下事去矣,足下坚守危城,欲谁为乎?”巡曰:“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潮惭而退。
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又使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万馀人助思明,合五万馀人,而同罗、曳落河居五分之一。子仪至恒阳,思明随至,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贼不得休息。数日,子仪、光弼议曰。“贼倦矣,可以出战。”壬午,战于嘉山,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馀人。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尚、庄惧,数日不敢见。田乾真自关下来,为尚、庄说禄山曰:“自古帝王经营大业,皆有胜败,岂能一举而成!今四方军垒虽多,皆新募乌合之众,未更行陈,岂能敌我蓟北劲锐之兵,何足深忧!尚、庄皆佐命元勋,陛下一旦绝之,使诸将闻之,谁不内惧!若上下离心,臣窃为陛下危之!”禄山喜曰:“阿浩,汝能豁我心事。”即召尚、庄,置酒酣宴,自为之歌以侑酒,待之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八 · 唐纪三十四
介绍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而非单一卷册。
《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它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详尽地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的历史。全书共294卷,涵盖了16朝1362年的历史,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原始资料,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宝贵资料。
相关推荐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 · 唐纪三十四 译文: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五月,丁巳,李巨的军队溃败,逃往南阳,叛军随后包围了他们。 关键词解释及赏析: 1. 至德元年:这是唐朝的一个年份,也是这首诗的开头部分所提及的历史事件的时间背景。在这个时期,唐朝内部动荡不安,外敌入侵,社会处于极度危机之中。 2. 丙申:这是一个特定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天干和地支的组合,用来表示具体的年份。在这首诗中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 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尚、庄惧,数日不敢见。田乾真自关下来,为尚、庄说禄山曰:“自古帝王经营大业,皆有胜败,岂能一举而成!今四方军垒虽多,皆新募乌合之众,未更行陈,岂能敌我蓟北劲锐之兵,何足深忧!尚、庄皆佐命元勋,陛下一旦绝之
这首诗描绘了哥舒翰率领军队收复陕西和洛阳的情景。诗中的崔乾祐在接到消息后,采取了埋伏的策略,利用险要的地形进行防御。双方在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官军在战斗中损失惨重。然而,崔乾祐的军队数量不多,而且士气低落,官军在看到他们后嘲笑不已。最后,官军通过鼓声助威,发起了冲锋。崔乾祐也组织了他的精锐部队进行反击,但最终被官军的勇猛所击败,官军乘胜追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诗句: 翰至关西驿,揭榜收散卒,欲复守潼关。蕃将火拔归仁等以百馀骑围驿,入谓翰曰:“贼至矣,请公上马。” 翰上马出驿,归仁帅众叩头曰:“公以二十万众一战弃之,何面目复见天子!且公不见高仙芝,封常清乎?请公东行。” 翰不可,欲下马。 归仁以毛縻其足于马腹,及诸将不从者,皆执之以东。 译文: 哥舒翰抵达关西驿站,张贴告示招募逃散的士兵,打算重新守卫潼关。这时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壬辰日,肃宗皇帝接到了剑南节度使杨国忠关于安禄山谋反的报告。 在这一天的历史上,不仅见证了一位权臣与皇帝之间复杂的心理博弈,也反映了朝廷内部因应危机的不同策略和应对方式。从杨国忠的迅速行动到宰相们的迟疑不决,再到最终皇帝的决断,这一过程充满了政治斗争的紧张气氛。 杨国忠的行动虽然仓促,但也是基于他对国家形势的快速评估和预判。他深知,如果安禄山的叛军真的如报告所言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 · 唐纪三十四 上过便桥,杨国忠使人焚桥。上曰:“士庶各避贼求生,奈何绝其路!”留内侍监高力士,使扑灭乃来。 上遣宦者王洛卿前行,告谕郡县置顿。食时,至咸阳望贤宫,洛卿与县令俱逃,中使征召,吏民莫有应者。日向中,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于是民争献粝饭,杂以麦豆;皇孙辈争以手掬食之,须臾而尽,犹未能饱。上皆酬其直,慰劳之。众皆哭,上亦掩泣。 有老父郭从谨进言曰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八 · 唐纪三十四 译文: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玄宗一行到了马嵬驿。将士们因为饥饿和疲劳,心中充满怨恨和愤怒,陈玄礼认为天下大乱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想杀掉他。于是让东宫宦官李辅国转告太子,太子犹豫不决。 关键词解析: - 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中国唐朝的历史事件。 - 卷二百一十八:这是《资治通鉴》的某一卷的第18篇。 - 唐纪三十四
翻译如下: 丁酉,皇帝将出发前往马嵬,朝廷中只有韦见素一人,于是任命韦谔为御史中丞,充任置顿使。将士们都说:“国忠谋反,他的将吏都在蜀地,不能去。”有人建议去河陇,有人建议去灵武,有人建议去太原,有人说应该回京师。皇帝想进入蜀地,担心违背众人心意,最终未说明所往何处。韦谔说:“回去的话,应当有御敌的准备。现在兵力不足,不宜东向,不如先到扶风,再作打算。”皇帝征询大家的意见,众臣都认为如此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八 · 唐纪三十四。 译文:唐肃宗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五月,丁巳,炅众溃,走保南阳,贼就围之。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一部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巨著,它为我们展现了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全景。而《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则是其中的一部分,记载了唐代宗李豫在至德元年的事迹。 在这个部分中
至德元年(庚子)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八 · 唐纪三十四 庚子,以剑南节度留后崔圆为剑南节度等副大使。辛丑,上发扶风,宿陈仓。 太子至乌氏,彭原太守李遵出迎,献衣及糗粮。至彭原,募士,得数百人。是日,至平凉,阅监牧马,得数万匹,又募士,得五百馀人,军势稍振。 壬寅,上至散关,分扈从将士为六军,使颍王璬先行诣剑南。寿王瑁等分将六军以次之。丙午,上至河池郡。崔圆奉表迎车驾,具陈蜀土丰稔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 戊申,扶风民康景龙等人自发组织起来,共同攻击贼人所委任的宣慰使薛总,斩杀敌军将领两百余人。这一行动表明了百姓们对叛军的强烈不满和反抗精神,以及他们团结一心、共抗外敌的决心。 庚戌,陈仓令薛景仙刺杀了敌方守卫将领,成功夺回并坚守了扶风。这不仅显示了地方官员在抵抗叛军中的英勇与智慧,也体现了唐朝末年军民合作、共同抗击外侵的局面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八 · 唐纪三十四"的诗句为: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八 · 唐纪三十四 李光弼围博陵未下,闻潼关不守,解围而南。史思明踵其后,光弼击却之,与郭子仪皆引兵入井陉,留常山太守王俌将景城、河间团练兵守常山。平卢节度使刘正臣将袭范阳,未至,史思明引兵逆击之,正臣大败,弃妻子走,士卒死者七千馀人。初,颜真卿闻河北节度使李光弼出井陉,即敛军还平原,以待光弼之命。闻郭、李西入井陉
诗句: 1. 资治通鉴 2. 唐纪三十四 3. 甲子 4. 上至普安 5. 宪部侍郎房琯来谒见 6. 朝臣谁当来,谁不来? 7. 张均、张垍父子受陛下恩最深,且连戚里,是必先来。 8. 时论皆谓房琯宜为相,而陛下不用,又禄山尝荐之,恐或不来。 9. 事未可知。 10. 及琯至,上问均兄弟,对曰:“臣帅与偕来,逗留不进:观其意,似有所蓄而不能言也。” 11. 上顾力士曰:“朕固知之矣。” 12.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八 · 唐纪三十四 译文:裴冕、杜鸿渐等人上奏太子,请求他遵循玄宗在马嵬驿的命令,立即登基为帝。然而,太子犹豫不决,没有同意他们的请求。 注释:1. 裴冕、杜鸿渐等人上奏太子,希望他按照玄宗的命令即位,但没有得到太子的同意。2. 将士们都是关中的,他们日夜思念家乡。 赏析:本文通过裴冕和杜鸿渐等人的上奏,展示了唐代宗李亨在权力争夺中的处境
张良娣(张皇后)的聪明和机智使她能够在唐肃宗时期获得皇帝的重视与宠爱,她不仅具备良好的政治手腕,还展现出了非凡的个人魅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诗词原文: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 张良娣性巧慧,能得上意,从上来朔方。 时从兵单寡,良娣每寝,常居上前。 上曰:“御寇非妇人所能。” 良娣曰:“苍猝之际,妾以身当之,殿下可从后逸去。” 至灵武,产子;三日起,缝战士衣。 上止之
安禄山使孙孝哲杀霍国长公主及王妃、附马等于崇仁坊,刳其心,以祭安庆宗。凡杨国忠、高力士之党及禄山素所恶者皆杀之,凡八十三人,或以铁棓揭其脑盖,流血满街。己巳,又杀皇孙及郡、县主二十馀人。庚午,上皇至巴西;太守崔涣迎谒。上皇与语,悦之,房琯复荐之,即日,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以韦见素为左相。涣,玄之孙也。初,京兆李泌,幼以才敏著闻,玄宗使与忠王游。忠王为太子,泌已长,上书言事。玄宗欲官之,不可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八 · 唐纪三十四 贼遣兵寇扶风,薛景仙击却之。 安禄山派遣他的将领高嵩带着敕书和彩色丝绸诱骗河陇地区的将士们,但大震关使郭英乂成功地擒杀了他们。同罗、突厥的逃归者导致长安大乱,官吏们四处躲藏,狱中的囚犯也自行逃出。京兆尹崔光远以为叛军即将逃跑,于是派遣吏卒守住孙孝哲的家。孙孝哲将情况报告给了安禄山,崔光远随后与长安令苏震带领府县官员十余人投奔了灵武。到达灵武后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 敕改扶风为凤翔郡。庚辰,上皇至成都,从官及六军至者千三百人而已。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馀日,朝廷声问不通。 译文: 皇帝颁布敕令,将扶风郡更名为凤翔郡。五月二十八日,玄宗皇帝抵达成都,随行人员和禁军总共有一千三百人。令狐潮围攻张巡驻守在雍丘的城池,双方相持了四十多天,但朝廷与叛军之间的消息仍然无法互通。令狐潮得知唐玄宗已经逃往蜀地的消息后
资治通鉴 · 唐纪三十四 河北重归朝廷,回纥与吐蕃助国 1. 贼步骑之众 - 叛军七千余众屯白沙涡 - 夜袭成功大破敌兵 - 桃陵遇敌救兵四百余人 2. 平定贼众 - 分别擒获妫、檀及胡兵 - 荥阳、陈留胁从兵散令归业 3. 河北郡县 - 常山太守王俌欲降贼 - 宗仙运领兵迎接承恩镇守常山 4. 李大夫退守晋阳 - 李大夫收军退守晋阳 - 王太守权统后军欲举城降贼 5. 大将军决策 -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 是月,史思明、蔡希德将兵万人南攻九门。旬日,九门伪降,伏甲于城上。思明登城,伏兵攻之;思明坠城,鹿角伤其左胁,夜,奔博陵。颜真卿以蜡丸达表于灵武。 译文:这个月,史思明、蔡希德率领一万名士兵南下攻打九门县。十多天后,九门县假装投降,在城墙上面布置了埋伏的士兵。史思明登上城墙,埋伏的士兵攻击他;史思明从城墙上坠落下来,被城墙上的鹿角划伤了左肋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 肃宗即位之初,国家面临严峻挑战 1. 回纥可汗与吐蕃赞普遣使助战 - 回纥可汗和吐蕃赞普相继派遣使臣请求支持唐朝讨伐叛逆势力。 - 双方在宴请使者时给予丰厚的赏赐后,正式同意协助朝廷平定叛乱。 2. 北海太守贺兰进明贡献策略 - 北海太守贺兰进明向皇帝献计,建议设立一个监察御史及江淮租庸使职位以强化财政管理。 - 这一措施旨在确保军用物资供应充足,加强军队作战能力。 3.
诗句 1. 辛丑,史思明陷稾城。 - “史思明”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军事将领,“辛丑”指的是具体的日期,可能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的一个具体日子,“稾城”是当时的一个城池或地区。这句话描述的是一场战役的结果,史思明攻破了稾城。 2. 初,上皇每酺宴,先设太常雅乐坐部、立部,继以鼓吹、胡乐、教坊、府县散乐、杂戏;又以山车、陆船载乐往来;又出宫人舞《霓裳羽衣》;又教舞马百匹,衔杯上寿;又引犀、象入场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 · 唐纪三十四 禄山闻向日百姓乘乱多盗库物,既得长安,命大索三日,并其私财尽掠之。又令府县推按,铢两之物无不穷治,连引搜捕,支蔓无穷,民间骚然,益思唐室。 自上离马嵬北行,民间相传太子北收兵来取长安,长安民日夜望之,或时相惊曰:“太子大军至矣!”则皆走,市里为空,贼望见北方尘起,辄惊欲走。京畿豪杰往往杀贼官吏,遥应官军;诛而复起,相继不绝,贼不能制。其始自京畿、鄜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八 · 唐纪三十四 上与泌出行军,军士指之,窃言曰:“衣黄者,圣人也。衣白者,山人也。”上闻之,以告泌,曰:“艰难之际,不敢相屈以官,且衣紫袍以绝群疑。”泌不得已,受之;服之,入谢。上笑曰:“既服此,岂可无名称!”出怀中敕,以泌为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泌固辞,上曰:“朕非敢相臣,以济艰难耳。俟贼平,任行高志。”泌乃受之。置元帅府于禁中,亻叔入则泌在府,泌入亻叔亦如之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八 · 唐纪三十四 阿史那从礼说诱九姓府、六胡州诸胡数万众,聚于经略军北,将寇朔方,上命郭子仪诣天德军发兵讨之。左武锋使仆固怀恩之子玢别将兵与虏战,兵败,降之;既而复逃归,怀恩叱而斩之。将士股栗,无不一当百,遂破同罗。 内侍边令诚复自贼中逃归,上斩之。 丙子,上至顺化。韦见素等至自成都,奉上宝册,上不肯受,曰:“比以中原未靖,权总百官,岂敢乘危,遽为传袭!”群臣固请
诗句: 1. 上皇赐张良娣七宝鞍,李泌言于上曰:“今四海分崩,当以俭约示人,良娣不宜乘此。” 译文: 皇帝赐予张良娣七宝鞍,李泌在皇帝面前进言:“现在天下四分五裂,我们应该用节俭来示人,良娣不应乘坐这七宝鞍。” 2. 建宁王倓泣于廊下,声闻于上;上惊,召问之,对曰:“臣比忧祸乱未已,今陛下从谏如流,不日当见陛下迎上皇还长安,是以喜极而悲耳。” 译文: 建宁王倓在走廊哭泣,声音传到皇帝那里
诗句:他夕,上又谓泌曰:“良娣祖母,昭成太后之妹也,上皇所念。朕欲使正位中宫,以慰上皇心,何如?” 译文:晚上,唐玄宗对李泌说:“良娣的祖母是昭成太后的妹妹,上皇非常想念她。朕打算让她正位中宫,以此来安慰上皇的心,您看如何?”李泌回答说:“陛下在灵武时,是因为群臣都期望能有所成就,所以您才登上大位,这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至于家事,应该等待上皇的命令,时间应该不会太久。” 关键词解释: - 良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