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屠维赤奋若七月,尽玄黓执徐九月,凡三年有奇。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上之下
◎元和四年己丑,公元八零九年
秋,七月,壬戌,御史中丞李夷简弹京兆尹杨凭,前为江西观察使,贪污僭侈。丁卯,贬凭临贺尉。夷简,元懿之玄孙也。上命尽籍凭资产,李绛谏曰:“旧制,非反逆不籍其家。”上乃止。凭之亲友无敢送者,栎阳尉徐晦独至蓝田与别。太常卿权德舆素与晦善,谓之曰:“君送杨临贺,诚为厚矣,无乃为累乎!”对曰:“晦自布衣蒙杨公知奖,今日远谪,岂得不与之别!借如明公它日为谗人所逐,晦敢自同路人乎!”德舆嗟叹,称之于朝。后数日,李夷简奏为监察御史。晦谢曰:“晦平生未尝得望公颜色,公何从而取之!”夷简曰:“君不负杨临贺,肯负国乎!”
上密问诸学士曰:“今欲用王承宗为成德留后,割其德、棣二州更为一镇以离其势,并使承宗输二税,请官吏,一如师道,何如?’李绛等对曰:“德、棣之隶成德,为日已久,今一旦割之,恐承宗及其将士忧疑怨望,得以为辞。况其邻道情状一同,各虑它日分割,或潜相构扇。万一旅拒,倍难处置,愿更三思。所是二税、官吏,愿因吊祭使至彼,自以其意谕承宗,令上表陈乞如师道例,勿令知出陛下意。如此,则幸而听命,于理固顺,若其不听,体亦无损。”上又问:“今刘济、田季安皆有疾,若其物故,岂可尽如成德付授其子,天下何时当平!议者皆言‘宜乘此际代之,不受则发兵讨之,时不要失。’如何?”对曰:“群臣见陛下西取蜀,东取吴,易于反掌,故谄谀躁竞之人争献策画,劝开河北,不为国家深谋远虑,陛下亦以前日成功之易而信其言。臣等夙夜思之,河北之势与二方异。何则?西川、浙西皆非反侧之地,其四邻皆国家臂指之臣。刘辟、李锜独生狂谋,其下皆莫之与,辟、锜徒以货财啖之,大军一临,则涣然离耳。故臣等当时亦劝陛下诛之,以其万全故也。成德则不然,内则胶固岁深,外则蔓连势广,其将士百姓怀其累代煦妪之恩,不知君臣逆顺之理,谕之不从,威之不服,将为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八 · 唐纪五十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八·唐纪五十四》是北宋时期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这部巨著记录了从唐朝宪宗时期的公元809年到上元二年的公元761年的历史,全书共计294卷,涵盖了1600多年的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历史著作。其内容不仅覆盖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事件,而且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司马光通过严谨的编纂态度和精湛的文笔,使这部书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材料。
在介绍文学作品时,还应当注意文学价值。《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其最大的文学价值在于其生动的叙述和严谨的逻辑结构。司马光在撰写过程中,力求还原历史真相,同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讲述出来。这种写作方式使得《资治通鉴》不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文学创作的典范。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八·唐纪五十四》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丰富的历史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