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乐平。户五万一千三百七十六,口二十三万五千五百六十。县九:武都,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天池大泽在县西。莽曰循虏。上禄,故道,莽曰善治。河池。泉街水南至沮入汉,行五百二十里。莽曰乐平亭。平乐道,沮,沮水出东狼谷,南至沙羡南入江,过郡五,行四千里,荆州川。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莽曰杨德。
陇西郡,秦置。莽曰厌戎。户五万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二十三万六千八百二十四。有铁官、盐官。县十一:狄道,白石山在东。莽曰操虏。上邽,安故,氐道,《禹贡》养水所出,至武都为汉。莽曰亭道。首阳,《禹贡》鸟鼠同穴山在西南,谓水所出,东至船司空入河,过郡四,行千八百七十里,雍州浸。予道,莽曰德道。大夏,莽曰顺夏。羌道,羌水出塞外,南至阴平入白水,过郡三,行六百里。襄武,莽曰相桓。临洮,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东入河。《禹贡》西顷山在县西,南部都尉治也。西。《禹贡》嶓冢山,西汉所出,南入广汉白水,东南至江州入江,过郡四,行二千七百六十里。莽曰西治。
金城郡,昭帝始元六年置。莽曰西海。户三万八千四百七十,口十四万九千六百四十八。县十三:允吾,乌亭逆水出参街谷,东至枝阳入湟。莽曰修远。浩亹,浩亹水出西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莽曰兴武。令居,涧水出西北塞外,至县西南,入郑伯津。莽曰罕虏。枝阳,金城,莽曰金屏。榆中,枹罕,白石,离水出西塞外,东至枹罕入河。莽曰顺砾。河关,积石山在西南羌中。河水行塞外,东北入塞内,至章武入海,过郡十六,行九千四百里。破羌,宣帝神爵二年置。安夷,允街,宣帝神爵二年置。莽曰修远。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则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西有须抵池,有弱水、昆仑山祠。莽曰盐羌。
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汉阳。户六万三百七十,口二十六万一千三百四十八。县十六:平襄,莽曰平相。街泉,戎邑道,莽曰填戎亭。望垣,莽
汉书 · 志 · 地理志下
介绍
无法回答关于《汉书·志·地理志下》的问题。
《汉书·志·地理志下》是班固根据当时实际地理情况编纂的一部历史地理著作,它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地理资料,也对正史的地理记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在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关推荐
《汉书·地理志》武都郡和陇西郡的逐句释义与赏析: - 武都郡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武都郡,位于汉中以西,是战略要地。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争夺此地造成激烈冲突,刘备不惜一切代价攻取汉中,留下大量的内迁民众。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置武都郡,王莽时期更名为乐平,户五万一千三百七十六,人口二十三万五千五百六十。武都郡包括多个县和道,如上禄、嘉陵道等。 - 武都郡的历史与文化:武都郡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汉书·地理志下》记载:金城郡,昭帝始元六年置,王莽曰西海。户三万八千四百七十,口十四万九千六百四十八。注释:金城郡,是西汉时期设立的一个郡,位于今甘肃省中部。该郡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王莽时期改称为西海。据记载,金城郡共有三万多户家庭,人口约为十四万九千六百人。 接下来将详细分析金城郡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其相关历史沿革,并探讨其文化与经济特点: 1. 地理环境
武威郡,汉元鼎六年置,王莽时称乐平郡。户七千五百八十一,口七万六千四百一十九。辖姑臧、南山、谷水所出,北至武威入海,行七百九十里。 张掖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武帝太初四年开。王莽曰张掖。户一万七千五百八十一,口七万六千四百一十九。县十:姑臧,南山,谷水所出,北至武威入海,行七百九十里。都尉治熊水障。北部都尉治休屠城。揟次,莽曰播德。鸾乌,扑褱刂,莽曰敷虏。媪围,苍松,南山,松陕水所出
《汉书·志·地理志下》是研究古代地理的重要文献,提供了关于汉代的地理信息和行政区划。以下是对原文诗句及译文的详细解析: 1. 原文: 汉书 · 志 · 地理志下 酒泉郡,武帝太初元年开。莽曰辅平。户万八千一百三十七,口七万六千七百二十六。县九:禄福,呼蚕水出南羌中,东北至会水入羌谷。莽曰显德。表是,莽曰载武。乐涫,莽曰乐亭。天<阝衣>,玉门,莽曰辅平亭。会水,北部都尉治偃泉障。东部都尉治东部障
安定郡,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位于今天陕西省北部及甘肃省东部一带。该区域在历史上因地理位置重要,多有军事要地之称,是汉朝重要的边防区之一。下面将按照诗句顺序逐句翻译并加以注释: 1. 高平:安定郡的一个县名。(注释:高平,意为高处的平原或高地,此处指高平县) 2. 复累:安定郡的另一个县名。(注释:复累,意为重复累加,形容地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安俾:安定郡的一个县名
上郡,是秦朝时期所设置的行政区划之一,位于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高帝元年(前206年),上郡被更名为翟国,随后在七月又恢复为翟国。 上郡位于现在的陕西省和甘肃省交界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据史书记载,上郡在汉代时属于朔方郡的一部分。朔方郡的设立主要是为了防御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朔方郡的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它位于黄河以西,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因此
朔方郡、五原郡、武都郡: 朔方郡 开凿时间: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 地理位置:位于今甘肃省西北部。 行政区划:包含十县,包括三封、朔方、修都、呼遒、屠申泽、渠搜、沃野、广牧和临戎。 人口与经济:有36,984户,136,604口人,主要经济活动为农业,特别是盐业。 重要设施:西部都尉治所。 五原郡 更名时间: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 地理位置:位于今陕西省北部。 行政区划
云中郡 ``` 云中郡,泰置。莽曰受降。属并州。户三万八千三百三,口十七万三千二百七十。县十一:云中。莽曰远服。咸阳,莽曰贲武。陶林,东部都尉治。桢陵,缘胡山在西北。西部都尉治。莽曰桢陆。犊和,沙陵,莽曰希恩。原阳,沙南,北舆,中部都尉治,武泉,莽曰顺泉。阳寿。莽曰常得。 ``` 译文 云中郡,最初设立。王莽时期称为受降。属于并州管辖。有居民三万八千三百三户,人口十七万三千二百七十人。下辖十一县
解析诗句: 雁门郡,秦置。句注山在阴馆。莽曰填狄。属并州。户七万三千一百三十八,口二十九万三千四百五十四。县十四:善无,莽曰阴馆。沃阳,盐泽在东北,有长丞。西部都尉治。莽曰敬阳。繁畤,莽曰当要。中陵,莽曰遮害。阴馆,楼烦乡。景帝后三年置。累头山,治水所出,东至泉州入海,过郡六,行千一百里。莽曰富代。楼烦,有盐官。武州,莽曰桓州,■陶,剧阳,莽曰善阳。崞,莽曰崞张。平城,东部都尉治。莽曰平顺。埒
上谷郡,古称幽州的一部分,西汉时期设立。王莽时期更名为朔调。该郡位于现在的北京市和河北省一带。具体来说,上谷郡由五个县组成:沮阳、泉上、潘、军都、居庸。 渔阳郡,也被称为幽州的一部分。它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和辽宁省一带,王莽时期称为通路。这一地区以丰富的资源和战略位置而著名,拥有多条重要的河流,如沽水和涿鹿。渔阳郡下辖十二个县:渔阳、狐奴、路、雍奴、平谷、安乐、厗奚、犷平、要阳、白檀、洫水和匡德。
``` 右北平郡,秦朝时期设立,王莽时期称为北顺。属于幽州管辖。该郡的户数为六万六千六百八十九户,人口三十二万七百八十人。下辖有十六个县,分别是平刚、无终子国等。下面是对这一历史地点的具体解析: | 序号 | 地名 | 注释 |
诗句翻译如下: 辽东郡,秦朝时期设立。属于幽州的管辖范围。该郡有五万五千九百七十二户人,二十五万七千五百三十九人。下辖县十八个:襄平、牧师官;新昌、无虑;西部都尉治所;望平、大辽水出塞外,向南流至安市入海;行一千二百五十里;莽曰长说;房、候城,中部都尉治所;辽队、王莽曰顺睦;辽阳、大梁水西南至辽阳入辽;王莽曰辽阴;险渎、居就、室伪山,室伪水所出,北至襄平入梁也;高显、安市、武次、东部都尉治所
乐浪郡,位于朝鲜半岛西北部;郁林郡,故秦桂林郡,属尉佗。 乐浪郡是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平定卫氏朝鲜后设置的汉四郡之一。该郡管辖朝鲜半岛的西北部,包括现在的平壤、大同江以南地区。乐浪郡的设立标志着汉朝对东北亚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在汉代,乐浪郡不仅是军事防御的重要据点,还承担了开发边疆资源的职责,同时,通过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苍梧郡 - 地理位置:在武帝元鼎六年被开拓,属于交州管辖。拥有重要的离水关。 - 人口数量:有二万四千余户,十四万余人口。 - 下辖县份:共十县,包括广信,谢沐,高要,封阳,临贺等。 交趾郡 - 开拓年份:同样在元鼎六年被开设,隶属于交州。 - 人口数量:有九万余户,七十六万余口。 - 下辖县份:包括羸娄,安定,苟屚,麋泠,都尉治,曲易,稽徐和西于等。 合浦郡 - 开拓年份
解析《汉书·地理志》中的内容,需要先理解其历史背景和编纂方式。班固是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他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记录了西汉的历史。该志主要记载了汉朝的行政区划、郡县的设立和变迁,以及相关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接下来将详细解读《汉书·地理志》中的九真郡和日南郡内容: 1. 九真郡 -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九真郡位于汉朝的北部边陲
广平国 武帝征和二年置为平干国,宣帝五凤二年复故。 西汉时期,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将真定郡分出一部分设立广平国,后因宣帝五凤二年(前56年)恢复原名,王莽时改名富昌。隶属冀州,户27,984,人口198,558。辖16个县,包括广平、张、朝平、南和、列葭水等。 中山国 高帝三年(前204年),以原燕国部分地设立,王莽时称常山,属冀州。户168,730,人口668,080。辖14个县
诗句: ``` 信都国,景帝二年为广川国,宣帝甘露三年复故。莽曰新博。 ``` - 注释: 信都,即现在的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一带,在汉景帝时期被设置为广川国,宣帝时期的甘露三年恢复原名。 译文: ``` 信都,是汉代的一个地方行政单位,景帝二年时名为广川国,宣帝甘露三年后又恢复原状。后来王莽时期称为新博。 ``` 赏析: 此句描述了信都有过多次更名的历史变迁
《汉书》中关于广阳国的详细记载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演变、行政设置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对《汉书》中相关记载的详细解析: 1. 地理变迁: - 《汉书》中提到,高帝时期,广阳国是燕国的一部分。 - 昭帝元凤元年,广阳国被设置为广阳郡。 - 宣帝本始元年,广阳国再次被设置为国,显示了该地在汉朝政权中的行政地位变化。 2. 行政管理: - 王莽时期,广阳国被称为“广有”国
{诗句:城阳国,故齐。文帝二年别为国。莽曰莒陵。 注释:城阳国是古代齐国的一个地方,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在西汉时期,这个地方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原来的齐地,另一部分是文帝二年新设立的国家。王莽时期,这个地方被称为莒陵。
东平国:原为梁国,景帝中六年分出,武帝元鼎年被改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再次恢复为东平国。王莽时称有盐,隶属兖州,户十三万一千七百五十三,口六十万七千九百七十六。 东平国的设立与历史变迁紧密相连,从最初的梁国到后来的大河郡,再到最终的东平国,其名称和行政区划都经历了多次变动。王莽时期对东平国进行了重新命名和划分,这一变化标志着该区域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西汉时期
``` 楚国(高帝置,宣帝地节元年更为彭城郡,黄龙元年复故。莽曰和乐。属徐州。户十一万四千七百三十八,口四十九万七千八百四。县七:彭城,古彭祖国。户四万一百九十六。有铁官。留,梧,莽曰吾治。傅阳,故逼阳国。莽曰辅阳。吕,武原,莽曰和乐亭。甾丘。莽曰善丘。泗水国,故东海郡,武帝元鼎四年别为泗水国。莽曰水顺。户二万五千二十五,口十一万九千一百一十四。县三:氵夌,莽曰生夌。泗阳,莽曰淮平亭。于
{"六安国":故楚,高帝元年别为衡山国,五年属淮南,文帝十六复为衡山,武帝元狩二年别为六安国。 王莽曰安风。 户三万八千三百四十五,口十七万八千六百一十六。 县五:六,故国,皋繇后,偃姓,为楚所灭。如溪水首受沘,东北至寿春入芍陂。"} 诗句及译文 《汉书·志·地理志下》中的诗句: - 诗一: “六安国。”故楚,高帝元年别为衡山国,五年属淮南,文帝十六复为衡山,武帝元狩二年别为六安国
本题要求我们对《汉书·志·地理志下》进行逐句翻译,并在每句话之后附上译文,并且对关键词加上注释。最后,需要给出赏析。 诗句及译文: 1. 本秦京师为内史 - 译文: 原本是秦朝的首都长安作为中央行政官署,名为内史。 2. 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 译文: 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 3. 汉兴,以其郡太大,稍复开置 - 译文: 汉朝建立后,由于郡过大,逐渐设立更多的县、邑。 4.
``` 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抚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又西南有牂柯、越巂、益州,皆宜属焉。 --- 诗句: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
《汉书·志·地理志下》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本历史著作,其中涉及了当时中国的行政区划、民族分布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内容。下面将根据原文逐句释义并附上赏析。 故秦地于《禹贡》,时跨雍、梁二州,《诗•风》兼秦、豳两国。 注释:在《尚书·禹贡》中记载了秦国的疆域跨越雍州和梁州,同时《诗经·国风》中的诗篇还涉及到秦、豳两个地区。 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大王徙支阝,文王作酆,武王治镐
诗句 1. 天水、陇西 - 这些地区因其丰富的林木资源而闻名,因此当地居民常以板为屋。 2. 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 - 这些地方靠近戎狄(即古代的游牧民族),因此注重军事训练和力量提升,以狩猎为主要活动。 3. 《秦诗》曰“在其板屋” - 这是引用秦代诗歌中的一句话,表明了板房的常见。 4.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 这句话出自《诗经》,意味着君王动员军队,修缮装备,共同作战。
这首诗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所作,其内容涉及了汉代的地理、经济和文化背景。诗中描述了巴蜀广汉地区原本为南夷之地,秦朝将其并入郡县管理。该地区土地肥沃,有丰富的江水和沃野,还有丰富的山林竹木资源,以及各种果实。此外,当地还以渔业闻名,居民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饥荒之忧。然而,由于当地人性格较为柔弱、褊狭,加之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变得容易放纵淫逸。 在汉朝初期,文翁担任蜀地太守,他推行教育政策
诗句: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谓之鹑首之次,秦之分 译文: 从井宿十度到柳宿三度,称为鹑首之次,即秦国的分野。 注释: - 井宿十度:井宿是中国古代星宿之一,位于黄道带的东方,第十度为井宿的开始。 - 柳宿三度:柳宿是另一个重要的星宿,位于黄道带的南方,第三度为柳宿的终点。 - 鹑首之次:鹑首是指星宿的位置,在这里特指“鹑首”作为十二次中的一次。 - 秦之分:此处指的是秦国的疆域或地区。
解析: 1. 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 - 关键词解释: - “河东”: 指今天的中国山西省一带。 - “土地平易”: 地形平坦。 - “盐铁之饶”: 指河东地区盛产盐和铁。 2. 本唐尧所居,《诗•风》唐、魏之国也 - 关键词解释: - “唐尧”: 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帝王,传说中他创造了中国最早的文明。 - “《诗•风》唐、魏之国也”: 引用了《诗经》中的“大雅·荡”和“小雅·北山”
《汉书·地理志下》逐句释义与赏析 周地:柳、七星、张之分野 - 周地:指古代周朝的疆域范围。在汉朝时期,这一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南洛阳、山西谷城、陕西平阴、河南偃师等地方。 - 柳、七星、张之分野:指的是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解释,认为天象的不同部分对应着不同的地方。这里提到的“柳”可能指的是一个特定的星座或区域;“七星”一般指的是北斗七星;“张”则可能是指某个特定方向或者星宿
郑国,今属河南新郑,古时为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虚地。成皋、荥阳、颍川之崇高、阳城均为其分封之地。据《汉书·地理志下》,郑桓公向史伯询问避难之所,史伯建议避入“四方之国”或“子男之国”。最终,郑桓公选择东迁至成周,并成功安定了虢、会之地。 诗中的“郑国,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虚也。” 描述的是郑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这里的“火正”一词来源于古代的天文历法,郑国的地理环境与天文现象息息相关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陈国和颖川、南阳的地理特点、风俗习惯以及历史变迁。下面我逐句进行解读,并附上必要的注释和赏析: 1. 陈国: 陈国,今淮阳之地。 - 陈国的地理位置在今天河南省境内的淮阳地区。 2. 陈本太昊之虚: 陈本是太昊(伏羲)的故地,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 - 陈国最初是太昊伏羲的领地,后来被周武王封给舜后妫满,妫满成为了陈国的第一任君主,也被称为胡公。 3. 好祭祀
诗句翻译与注释 自东井六度至亢六度,谓之寿星之次,郑之分野,与韩同分。 翻译: 从东井宿的六度到亢宿的六度区域,被称为寿星次相,这是郑国的分野之地,也和韩国有相同的分野。 注释: “寿星”在古代中国天文中指的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寿星星,这里指一个特定的星象区域。郑国是古代的一个诸侯国,这里提到“郑之分野”,即郑国的地理位置在这个特定的星象区域内。 赵地,昴,毕之分野。 翻译:
《汉书·地理志下》是关于西汉时期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详细记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汉书·地理志下》主要描述了汉代不同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差异。例如,太原、上党等地因有晋公族子孙,出现了家族间的争斗和政治斗争,这些地方的人喜欢炫耀功名,报仇心切,嫁娶送终都极其奢侈。钟、代、石、北四地由于地理位置接近胡寇,民俗剽悍,好斗,不事农商。定襄、云中
燕称王十世,秦欲灭六国,燕王太子丹遣勇士荆轲西刺秦王,不成而诛,秦遂举兵灭燕。蓟,南通齐、赵,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初,太子丹宾养勇士,不爱后宫美女,民化以为俗,至今犹然。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嫁娶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后稍颇止,然终未改。其俗愚悍少虑,轻威无有,亦有所长,敢于急人,燕丹遗风也。上谷至辽东,地广民希,数被胡寇,俗与赵、代相类,有渔盐枣栗之饶。北隙乌丸、夫馀,东贾真番之利。玄菟
``` 自危四度至斗六度,谓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齐地,虚、危之分野也。东有甾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皆齐分也。 少昊之世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崱,汤时有逢公柏陵,殷末有薄姑氏,皆为诸侯,国此地。至周成王时,薄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是为太公。《诗•风》齐国是也。《诗•风·齐》中有“营丘”地名
诗句: - 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 - 所以至今其土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 译文: - 太公(周公)在治理齐国时,重视修习道术并尊崇贤智,奖赏有功劳的人。因此,到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大多喜爱研究经典文献,自诩功名显赫,性情开朗豁达且充满智谋。他们的缺点是喜欢夸耀奢侈和结党营私,言语与行为相互矛盾,虚诈不实且不近人情。如果急躁就会使他们离散,如果放纵则会使国家混乱。 -
《汉书·志·地理志下》中的诗句: 周兴,以少昊之虚曲阜封周公子伯禽为鲁侯,以为周公主。其民有圣人之教化,故孔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言近正也。濒洙泗之水,其民涉度,幼者扶老而代其任。俗既益薄,长老不自安,与幼少相让,故曰:“鲁道衰,洙泗之间龂龂如也。” 译文: 周王朝兴起后,在少昊的虚曲阜这个地方把周公子伯禽封为鲁侯,作为周天子的封地。鲁国百姓受到圣人教化的影响
下面是对《汉书·地理志下》中相关诗句的翻译,以及对其内容的简要分析。 1. 诗句翻译: - “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 这句诗表明自汉朝建立以来,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部和东南部的东海地区涌现出多位高官显贵。这里的“卿相”指的是高级官员或宰相。 - “东平、须昌、寿良,皆在济东,属鲁,非宋地也,当考。” 这一句说明东平郡、须昌县和寿良县都位于现在的济阳县一带,它们并不属于宋国
卫地,即今之东郡及魏郡黎阳,河内之野王、朝歌,皆卫分也。卫国原为狄族所灭,文公徙封楚丘,三十余年后成公又迁至帝丘。 卫地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营室星和东壁星之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史上,卫地是夏后氏昆吾氏的居地,后被成公迁徙到帝丘,这里成为了卫国的发源地。 在地理分布上,卫地拥有桑间濮上等重要自然景观与文化遗迹,如郑、卫之音,这些地方的男女聚集频繁,声色生焉
诗句: 楚地,翼、轸之分野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及汉中、汝南郡,尽楚分也。 周成王时,封文、武光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为楚子,居丹阳。后十余世至熊达,是为武王,浸以强大。后五世至严王,总帅诸侯,观兵周室,并吞江、汉之间,内灭陈、鲁之国。后十余世,顷襄王东徙于陈。 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火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此曰}蓏偷生
《汉书·志 · 地理志下》是班固所著,成书于东汉时期。《汉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记载了从汉高祖元年到建初中的史事,其中包含了对汉代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等多方面的描述。 《汉书·志 · 地理志下》中详细记载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殷道既衰后,周大王亶父兴起了支阝梁之地,其后大伯、仲雍和公季三人分别发展出了不同的分支。大伯的长子大伯被赋予了吴地,而仲雍则迁至荆蛮
诗句 1. 粤既并吴,后六世为楚所灭。 - 这里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历史事件,即岭南地区(粤地)在统一后成为楚国的一部分,但之后在第六代时被楚国灭亡。 2. 寿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 - 描述了古代的交通和贸易情况,指出寿春和合肥这两个地方是南北方向上的重要贸易集散地。 3. 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 - 提到了屈原这位著名的楚国大臣
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后二十世,至句践称王,与吴王阖庐战,败之隽李。夫差立,句践乘胜复伐吴。吴大破之,栖会稽,臣服请平。后用范蠡、大夫种计,遂伐灭吴,兼并其地。度淮与齐、晋诸侯会,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使赐命为伯,诸侯毕贺。后五世为楚所灭,子孙分散,君服于楚。后十世,至闽君摇
这首诗是《汉书·地理志下》中的一段描述,描述了汉朝时期南海诸岛的地理位置和贸易情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