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 · 后晋纪一

柔兆涒滩,一年。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上天福元年(丙申,公元九三六年)
春,正月,吴徐知诰始建大元帅府,以幕职分判吏、户、礼、兵、刑、工部及盐铁。
丁未,唐主立子重美为雍王。
癸丑,唐主以千春节置酒,晋国长公主上寿毕,辞归晋阳。帝醉,曰:“何不且留?遽归,欲与石郎反邪!”石敬瑭闻之,益惧。
三月,丙午,以翰林学士、礼部侍郎马胤孙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胤孙性谨儒,中书事多凝滞,又罕接宾客,时人目为“三不开”,谓口、印、门也。
石敬瑭尽收其货之在洛阳及诸道者归晋阳,托言以助军费,人皆知其有异志。唐主夜与近臣从容语曰:“石郎于朕至亲,无可疑者;但流言不息,万一失欢,何以解之?”皆不对。端明殿学士、给事中李崧退谓同僚吕琦曰:“吾辈受恩深厚,岂得自同众人,一概观望邪!计将安出?”琦曰:“河东若有异谋,必结契丹为援。契丹母以赞华在中国,屡求和亲,但求荝剌等未获,故和未成耳。今诚归荝刺等与之和,岁以礼币约直十馀万缗遗之,彼必欢然承命。如此,则河东虽欲陆梁,无能为矣。”崧曰:“此吾志也。然钱谷皆出三司,宜更与张相谋之。”遂告张延朗,延朗曰:“如学士计,不惟可以制河东,亦省边费之什九,计无便于此者。若主上听从,但责办于老夫,请于军财之外捃拾以供之,他夕,二人密言于帝,帝大喜,称其忠,二人私草《遗契丹书》以俟命。
久之,帝以其谋告枢密直学士薛文遇,文遇对曰:“以天子之尊,屈身奉夷狄,不亦辱乎!又,虏若循故事求尚公主,何以拒之?”因诵戎昱《昭君诗》曰:“安危托妇人。”帝意遂变。一日,急召崧、琦至后楼,盛怒,责之曰:“卿辈皆知古今,欲佐人主致太平;今乃为谋如是!朕一女尚乳臭,卿欲弃之沙漠邪?且欲以养士之财输之虏庭,其意安在?”二人惧,汗流浃背,曰:“臣等志在竭愚以报国,非为虏计也,愿陛下察之。”拜谢无数,帝诟责不已。吕琦气竭,拜少止,帝曰:“吕琦强项,肯视朕为人主邪!”琦曰:“臣等为谋不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并非一部文学作品,而是一本编年体通史著作。它由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全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公元1085-1094年)编纂而成。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史书,其内容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九年的历史。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众多历史事件,还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分析和评论,提出了对后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启示和影响。

《资治通鉴》以其严谨的史学态度和详实的史料记载而著称。司马光为了编纂此书,进行了大量考证工作,力求做到事实清晰、观点正确。他的“实录”精神在《资治通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真实的史料展示了历代帝王的言行举止以及国家的兴衰更替。此外,该书还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通过不同朝代、不同性格的人物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政治状况。

《资治通鉴》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古代史学巨著。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经验,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