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公元年
元年春,王正月。继弑君不言即位,正也。继弑不言即位之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不忍即位也。
三月,夫人孙于齐。孙之为言,犹孙也。讳奔也。接练时,录母之变,始人之也。不言氏姓,贬之也。人之于天也,以道受命;于人也,以言受命。不若于道者,天绝之也。不若于言者,人绝之也。臣子大受命。夏,单伯逆王姬。单伯者何?吾大夫之命乎天子者也。命大夫,故不名也。其不言如何也?其义不可受于京师也。其义不可受于京师何也?曰:躬君弑于齐,使之主婚姻,与齐为礼,其义固不可受也。
秋,筑王姬之馆于外。筑,礼也。于外,非礼也。筑之为礼何也?主王姬者必自公门出。于庙则已尊,于寝则已卑,为之筑节矣。筑之外,变之正也。筑之外,变之为正何也?仇雠之人,非所以接婚姻也;衰麻,非所以接弁冕也。其不言齐侯之来逆何也:不使齐侯得与吾为礼也。
冬,十月乙亥,陈侯林卒。诸侯日卒,正也。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礼有受命,无来锡命。锡命非正也。生服之,死行之,礼也。生不服,死追锡之,不正甚矣!王姬归于齐。为之中者归之也。齐师迁纪、郱、鄑、郚。纪,国也;郱、鄑、郚,国也。或曰:迁纪于郱、鄑、郚。◇庄公二年
二年春,王二月,葬陈庄公。
夏,公子庆父帅师伐于馀丘。国而曰伐。于馀丘,邾之邑也,其曰伐,何也?公子贵矣,师重矣,而敌人之邑,公子病矣。病公子,所以讥乎公也。其一曰,君在而重之也。
秋,七月,齐王姬卒。为之主者卒之也。
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妇人不言会,言会非正也。飨,甚矣!乙酉,宋公冯卒。◇庄公三年
三年春,王正月,溺会齐师伐卫。溺者何也?公子溺也。其不称公子何也?恶其会仇雠而伐同姓,故贬而名之也。
夏,四月,葬宋庄公。月葬,故也。
五月,葬桓王。《传》曰:改葬也。改葬之礼缌,举下缅也。或曰郤尸以求诸侯。天子志崩不志葬,必其时也,何必焉?举天下而葬一人,其义不疑也。志葬,故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介绍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学作品,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齐国历史。这部作品以左传的形式呈现,通过对齐庄公一生的记述,展示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战争纷争以及社会变迁。《左传》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史书之一,由左丘明所著,其内容涉及春秋时代的诸多事件和人物,而《庄公(元年~三十二年)》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在《庄公(元年~三十二年)》中,作者通过一系列事件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背景。例如,庄公即位初期便遭遇到国内的权力斗争,即公孙无知的暴政与庄公九年齐人对其的诛杀。这些事件表明了当时社会不稳定和权力争夺的局面。
《左传》还详细记录了庄公时期的军事活动和外交关系。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频发,而《庄公(元年~三十二年)》中提及的齐庄公多次参与或指挥对其他诸侯国的征战,例如伐纪、郑、鄑、郚等,显示出齐国在当时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书中也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如宋、齐、狄三国之间的互动,以及齐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庄公(元年~三十二年)》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作品。其语言精炼,叙事清晰,能够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如公子小白、管夷吾、召忽、公孙无知等,都以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被塑造出来,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不仅仅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齐国历史的著作,它同时也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研究,人们不仅可以了解春秋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背景,还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
相关推荐
其二曰,敌强我弱也。 秋,陈侯林卒于齐。葬以大夫丧礼。夏四月辛丑,祭南郊。诸侯日出,正也。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礼有受命无来锡命。锡命非正也。生服之,死行之,礼也。 冬,十月戊午,陈侯林卒于齐。葬以大夫丧礼。二年春,王二月,葬陈庄公。夏四月辛丑,祭南郊。诸侯日出,正也。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礼有受命无来锡命。锡命非正也。生服之,死行之,礼也。 ◇庄公三年 三年春,陈侯林卒于齐。葬以大夫丧礼
《春秋》曰:无以兵革乱王室,乃至于此矣。 秋,公会晋师于鞌。盟于葵丘,卫氏、郑氏助焉。盟者何也?为齐侯之故也。若无其事,则不言盟而同姓自伐,是无礼也。《春秋》曰:以兄弟之事乱王室。 冬,纪季入于齐也。入者内弗受也。 ◇庄公五年 五月,纪伯姬卒。外夫人之死,故云卒也。夏,纪侯使姜氏及子女与公子雍伐卫。此其言伐何也?欲为盟主而无礼也。《春秋》曰:以兄弟之事乱王室。 秋,公会晋师于秦阪。盟者何也
八年春,王三月,郑伯克段于鄢。郑伯者,郑国之君也。其曰克何也?伐同姓而分焉,则为克矣。 夏,六月辛未,恒星见。恒星者,经星也。日入至于星出,谓之昔。不见者,可以见也。夜中星陨如雨。其陨也如雨,是夜中与?《春秋》着以传着,疑以传疑。中之几也,而曰夜中,着焉尔。何用见其中也?失变而录其时,则夜中矣。 秋,公至自伐卫。恶事不致,此其致何也?不致,则无用见公之恶事之成也。螟。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
十年春,齐人杀无知于乾时。无罪之人,其弑君何?非知也。 夏,公子小白出奔莒。公子小白之奔鲁,故曰:吾以好归,恶之也。季孙氏欲立太子而废公子纠,故曰:吾以恶入。季氏欲立子纠于齐者,故曰:吾以善亡。此三君皆有罪焉。 秋,七月丁酉,葬鲁襄公。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九月癸未,取公子纠而杀之。干、白二氏,不言其子,故曰:吾以善亡也。十室之邑可以逃难,百室之邑可以隐死,千乘之鲁不能存子纠者
何为闲?不敬也。士有乱国,必以其族诛;故曰闲。 冬,十有一月甲午,郑伯克段于鄢。鄢,蔡之邑也。此其年者何?公与大夫争地而战焉。 ◇庄公十三年 十有三年春,王二月庚寅,公败齐师于鞍。鞍者,楚之地也。故曰鞍:以国为名也。不言战,举大者;日胜内,此其年之得也。 夏,六月戊午,宋人迁宿于蔡。宿者,亡辞也。未见宿之复矣。徙者犹未失其国家以往者也。 秋,七月丁丑,郑伯克段于鄢。鄢,蔡之邑也。此年何
其曰郑,则以国为尊;以言为贱。 ◇庄公十八年 十有八年春,宋、卫、郑伐许。夏,王正月,会诸侯于戚。同者,周室所以分天下也。不言公,外内寮一疑之也。 秋,楚子熊绎初封于曲阳。其曰子,则以君为尊;以其名则谓之熊。熊,国号也。其曰子,则以臣为贱;以其字则谓之绎。夏,五月。 ◇庄公十九年 十有九年春,齐人伐宋。冬,十月,楚子熊挚初封于曲阳。其曰子,则以君为尊;以其名则谓之熊。熊,国号也。其曰子
何以知之?曰:夫子曰「民无信则寡助」者也。故君子有言不信而立,小人无信而不成。 ◇庄公二十二年 二十一年春,王三月,日食于东下邑。不言朔,夜食也。何以知其夜食?曰:王者朝日。故虽为天子,必有尊也;贵为诸侯,必有长也。故天子朝日,诸侯朝朔。 夏,公会晋侯、宋公于姑棼。会者,谋之谓也。何以见其谋?盟矣。何以知其盟?曰:盟不立礼,则无义;立礼而盟,则有义。盟则言信矣。故君子有言不信而立,小人无信而不成
公为宗庙,故也。季氏将伐颛臾。其曰公何也?公之亲讨贼者也。不言罪而论赏,是无君矣。 冬,晋侯使赵盾如郑观父以币。币,大夫之事也。若诸侯之聘,则谓之命;若内臣之聘,则谓之纳币。此其为礼也未定,故讥之。 ◇庄公二十四年 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公会晋侯、郑伯盟于皇姑。言“皇姑”,非名也。皇姑者,诸侯相望之所也。天子亲盟,则不以地而以义为盟主;诸侯则不然。 夏,公如杞观社。无事曰观,故谓之尸女也。冬
冬,戎侵陈。 ◇庄公二十六年 春,王三月乙亥朔,郑伯克段于鄢。郑伯之伐也,其不言逆何也?正事而顺乎礼义者,无逆焉尔。夏,卫侯使女叔来聘。其不名何也?天子命大夫也。 秋,王二月庚午朔,齐公会诸侯于防。盟曰:「若氏之丧,有诸?」郑伯克段于鄢,伐郑而为逆焉者乎? 冬,戎侵卫。曹、陈、卫三国皆受敌兵,其不言逆何也?正事而顺乎礼义者,无逆焉尔。 ◇庄公二十七年 春,王二月庚午朔,齐侯以诸侯之丧出吊于郑
其说乎? 冬,杞伯姬来朝。莒庆来逆叔姬。 ◇庄公二十九年 二十有九年春,晋侯伐曹。秋七月庚午,卫侯及楚子伐陈。言伐不曰攻,无攻者也。无攻而曰伐,则以伐为功矣。此非其义也。伐之于郑,何也?微之也。 ◇庄公三十年 二十有十年春,晋人、齐人伐宋。夏五月庚午,卫侯及楚子伐陈。言伐不日,无伐者也。无伐而曰伐,则以伐为功矣。此非其义也。伐之于郑,何也?微之也。 ◇庄公三十二年 二十有二年春,晋人、齐人伐宋
是故齐人者爱之也。 冬,公会晋侯、郑伯于温。会者,内为志焉尔。晋侯与郑伯共图吴王僚,则谋已定矣。言内有异同也。公及齐侯遇于鲁济,其曰遇乎鲁济者何?鲁之东界也。 ◇庄公三十二年 三年春,公会晋侯、秦伯于周原宫。周原宫者,晋国之所居也。以王室为言,则诸侯不至矣;以诸侯为主,则天子无礼矣。其曰遇乎周原宫者何?晋之东界也。 夏,郑人伐许。郑人者,郑伯也。伐许者,欲得许也。许者,纪之遗邑也。 秋
邢在卫之北。 庄公三十二年 ◇庄公三十一年 三十年春王正月,筑台于郎。郎,在宋、郑之间,去齐八百里。鲁自桓以来,三年不亲诸侯而专内政矣。夏四月,薛伯卒。季氏杀之也。 七月丙午,公子遂伐邢。其曰「伐」者,言伐无罪之人也。冬十月癸未,子般卒。般,姬姓也;卫君也。正也,故也。冬十二月甲戌,公薨于晋国。晋,郑之邻。 ◇庄公三十二年 三十年春王正月,筑台于郎。郎,在宋、郑之间,去齐八百里。鲁自桓以来
根据您提供的文本内容,这是一段关于春秋时期的历史记载。以下是对诗句的逐句释义、译文和赏析: 1. 庄公元年春王正月,公何以不言即位? - 解释:庄公(公元前740年-前692年)在第一年的春天,按照《春秋》的记载方式,不直接说“即位”是因为隐公被弑,而《春秋》不记载君位的继承,而是记录了事件的发展过程。 - 译文:为什么在庄公元年的时候,不说庄公即位呢?这是因为鲁隐公已被杀害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秋,筑王姬之馆于外。何以书?讥。何讥尔?筑之礼也,于外非礼也。于外何以非礼?筑于外非礼也。其筑之何以礼?主王姬者必为之改筑。主王姬者则曷为必为之改筑?于路寝则不可。小寝则嫌。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其道必为之改筑者也。冬十月乙亥,陈侯林卒。 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锡者何?赐也。命者何?加我服也。其言桓公何?追命也。王姬归于齐。何以书?我主之也。 齐师迁纪、郱、鄑
《春秋》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郜。乙酉,宋公冯卒。此未有言崩者何以书葬?盖改葬也。 译文: 冬天,十二月,夫人姜氏在郜地会见齐侯。这一天是农历的十二月,也就是冬季。在这个月份里,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首先是宋国的国君宋文公去世,他的名字被称为“冯”,这可能是因为他在生前未被正式任命为国君,因此死后也没有得到正式的称号。其次,齐国的国君齐襄公去世
以下是对《左传》中庄公(元年~三十二年)部分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 1. 诗句:“秋七月。” - 译文:秋季的七月。 - 注释:这里记录了一年中的某个时间点,可能是一个特定的节气或者农事活动的时间描述。 2. 诗句:“冬,公及齐人狩于郜。” - 译文:冬季,庄公与齐国人一同在郜地进行狩猎。 - 注释:此句说明了庄公与齐国人的一次具体的活动,可能是为了某种政治或军事目的而进行的狩猎。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夏六月,卫侯朔入于卫。卫侯朔何以名?绝。曷为绝之?犯命也。其言入何?篡辞也。 译文:这个句子的关键词是“卫侯朔入于卫”,意思是卫国的君主卫侯朔进入卫国。为什么用“绝”这个词?因为卫侯朔的行为违反了天命。他是如何被称为“篡辞”?因为他篡夺了君位。 秋,公至自伐卫。曷为或言致会?或言致伐?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卫侯朔入于卫,何以致伐?不敢胜天子也。 译文
``` 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 冬,文姜(文姜是齐僖公的次女,后来成为鲁桓公的妻子)与齐襄公在谷地相会。 译文: 冬季,文姜与齐襄公在谷地会面。 赏析: 这段诗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和齐国之间的重要外交事件。文姜是齐僖公的女儿,她的婚姻经历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她嫁给鲁桓公后,尽管遭到拒绝,但仍被允许嫁到齐国作为人质。这次她与齐襄公在谷地会面,可能预示着两国间紧张关系的缓和或即将到来的和解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之诗逐句释义与赏析 秋,七月丁酉,葬齐襄公。 - 诗句:秋,七月丁酉,葬齐襄公。 - 译文:秋季的第七天,也就是七月初八日,安葬了齐襄公。 - 注释:《春秋》中“丁酉”通常指的是农历月份的具体日子,这里提到的是七月丁酉。而“葬齐襄公”,则表示对齐国国君的葬礼。 - 赏析:这一节反映了《春秋》记录事件的严谨性,通过日期和事件名称来标明具体的历史时刻。同时
下面是根据您提供的《春秋谷梁传》中的诗句逐句释义和赏析: 1.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这一部分的标题“庄公(元年~三十二年)”表明了这是关于春秋时期鲁国国君庄公的一系列记录,涵盖了他的整个统治时期。从元年开始,到三十二年结束,这个标题概括了他作为君主的时间跨度。 2. 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此句话的意思是,在夏天的六月份,齐国的军队和宋国的军队驻扎在郎地。” 这句话描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
诗句: ``` 庄公元年春,王正月。 继弑不提即位,正乎何? 先君不正,不忍立也。 夫人孙于齐,三月之故。 秋筑余丘,冬会禚姜。 宋万弑君,仇牧不畏强御。 冬逃陈,宋人闻其声。 齐宋陈蔡邾娄,北杏共盟。 ``` 译文: 庄公元年春,王正月。 继位的君主没有按正道死去,子就不忍即位。 夫人孙去齐国。 秋筑余丘,冬会禚姜。 宋万弑君,仇牧不畏强御。 冬逃陈,宋人闻其声。 齐宋陈蔡邾娄,北杏共盟
诗句: 夏六月,齐人灭遂。 译文: 夏季,齐国人灭亡了遂国。 注释: - 诗句中的“灭”,表示消灭或摧毁之意。 - “遂”可能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名称。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春秋时期齐国的一次军事行动。从诗句中可以看出,齐国在夏末的某个时间点(夏六月)对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行动,即灭掉了这个名为“遂”的国家或地区。这可能涉及到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 第二句: 秋七月。 译文
诗句:先会伐宋何,后会也。秋七月荆入蔡 译文:庄公在位期间,单伯与宋国发生了一次军事冲突,原因是先前已经发生过的会战。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频繁交往和战争,也体现了《春秋》中“会”这一事件的连续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注释: - 夏:指夏季,是农历一年中的第四个季节,通常代表农业生产的旺盛时期。 - 夫人姜氏如齐:指的是姜氏(齐国的一位贵族女性)访问齐国的事件。 - 同盟者何?同欲也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解析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 1. 春季历史事件概述 - 春王三月日食 - 夏至追戎于济西 2. 夏季重要战役分析 - 追戎行动背景与目的 - 济西战役中的战略意义 3. 秋季异常现象记录 - 蜮虫对农业的影响 - 蜮虫灾害的严重性分析 4. 冬季政治动态简述 - 巴国对楚国的侵犯及反应 - 晋国朝见周惠王的事件及其影响 5. 历史文献记载解读 - 《春秋》记载的历史意义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君主,他的命运跌宕起伏,从最初的辉煌到最终的悲剧,无不彰显出历史的无情和人性的复杂。从他的一生,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纷争与变迁,感受到每一个选择背后所蕴含的重大意义。 在庄公即位之初(元年),他的统治充满了活力,展现出一种雄心壮志。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二年),他开始感受到了权力的沉重。这种沉重的负担不仅来自外界的挑战,更源于内心的矛盾
庄公二十四年(春秋时期) 译文及注释 春王三月,刻桓宫桷。何讥尔?刻桓宫桷,非礼也。 【翻译】:为什么书作“讥”呢?因为刻桓宫的椽子是不合礼仪的。 【注释】:桓宫是鲁桓公的宫殿,桓宫的椽子是天子使用的,诸侯只能使用大夫的椽子,这里用“刻”表示过度加工,不符合礼制。 秋,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十有二月甲寅,公会齐侯,盟于扈。 【翻译】:十月初十,曹文公射姑去世。十二日,我与齐侯在扈地结盟
以下是对《左传》庄公(元年~三十二年)中的若干句子的赏析: 1. 大水: - 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 - 曹国在冬季遭遇戎人的入侵,导致大夫曹羁不得不逃离国家,前往陈国避难。 2. 战乱: - 秋,大,鼓用牲于社。 - 秋季,举行盛大的祭礼并使用祭祀用的牲口进行酬神。 - 夏四月,庚辰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 夏季,四月一日出现日食,因此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神明保佑。 3. 记载:
诗曰: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其言来何?直来曰来,大归曰来归。 诗曰:杞伯来。其言来何?讥。何讥尔?大夫越竟逆女,非礼也。 诗曰:莒庆来逆叔姬。莒庆者何?莒大夫也。莒无大夫,此何以书?讥。何讥尔?大夫越竟逆女,非礼也。 诗曰:会于城濮。公会齐侯于城濮。 诗曰:春,宋公、齐侯、陈侯、郑伯、曹伯、邾娄仪父盟于毫。 诗曰:冬十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诗曰:公至自齐师。 诗曰:秋八月癸亥
庄公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的诗,展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与各国间的纷争。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窥见当时的政治、军事动态以及社会状况。 诗句及译文: - 《春秋》(节选):“庄公二十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 - 译文:在庄公二十八年春季的三月,齐国人对卫国发动了战争。卫国军队与齐军交战,结果卫军大败。 - 《春秋》(节选):“夏,郑人侵许。秋,有蜚。” - 译文:夏季
城诸及防 庄公三十年春,王正月。夏,师次于成。秋七月,齐人降鄣。鄣者何?纪之遗邑也。降之者何?取之也。取之则曷为不言取之?为桓公讳也。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尽也。 八月癸亥,葬纪叔姬。外夫人不书葬,此何以书?隐之也。何隐尔?其国亡矣,徒葬乎叔尔。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齐人伐山戎。此齐侯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子司马子曰:「盖以操之为已蹙矣。」此盖战也
这首诗出自《左传(庄公)》,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段历史记载。诗中主要讲述了庄公与公子牙的关系以及公子牙的死因。首先,庄公病重时,他召见季子并授予国政。然而,公子牙对庄公的病表示忧虑,并预言庆父将篡位。庄公死后,公子牙试图篡夺王位,但最终被季子所杀。季子为了维护君臣之间的义理,不直接诛杀公子牙,而是选择了鸩毒的方式,使其在无疾而终的情况下死去。 此诗体现了春秋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路寝者何?正寝也。冬十月乙未,子般卒。子卒云子卒,此其称子般卒何?君存称世子,君薨称子某,既葬称子,逾年称公。子般卒,何以不书葬?未逾年之君也。有子则庙,庙则书葬。无子不庙,不庙则不书葬。公子庆父如齐。狄伐邢。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 路寝是正寝的意思,是国君的正室所在。 冬十月乙未,子般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