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柔兆阉茂,尽屠维赤奋若六月,凡三年有奇。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上之上
◎元和元年丙戌,公元八零六年
春,正月,丙寅朔,上帅群臣诣兴庆宫上上皇尊号。
丁卯,赦天下,改元。
辛未,以鄂岳观察使韩皋为奉义节度使。癸酉,以奉义留后伊宥为安州刺史兼安州留后。宥,慎之子也。壬午,加成德节度使王士真同平章事。
甲申,上皇崩于兴庆宫。
刘辟既得旌节,志益骄,求兼领三川,上不许。辟遂发兵围东川节度使李康于梓州,欲以同幕卢文若为东川节度使。推官莆田林蕴力谏辟举兵,辟怒,械系于狱,引出,将斩之,阴戒行刑者使不杀,但数砺刃于其颈,欲使屈服而赦之。蕴叱之曰:“竖子,当斩即斩,我颈岂汝砥石邪!”辟顾左右曰:“真忠烈之士也!”乃黜为唐昌尉。上欲讨辟而重于用兵,公卿议者亦以为蜀险固难取,杜黄裳独曰:“辟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上从之。翰林学士李吉甫亦劝上讨蜀,上由是器之。戊子,命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将步骑五千为前军,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将步骑二千为次军,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同讨辟。时宿将名位素重者甚众,皆自谓当征蜀之选,及诏用崇文,皆大惊。
上与杜黄裳论及籓镇,黄裳曰:“德宗自经忧患,务为姑息,不生除节帅。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军情所与则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陛下必欲振举纲纪,宜稍以法度裁制蕃镇,则天下可得而理也。”上深以为然,于是始用兵讨蜀,以至威行两河,皆黄裳启之也。
高崇文屯长武城,练卒五千,常如寇至,卯时受诏,辰时即行,器械糗粮,一无所阙。甲午,崇文出斜谷,李元奕出骆谷,同趣梓州。崇文军至兴元,军士有食于逆旅,折人匕箸者,崇文斩之以徇。
刘辟陷梓州,执李康。二月,严砺拔剑州,斩其刺史文德昭。
奚王诲落可入朝。丁酉,以诲落可为饶乐郡王,遣归。
癸丑,加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同平章事。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七 · 唐纪五十三
介绍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 · 唐纪五十三”的内容涉及唐代宪宗时期的事件。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编年体史书,由北宋的司马光主持编纂,成书于1084年至1094年间。全书共294卷,约300万字,详细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始直至五代时期结束的历史。在这部庞大的历史记录中,每个朝代都占有一席之地,而“唐纪五十三”便是唐代部分的重要篇章之一。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七 · 唐纪五十三 诗句翻译和注释: 起柔兆阉茂,尽屠维赤奋若六月,凡三年有奇。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上之上 - 译文解释: 这首诗描述了从柔兆阉茂年开始直到屠维赤奋若结束的时间跨度,总计约三年有余。诗中的“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指的是唐宪宗,即唐穆宗的庙号。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采用了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古典诗歌形式
诗句 上与杜黄裳论及藩镇,黄裳曰:“德宗自经忧患,务为姑息,不生除节帅。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军情所与则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陛下必欲振举纲纪,宜稍以法度裁制蕃镇,则天下可得而理也。” 译文 唐宪宗与宰相杜黄裳讨论藩镇问题时,杜黄裳说:“唐德宗自己经历了许多忧虑和困难,总是采取姑息的态度,不让节度使被罢免。如果某个节度使去世了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唐纪五十三 丙寅,神策京西行营节度使范希朝被任命为右金吾大将军。 高崇文率军从阆州向梓州进发,刘辟将领邢泚败走,高崇文入梓州屯兵。刘辟归李康于高崇文以求自赎,高崇文因李康败军失守而斩之。 严砺奏报攻克梓州。 制削夺刘辟官爵。 起初,韩全义入朝,以其甥杨惠琳知夏绥留后。杜黄裳因韩全义出征无功,骄蹇不逊,直接令其致仕,以右骁卫将军李演为夏绥节度使。 惠琳勒兵拒之
潘孟阳所至,专事游宴 从仆三百人,多纳贿赂。上闻之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七 · 唐纪五十三 潘孟阳每到一个地方,专门以游观娱乐为务,随从仆人有三百人,还接受了大量的贿赂。 元稹、独孤郁、白居易、萧俯、沈传师等才华横溢的制举之士纷纷崭露头角。 杜佑请解财赋之职,仍举兵部侍郎、度支使、盐铁转运副使李巽自代。 加佑司徒,罢其盐铁转运使,以巽为度支、盐铁转运使。 潘孟阳每到一个地方
诗句: 1.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七 · 唐纪五十三 - 稹上疏论谏职 2. 昔太宗以王珪、魏征为谏官 3. 宴游寝食未尝不在左右 4. 又命三品以上入议大政 5. 故天下大理 6. 今之谏官,大不得豫召见 7. 次不得参时政 8. 排行就列,朝谒而已 9. 近年以来,正牙不奏事 10. 贤官罢巡对,谏官能举职者 11. 愿陛下时时于延英召对 12. 开直言,广视听,理之萌也 13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唐纪五十三 稹又以贞元中王伾、王叔文伎术得幸东宫,永贞之际几乱天下,上书劝上早择修正之士使辅导诸子,以为:“太宗自为蕃王,与文学清修之士十八人居。后代太子、诸王,虽有僚属,日益疏贱,至于师傅之官,非眊聩废疾不任事者,则休戎罢帅不知书者为之。其友谕赞议之徒,尤为冗散之甚,搢绅皆耻由之。就使时得僻老儒生,越月逾时,仅获一见,又何暇傅之德义,纳之法度哉!夫以匹士爱其子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七 · 唐纪五十三 译文:加卢龙节度使刘济被兼任侍中。己亥日,加平卢节度使李师古也被封为侍中。庚子日,高崇文在德阳打败刘辟。癸卯日,又在汉州打败刘辟。严砺派遣他的将领严秦在绵州石碑谷打败了刘辟的部队。 关键词注释:资治通鉴、卢龙节度使、平卢节度使、侍中、德阳、汉州、绵州石碑谷、刘辟、严砺、严秦。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唐朝中期的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 唐纪五十三 秋,七月癸丑日。高崇文在玄武击败刘辟之众,万人之众败退。甲午日,皇帝下诏:“所有西川继援之兵,悉取崇文的安排。”壬寅日。皇帝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葬于丰陵,庙号顺宗。八月壬戌日,皇帝将贵妃郭氏封为贵妃。丁卯日,皇帝为皇子宁立为邓王,宽为澧王,宥为遂王,察为深王,寰为洋王,寮为绛王,审为建王。李师道总军务,朝命未至时,他谋划着将领佐,或请出兵掠夺四境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 从刘辟的失败到李德裕的胜利 1. 诗题解读 - 本诗以《资治通鉴》为背景,记录唐朝末年的重要事件 - “壬寅”指农历壬寅年,即元和元年丙戌春,为诗歌创作时间 2. 译文与注释 - 诗句翻译:“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唐纪五十三”中包含多个典故及历史事件 - 关键词注释:《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司马光主编 3. 赏析 -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使用比喻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唐纪五十三 译文: 韦皋的参佐房式、韦乾度、独孤密、符载、郗士美、段文昌等人都穿着白布丧服,脚穿麻鞋,口衔泥土请罪。高崇文赦免了他们,对他们以礼相待,还草拟表章举荐房式等人,并赠给他们丰厚的财物送他们赴任。高崇文目段文昌道:“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将相,但我不敢举荐你。”房式是庐山人;韦式是张琯的侄子;段文昌是志玄的孙子。 赏析:
由于您提供的信息中未包含诗句,无法进行具体的分析。请确保在搜索时提供完整的诗句信息以便获取详细的分析和翻译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唐纪五十三 丙辰,以内常侍吐突承璀为左神策中尉。承璀事上于东宫,以干敏得幸。 是岁,回鹘入贡,始以摩尼偕来,于中国置寺处之。其法日晏乃食,食荤而不食湩酪。回鹘信奉之,可汗或与议国事。 ◎元和二年丁亥,公元八零七年 春,正月,辛卯,上祀圆丘,赦天下。 上以杜佑高年重德,礼重之,常呼司徒而不名。佑以老疾,请致仕。诏令佑每月入朝不过再三,因至中书议大政。它日听归樊川。
诗句赏析: 诗中描述了李锜在入朝后,对朝廷命官王澹的傲慢态度。尽管表面上接受了朝廷的任命,但实际上他并未真正实施任何改革措施。相反,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对朝廷官员进行威胁和恐吓。此外,他还暗中命令亲兵杀死了王澹和其他一些反对他的将军,显示出他对权力的强烈渴望和对忠诚的漠视。 诗中还提到了李锜与刘济、王士真、张茂昭之间的矛盾和纷争。这些将领因私人恩怨而争夺私利,导致他们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 从安史之乱到唐朝复兴 1. 背景与起因 - 唐玄宗时期 - 安史之乱爆发 - 李锜被征召为左仆射 2. 军事行动 - 李元素的镇海节度使任命 - 高肃的睦州之战 - 辛秘和李素的战斗 3. 政治影响 - 王锷的淮南节度使职责 - 宣武、义宁、武昌兵并淮南、宣歙兵出宣州 - 浙东兵出杭州,讨伐叛军 4. 社会响应 - 常州刺史颜防使用智谋 - 李素被姚志安俘获 -
这首诗的翻译和译文可能因个人理解而有所不同,以下是根据诗句内容提供的可能的翻译: 1. 高崇文: 高崇文中是唐代的一位将领。他在蜀地担任官职长达一年,期间表现出忠诚和勇敢,但最终未能阻止叛乱的发生。他通过上表表达自己的忠诚和担忧,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但他的命运最终还是被卷入了一场叛乱之中。 2. 监军: 指唐朝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或参谋人员,负责监督和管理下属将领的行为和军队的纪律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七 · 唐纪五十三 宰相议诛锜大功以上亲,兵部郎中蒋乂曰:“锜大功亲,皆淮安靖王之后也。淮安有佐命之功,陪陵、享庙,岂可以末孙为恶而累之乎!”又欲诛其兄弟,乂曰:“锜兄弟,故都统国贞之子也,国贞死王事,岂可使之不祀乎!”宰相以为然。辛巳,锜从父弟宋州刺史銛等皆贬官流放。 十一月,甲申朔,锜至长安,上御兴安门,面诘之。对曰:“臣初不反,张子良等教臣耳。”上曰:“卿为元帅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七 · 唐纪五十三 昭义节度使卢从史,内与王士真、刘济潜通,而外献策请图山东,擅引兵东出。上召令还上党,从史托言就食邢、洺,不时奉诏。久之,乃还。 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唐代昭义节度使卢从史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其与王士真、刘济等人暗中勾结,对外献计献策,擅自出兵东进的行为,以及他拖延时间不归朝的行为,表达了对他的失望和愤怒。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七 · 唐纪五十三 群臣请上尊号曰睿圣文武皇帝,丙申,许之。 盩厔尉、集贤校理白居易作乐府及诗百馀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风而悦之,召入翰林为学士。 十二月,丙辰,上谓宰相曰:“太宗以神圣之资,群臣进谏者犹往复数四,况朕寡昧,自今事有违,卿当十论,无但一二而已。” 丙寅,以高崇文同平章事,充邠宁节度、京西诸军都统。 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惮上英威,为子季友求尚主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唐纪五十三 元和三年戊子,公元八零八年春,正月癸巳日,朝廷群臣为皇帝上尊号“睿圣文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同时宣布赦免天下。自那时起,地方长吏需直接向皇宫递交奏章,不得通过进奉的方式传递。翰林学士裴垍、李绛建议将赦令通过急递方式送达各道,以避免繁琐的进贡程序。皇帝采纳了这一建议。刘光琦则提出应遵循旧例,皇帝回答说:“如果符合旧例,就应该遵循;如果认为不妥,又该如何改弦易辙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七 · 唐纪五十三 译文: 夏,四月,唐宪宗皇帝上策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举人。伊阙尉牛僧孺、陆浑尉皇甫湜、前进士李宗闵均指陈时政之失,无所避忌;户部侍郎杨於陵、吏部员外郎韦贯之为考策官,贯之列为第一。唐宪宗对此表示赞赏。乙丑,诏令中书省优待处理此事。李吉甫对牛僧孺等人直言不讳的言辞感到不快,哭泣向唐宪宗陈述,还说“翰林学士裴垍、王涯复核策文。皇甫湜是裴垍的外甥
```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七 · 唐纪五十三 五月,翰林学士、左拾遗白居易上疏,以为:“牛僧孺等直言时事,恩奖登科,而更遭斥逐,并出为关外官。杨于陵等以考策敢收直言,裴垍等以覆策不退直言,皆坐谴谪。卢坦以数举职事黜庶子。此数人皆今之人望,天下视其进退以卜时之否藏者也。一旦无罪悉疏弃之,上下杜口,众心匈匈,陛下亦知之乎?且陛下既下诏征之直言,索之极谏,僧孺等所对如此,纵未能推而行之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七 · 唐纪五十三 西原蛮酋长黄少卿请降,六月,癸亥,以为归顺州刺史。沙陀劲勇冠诸胡,吐蕃置之甘州,每战,以为前锋。回鹘攻吐蕃,取凉州。 沙陀在各胡人中最为精壮骁勇,吐蕃将沙陀安置在甘州,每当交战时,便让沙陀充当前锋。回鹘攻吐蕃,取凉州。吐蕃疑沙陀贰于回鹘,欲迁之河外。沙陀惧,酋长硃邪尽忠与其子执宜谋复自归于唐,遂帅部落三万,循乌德犍山而东。行三日,吐蕃追兵大至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 唐纪五十三 九月,庚寅,以于由页为司空,同平章事如故;加右仆射裴均同平章事,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王锷入朝。 锷家巨富,厚进奉及赂宦官,求平章事。翰林学士白居易上言以为:“宰相人臣极位,非清望大功不应授。昨除裴均,外议已纷然,今又除锷,则如锷之辈皆生冀望。若尽与之,则典章大怀,又不感恩;不与,则厚薄有殊,或生怨望。幸门一启,无可如何。且锷在镇五年,百计诛求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七 · 唐纪五十三 戊戌,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吉甫同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 注释:戊戌是农历日期,指这一天。中书侍郎和同平章事都是唐代的官职。李吉甫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这是指他被任命为淮南地区的长官。 河中、晋绛节度使邠宣公社黄裳薨。 注释:邠宣公是唐代的官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河中、晋绛两处的节度使,也就是地方行政长官,已经去世。 冬,十二月,庚戌,置行原州于临泾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七 · 唐纪五十三 河东节度使严绶,在任九年,军政事务的补署全由监军李辅光决定,严绶只是拱手而已。裴垍将此事具奏给皇帝,请求任命李鄘为河东节度使代替严绶。三月,乙酉,朝廷任命严绶为左仆射,任命凤翔节度使李鄘为河东节度使。 成德节度使王士真去世,他的儿子副大使王承宗自任留后。河北三镇,都各自设置副大使,以嫡长子担任,父死则代领军务。 皇上因为长期干旱,准备降下恩惠之命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 王叔文党羽贬斥后朝廷政策调整及人事任免 1. 背景概述 - 王叔文党羽贬斥前朝政局 - 朝廷对王叔文党羽采取严厉措施 - 王叔文党羽与朝廷斗争过程 2. 诏令颁布 - 赦免王叔文党羽量移之令 - 吏部尚书李巽奏请郴州司马程异留任 - 平卢节度使李师道请求用私财赎出魏稠 3. 李巽督察吏人策略 - 吏部尚书李巽精于督察 - 吏人居千里之外战栗如在李巽前 - 李巽对吏人严格管理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 · 唐纪五十三 译文:宪宗皇帝元和元年,春季,正月,辛未日,灵盐节度使范希朝上奏,请求以太原的防秋兵六百人的衣粮供给沙陀族。 注释:此条记录了唐代宪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其中涉及到多个人物和复杂的政治背景。范希朝的奏章是针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作出的一个决策。 赏析:这段历史描述反映了唐朝中期政治斗争的一个侧面,同时也体现了朝廷在处理边疆事务时的谨慎与智慧
诗的翻译: 在初时平凉签订和约的时候,副将无帅判官路泌以及会盟判官郑叔矩都在吐蕃被俘。后来吐蕃请和,路泌的儿子跟随三番上京城号哭请求,乞求听从他们的请求。德宗因为吐蕃多诈,没有答应。到此时,吐蕃再次请求和谈,路随又五份上表,向执政哭泣请求,裴垍、李藩也建议皇帝同意他们的要求。皇帝听从了他们。五月,命令祠部郎中徐复出使吐蕃。 六月,任命灵盐节度使范希朝为河东节度使。朝议以沙陀在灵武,接近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