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是故《易》称“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书》云“协和万国”,此之谓也。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
曰: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章。厥土惟白壤。厥赋上上错,厥田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泲、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草繇木条。厥田中下,赋贞,作十有三年乃同。厥贡漆丝,厥棐织文。浮于泲、漯,通于河。
海、岱惟青州。<虫禺>夷既略,惟、甾其道。厥土白坟,海濒广澙。田上下,赋中上。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鈆、松、怪石,莱夷作牧,厥棐檿丝。浮于汶,达于泲。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田上中,赋中中。贡土五色,羽畎夏狄,峄阳孤桐,泗濒浮磬,淮夷蠙珠臮鱼,厥棐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
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逌居。三江既人,震泽厎定,簜既敷,草夭木乔。厥土涂泥。田下下,赋下上错。贡金三品,瑶、瑻、簜、齿、革、羽毛,鸟夷卉服,厥棐织贝,厥包橘、柚,锡贡。均江海,通于淮、泗。
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灊既道,云梦土作乂。厥土涂泥。田下中,赋上下。贡羽旄、齿、革,金三品,杶、幹、栝、柏、厉、砥、砮、丹,惟箘簵、楛,三国厎贡厥名,包匦菁茅,厥棐玄纁玑组,九江纳锡大龟。浮于江、沱、灊、汉,逾于洛,至于南河。
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道荷泽,被盟猪,厥土惟壤,下土坟垆。田中上,赋错上中。贡漆、枲、絺、纻、棐纤纩,锡贡磬错。浮于洛,入于河。
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灊既道,蔡、蒙旅
汉书 · 志 · 地理志上
介绍
。
《汉书·地理志》是东汉班固所著的史籍,记载了西周至东汉时期的历史沿革、疆域版图和民族分布等内容。
《汉书·地理志》的内容
《汉书·地理志》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它详细记录了从西周到东汉时期的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这部著作不仅涵盖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与国家疆域的变迁,还涉及到了各地的文化、风俗和民族分布情况。
作者介绍
班固(约40年—139年),字孟坚,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后汉书》为蓝本,并参考了前代史籍如《左传》等来撰写这部著作,其作品以其严谨的考证、详实的历史资料而著称。
主要内容
- 疆域版图:详细记录
相关推荐
``` 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是故《易》称“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书》云“协和万国”,此之谓也。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曰: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章。厥土惟白壤。厥赋上上错,厥田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鸟夷皮服
诗句: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 译文:从前在黄帝时教导人们制作船和车来帮助到达道路不通的地方,黄帝也因而遍行天下。 注释:此句反映了黄帝时期对于交通和运输工具的发明和应用,体现了古代先民对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与智慧。 赏析:此首古诗通过对黄帝时代的简单描绘,表达了古人对远航和征服自然的决心,展现了古人对于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勇气。诗中通过黄帝时代的故事,传达了人类对自由和进步的追求
“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道荷泽,被盟猪,厥土惟壤,下土坟垆。田中上,赋错上中。贡漆、枲、絺、纻、棐纤纩,锡贡磬错。”——出自《汉书·志·地理志上》中的诗句及其译文。 从地理位置来看,这首诗的开头部分描述了黄河以南的豫州地区。这里的“荆、河”指代的是古代的豫州,而“豫州”在古代中国地理划分中属于九州之一。这个区域的南边是著名的荆山,北边则是黄河。这里不仅地势险峻
"汉书·志·地理志上"的赏析 《汉书·志·地理志上》是汉代班固撰写的一部地理志,记述了当时中国的地理、水系和河流分布情况。这部作品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水利工程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历史背景: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国家统一和疆域扩张达到了顶峰。班固在编纂《汉书》时,对各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民族分布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记录,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九州同道,四海会同地理志述古风韵 1. 九州同道 - 四奥已宅,九山刊旅 - 九川涤原,九泽既陂 - 四海会同 2. 六府孔修 - 庶土交正 - 底慎财赋 - 咸则三壤 - 成赋中国 3. 锡土姓 - 祗台德先 - 不距朕行 4. 五百里甸服 - 百里赋内总 - 二百里内铚 - 三百里内戛服 5. 五百里侯服 - 百里采 - 二百里男国 - 三百里诸侯 6. 五百里绥服 - 三百里揆文教 -
``` 古诗文 东南曰扬州:其山曰会稽,薮曰具区,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其利金、锡、竹箭;民二男五女;畜宜鸟兽,谷宜稻。 正南曰荆州:其山曰衡,薮曰云梦,川曰江、汉,浸曰颍、湛;其利丹、银、齿、革;民一男二女;畜及谷宜,与扬州同。 河南曰豫州:其山曰华,薮曰圃田,川曰荥、洛,浸曰波、溠;其利林、漆、丝枲;民二男三女;畜宜六扰,其谷宜五种。 正东曰青州:其山曰沂,薮曰盂诸,川曰淮、泗,浸曰沂、沭
《汉书·志·地理志上》是班固在西汉时期编写的一部古代历史地理学专著。其中详细记载了汉代的地理状况,包括州郡的名称、位置和特点等。以下是对该文献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 东北曰幽州:东北方向指的是中国的东北部地区,这里被称为幽州。医无闾山是这里的山脉,而豯养则是该地区的一个湖泊或沼泽地。河和泲是当地的两条大河,菑和时则是指两个灌溉系统。 2. 河内曰冀州:河内是指今天的河南省一带,这里被称为冀州
诗句原文: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 译文: 从前在黄帝时代,人们制作了舟车来克服交通的不便,他们能够横渡四海,治理天下,制定出方圆万里的大地图,划分出百里见方的土地,设立了众多的州郡县。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古人对于国家治理、地理开发以及文化交流的宏伟设想和卓越智慧。通过对古代先王治世的描述,表达了对古代文明成就的赞美。同时
诗句: ``` 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更名河上郡。 九年罢,复为内史。 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左内史,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 户二十三万五千一百一,口九十一万七千八百二十二。 ``` 译文: 左冯翊,这是秦朝的内史之地,在高帝元年时属于塞国,高帝二年更名为河上郡,九年撤销后又重新改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它被分为左内史,太初元年改名为左冯翊。共有二十三万户、九十万一千七百八十二口人。 注释: -
``` 右扶风,昔日之秦内史之地 高帝元年,右扶风属雍国。二年之后,更名中地郡。至九年,因故撤销,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此地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主爵都尉更名为右扶风。历经变迁,右扶风始终作为重要的地方行政区划存在。 赏析: 右扶风作为历史上的行政区划,见证了中国政治、历史的变迁。它不仅是地方行政管理的重要节点,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在阅读相关历史文献时
``` 弘农郡,武帝元鼎四年置。王莽曰右队。户十一万八千九十一,口四十七万五千九百五十四。有铁官,在黾池。县十一:弘农,故秦函谷关。衙山领下谷,爥水所出,北入河。卢氏,熊耳山在东。伊水出,东北入雒,过郡一,行四百五十里。又有育水,南至顺阳入沔。又有洱水,东南至鲁阳,亦入沔。皆过郡二,行六百里。莽曰昌富。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莽曰黄眉。宜阳,在黾池有铁官也
河东郡,古称兆阳。 根仓、湿仓,户二十三万六千八百九十六,口九十六万二千九百一十二。 安邑,巫咸山南,盐池西南。魏绛自魏徙此,至惠王徙大梁。有大铁官、盐官。王莽曰河东。 大阳,吴山西,有吴城,周武王封太伯后于此。为虞公,晋灭之。有天子庙。王莽曰勤田。 猗氏,解,尧山首山祠。雷首山南,故曰蒲,秦更名。王莽曰蒲城。 河北,《诗》魏国地,晋献公灭之,以封大夫毕万。《书》云:“禹贡”析城山在南。闻喜
太原郡:地理、人口与历史概述 太原郡,秦朝设置。有盐官,位于晋阳。属于并州。户口十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三,人口六十八万四百八十八。设有家马官。 晋阳:古国背景与地理位置 - 历史背景:晋阳曾是《诗经》中的唐国,周成王时期灭唐之后,封其弟叔虞为唐国之主。 - 地理位置: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是晋文化和晋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龙山:自然地理特征 - 位置描述:位于晋阳西北方向
上党郡,位于古代中国的北方边陲,是汉朝时期的一个重要郡。此郡自秦朝时期就已设置,并隶属于并州。上党郡不仅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也是文化和经济的中心,其地理位置和历史重要性在汉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下面将结合《汉书·志·地理志上》的文本内容,逐一解读上党郡的历史、地理及其在汉朝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1. 地理概况 - 地理位置:《汉书·志·地理志上》详细描述了上党郡的地理位置
河南郡,旧秦三川郡,高帝更名。雒阳户五万二千八百三十九。莽曰保忠信乡,属司隶也。户二十七万六千四百四十四,口一百七十四万二百七十九。有铁官、工官。敖仓在荥阳。县二十二:雒阳,周公迁殷民,是为成周。《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晋合诸侯于狄泉,以其地大成周之城,居敬王。莽曰宜阳。荥阳,卞水、冯池皆在西南。有狼汤渠,首受泲,东南至陈入颍,过郡四,行七百八十里。偃师,尸乡,殷汤所都。莽曰师成。京,平阴,中牟
诗句: 东郡地,秦时建, 莽时改治亭,辖县二十二。 注释与译文: - 诗句解读: 1. “东郡,秦置。”:东郡在秦代就已经建立。 2. “莽曰治亭。”:王莽时期将东郡改名为治亭。 3. “属兖州。”:东郡隶属于兖州。 4. “户四十万一千二百九十七,口百六十五万九千二十八。”:东郡有四十万户和一亿六千五百多万的人口。 - 关键词解释: - “属兖州”:属于兖州刺史部管辖。 -
汉《志·地 理志上》:追溯远古文明与地域之变迁 颍川郡,古称高帝五年为韩国,六年复故。西汉王莽时曾改称为左队,阳翟则有工官属豫州管辖,户数逾四十三万二千四百九十一,人口达二百二十一万九千。县区有二十,如阳翟、昆阳等,均具独特历史和文化背景。 诗中“昆阳,颍阳,定陵,有东不羹”,描绘了汉代边疆的地理特征和军事重镇的布局。王莽时期,这些地区被赋予新的名字和功能,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诗: ```汝南郡,高帝置,莽曰汝汾。分为赏都尉。属豫州。 户四十六万一千五百八十七,口二百五十九万六千一百四十八。 县三十七:平舆,阳安,阳城,侯国。莽曰新安。㶏强,富波,女阳,鮦阳,吴房,安成,侯国。莽曰至成。 南顿,故顿子国,姬姓。朗陵,细阳,莽曰乐庆。宜春,侯国。莽曰宣孱。 女阴,故胡国。都尉治。莽曰汝坟。新蔡,蔡平侯自蔡徙此,后二世徙下蔡。莽曰新迁。 新息,莽曰新德。濯阳,期思,慎阳
南阳郡,位于今中国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阳市,是汉代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单位。以下是对《汉书·地理志上》中关于南阳郡的相关诗句、译文以及赏析: 1. 诗句原文: 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 2. 译文: 从前黄帝时代,人们就制造了船和车来帮助到达道路不通的地方,因此可以遍行天下,规划万里疆域,把田野划分为州,得到了土地百里的国家有一万个区域。 3. 赏析
``` 南郡,秦时始置,高帝元年更名临江郡,高帝五年恢复原名。景帝二年再次改回临江之名,至景帝中二年再恢复旧名。王莽时期改名为南顺。南郡隶属于荆州,拥有十二万五千五百七十九户,七十一万八千四百五十人口。境内设有十八个县:江陵、临沮、夷陵、都尉治所的华容、云梦泽所在的宜城、故鄢城的郢、楚别邑的郢亭、当阳的巳阝、枝江的江沱出西入东的襄阳、编设云梦官的巫、归乡故国的秭归、夷道和江南州陵,以及若城
江夏郡,高帝置。属荆州。户五万六千八百四十四,口二十一万九千二百一十八。县十四:西陵,有云梦官;莽曰江阳;竟陵,章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郧乡,楚郧公邑;莽曰守平;西阳,襄,莽曰襄非;邾,衡山王吴芮都;轪,故弦子国;鄂,安陆,横尾山在东北;古文以为陪尾山;沙羡,蕲春,鄳,云杜,下雉,莽曰闰光;钟武。 庐江郡,故淮南,文南十六年别为国。金兰西北有东陵乡,淮水出。属扬州。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
``` 九江郡,秦置,高帝四年更名为淮南国,武帝元狩元年复故。莽曰延平。属扬州。户十五万五十二,口七十八万五百二十五。有陂官、湖官。县十五:寿春邑,楚考烈王自陈徙此。浚遒,成德,莽曰平阿。橐皋,阴陵,莽曰阴陆。历阳,都尉治。莽曰明义。当涂,侯国。莽曰山聚。钟离,莽曰蚕富。合肥,东城,莽曰武城。博乡,侯国。莽曰扬陆。曲阳,侯国。莽曰延平亭。建阳,全椒,阜陵。莽曰阜陆。 山阳县,故梁
济阴郡,古称梁国,位于今日中国山东省一带,是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下面将结合诗句和注释,进行赏析: - 诗句解析: 1. 诗句内容: “济阴郡,故梁。” 这一句直接点明了济阴郡的原始名称为梁。 2. 地理信息:《汉书·志·地理志上》记载:“济阴郡,故梁。景帝中六年别为济阴国。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禹贡》荷泽在定陶东。属兖州。” 这表明济阴郡最初是梁国,后来在汉武帝时期分为济阴国
{"func_name": "ifly_search", "args": "汉书·志·地理志上 巨鹿郡,秦置。属冀州。户十五万五千九百五十一,口八十二万七千一百七十七。县二十:巨鹿,《禹贡》大陆泽在北。纣所作沙丘台在东北七十里。南■,莽曰富平。广阿,象氏,侯国。莽曰宁昌。廮陶,宋子,莽曰宜子。杨氏,莽曰功陆。临平,下典阳,都尉治。贳,■,莽曰秦聚。新市,侯国。莽曰市乐。堂阳,有盐官,尝分为经县
{诗句: 常山郡,高帝置。莽曰井关。属冀州。户十四万一千七百四十一,口六十七万七千九百五十六。县十八:元氏,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穷泉谷,东至堂阳入黄河。莽曰井关亭。石邑,井陉山在西,洨水所出,东南至廮陶入泜。桑中,侯国。灵寿,中山桓公居此。《禹贡》卫水出东北,江入虖池。蒲吾,有铁山。大白渠水首受绵曼水,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上曲阳,恒山北谷在西北。有祠。并州山。《禹贡》恒水所出,东入滱。莽曰常山亭
``` 清河郡位于中国河北省,是汉高帝时期设立的行政区。在王莽政权时代,这一地区被称为平河,但具体属于冀州。该郡的户数达到二十万一千七百七十四,人口八十七万五千四百二十二。下辖十四个县,如清阳、东武城、绎幕等。以下是对每个诗句的详细翻译: 1. 清河郡:指的是今天的河北省清河县及其周边地区,历史上曾由汉朝高帝设立。 2. 高帝置:指汉朝的创立者刘邦建立这个郡
《汉书·地理志》是中国古代地理学著作,由东汉学者班固撰写,成书于公元54~92年间。全书共10卷,分为三部分:转录《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的全文,并略缀数语,简述前代政治地理的演变和发展;叙述西汉末疆域政区的设置情况,计有103郡(国)及所辖的1587县(道、邑、侯国);以及记载各地的山川、户口、物产、风俗和文化等。下面是对《汉书·地理志上》诗句的逐句释义: 1. 勃海郡: -
``` 千乘郡,高帝置。莽曰建信。属青州。户十一万六千七百二十七,口四十九万七百二十。有铁官、盐官、均输官。县十五:千乘,有铁官。东邹,湿沃,莽曰延亭。平安,侯国。莽曰鸿睦。博昌,时水东北至巨定入马车渎;幽州浸。蓼城,都尉治。莽曰施武。建信,狄,莽曰利居。琅槐,乐安,被阳,侯国。高昌,繁安。侯国。莽曰瓦亭。高宛,莽曰常乡。延乡。 注释解读: - 该诗出自《汉书·志·地理志上》。 - “千乘郡
``` 泰山郡- 高帝置:泰山郡最初是高帝刘邦时期设立的行政区。 - 属兖州:隶属于当时的兖州刺史部,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 户十七万二千八十六:泰山郡在汉初有十七万户、二千八百六十六口人。 - 口七十二万六千六百四:人口达到了七十二万六千六百六十四人。 - 工官:泰山郡设有工官,负责制作各种手工业品。 汶水 - 出莱毋:汶水源自今天的山东莱芜市一带。 - 西入济
该诗主要描述了齐国和北海郡的行政区划、人口和经济特色。通过详细记录,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情况,对于研究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1. 历史背景:齐国是秦朝时期设置的行政区,后来在王莽时期改名为济南,并隶属于青州。北海郡则是景帝中二年设立,同样隶属于青州刺史部。这两个地区在当时都是重要的行政区域,各自拥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行政特征。 2. 行政区划
诗句及译文 ``` 东莱郡,高帝置。属青州。户十万三千二百九十二,口五十万二千六百九十三。县十七:掖,莽曰掖通。腄,有之罘山祠。居上山,声洋水所出。东北入海。平度,莽曰利卢。黄,有莱山松林莱君祠。莽曰意母。临朐,有海水祠。莽曰监朐。曲成,有参山万里沙祠。阳丘山,治水所出,南至沂入海。有盐官。牟平。莽曰望利。东牟,有铁官、盐官。莽曰弘德。㡉,有百支莱王祠。有盐官。育犁,昌阳,有盐官。莽曰夙敬亭
东海郡在西汉时期,是高帝刘邦设立的一个郡。王莽时期称其为沂平郡。东海郡地处徐州南部,隶属于汉朝的行政区划。该区域包含38个县,如郯县、兰陵县等,每个县都拥有独特的地理和文化背景。具体如下: 1. 东海郡的起源与建立:东海郡最初由高帝刘邦设立,位于今山东省中部一带。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族的活动区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高帝设立东海郡后,该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2
``` 临淮郡 - 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王莽时期称“淮平”。户六万八千二百八十三,口百二十三万七千七百六十四。辖县二十九:徐、故国,有姓。春秋时徐子章禹被楚所灭。王莽期间改称“徐调”,“取虑”、“淮浦”,其中“淮浦”为游水北入海。“盱眙”是都尉治所,王莽期间称“武匡”。“厹犹”王莽期间称“秉义”,“僮”王莽期间称“成信”。“射阳”王莽期间称“监淮亭”,“开阳”是赘其
``` 丹杨郡,故鄣郡。属江都。武帝元封二年更名丹扬。属扬州。户十万七千五百四十一,口四十万五千一百七十。有铜官。县十七:宛陵,彭泽聚在西南。清水西北至芜胡入江。莽曰无宛。于㬱,江乘,莽曰相武。春穀,秣陵,莽曰宣亭。故鄣,莽曰候望。句容,泾,丹阳,楚之先熊绎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石城,分江水首受江,东至馀姚入海,过郡二,行千二百里。胡孰,陵阳,桑钦言淮水出东南,北入大江。芜湖,中江出西南
桂阳郡 高帝置,莽曰南平 所属州 荆州 户二万八千一百一十九,口十五万六千四百八十八 有金官 桂阳县 郴,耒山,耒水所出,西至湘南入湘。项羽所立义帝都此。莽曰宣风。临武县 秦水东南至浈阳入汇,行七百里。王莽时期称大武 便县 莽曰便屏。南平县 耒阳,春山,舂水所出,北至酃入湖,行七百八十里。王莽时期称南平亭。桂阳县 汇水南至四会入郁,过郡二,行九百里。阳山县 侯国 曲江县 王莽时期称除虏。含洭县
零陵郡,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正式设立的。这个区域在汉代被称为“九疑”,后来王莽篡位,改称“九疑亭”。它属于荆州的一部分,拥有20,192户、139,378口人。该郡下辖十个县,包括著名的零陵、阳海山、湘水发源地酃县和离水等。这些地理和行政信息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汉朝时期零陵郡的基本概况,还揭示了当时中国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以及地方行政管理的复杂性。 在零陵郡中
诗句: ``` 蜀郡,泰置。有小江入,并行千九百八十里。《禹贡》桓水出蜀山西南,行羌中,入南海。莽曰导江。属益州。户二十六万八千二百七十九,口百二十四万五千九百二十九。县十五:成都,户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六,有工官,郫,《禹贡》江沱在西,东入大江。繁,广都,莽曰就都亭。临邛,仆千水东至武阳入江,过郡二,行五百一十里。有铁官、盐官。莽曰监邛。青衣,《禹贡》蒙山溪大渡水东南至南安入渽。江原
``` 犍为郡 汉武帝建元六年开 莽曰西顺 属益州 户十万九千四百一十九 口四十八万九千四百八十六 豦道,王莽曰僰治 江阳,武阳,有铁官,王莽曰戢成。南安,有盐官、铁官。资中,符,温水南至鄨入黚水,黚水亦南至鄨入江。王莽曰符信。牛鞞 南广,汾关山,符黑水所出,北至豦道入江。有大涉水,北至符入江,过郡三,行八百四十里 汉阳 都尉治 山闟谷 汉水所出 东至鄨入延 王莽曰新通 𨚲䣕,莽曰孱䣕。朱提
益州郡,武帝元封二年开。莽曰就新。属益州。户八万一千九百四十六,口五十八万四百六十三。县二十四:滇池,大泽在西,滇池泽在西北。有黑水祠。双柏,同劳,铜濑,谈虏山,迷水所出,东至谈稿入温。连然,有盐官。俞元,池在南,桥水所出,东至毋单入温,行千九百里。怀山出铜。收靡,南山腊谷,涂水所出,西北至越巂入绳,过郡二,行千二十里。穀昌,秦臧,牛兰山,即水所出,南至双柏入仆,行八百二十里。邪龙,味,昆泽
诗句: 汉朝时期,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开始设立牂柯郡。 译文: 汉朝时期,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开始设立牂柯郡。王莽时期,称为同亭。有柱蒲关。属于益州。有十七个县,分别是:故且兰、镡封、鄨、漏卧、平夷、同并、谈指、宛温、毋敛、刚水、都尉治、毋单、漏江、西随、麋水西受徼外、东至麋泠入尚龙溪、都梦、壶水东南至麋泠入尚龙溪、进桑。有关、句町、文象水东至增食入郁。还有卢唯水、来细水、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