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汉以策远修职贡,遣使者刘琬加锡命。琬语人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
尔试识之。“
建安四年,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勋破,进讨黄祖于沙羡。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七年,权母吴氏薨。
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会稽)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
九年,权弟丹杨太守翊为左右所害,以从兄瑜代翊。
十年,权使贺齐讨上饶,分为建平县。
十二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
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淩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是岁,使贺齐讨黟、歙,分歙为始新、新定、犁阳、休阳县,以六县为新都郡。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同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仪,意与
三国志 · 吴书 · 吴主传
介绍
。
《三国演义》中的“吴主”指的是谁? 你知道的其他三国人物有哪些吗?
在《三国演义》中,”吴主”是指孙权(公元187年-234年),他统治了东吴。东吴是魏、蜀两国之外的一个割据政权。
除了孙权外,《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还包括:
曹操: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曹魏的开国皇帝。
刘备:刘备是汉朝宗室刘氏后裔,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一个仁德、有远见的政治领袖。
孙策(孙权的父亲):孙策是中国东吴早期的重要人物,他也是东吴的开国皇帝。
周瑜:周瑜是诸葛亮的好友和战友,在《三国演义》中以智谋著
相关推荐
诗句解析 - 孙权:此句表明孙权是诗中的主体,即“吴主传”的讲述者或领导者。 - 字仲谋:这是孙权的字,显示其身份和家族背景。 - 兄策:指的是孙权的哥哥孙策,这里用来说明孙权与兄长的关系。 - 诸郡:指孙策已占领的地区或诸侯。 - 时权年十五:指出孙权当时十五岁,这是他开始参与政事的年龄。 - 阳羡长:阳羡是地名,此处可能是孙权担任的地方官名。 - 郡察孝廉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逐句释义 七年 译文:孙权的母亲吴氏去世。 - 注释:吴氏是孙权的生母,她去世对孙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八年 译文:孙权向西征讨黄祖,打败了黄祖的水上军队,但城池未能攻克。山贼又起。孙权回到豫章,派吕范平定鄱阳,程普讨伐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 - 注释:黄祖是三国时期一个强大的地方军阀
《三国志 · 吴书 · 吴主传》中描述了孙权在位期间的重要事件,如赤壁之战后对荆州的争夺、分封土地和官职等。以下是诗句及其译文: 1. “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 - 诗句: 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 - 译文: 十四年,周瑜和诸葛瑾共同守卫了一年多,双方交战,死伤甚多。 2. “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 诗句: 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 译文
翻译: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在还未开战的时候,曹公进入汉中,刘备害怕失去益州,派使者向孙权求和。孙权让诸葛瑾回复,寻找结盟的机会。于是分出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于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于刘备。刘备回去后,曹公已经回去了。孙权返回自陆口,然后征伐合肥。合肥没有攻下,撤军回来。士兵们都在路上,孙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被魏将张辽所袭击,凌统等人用尽生命保护孙权
以下是对《三国志 · 吴书 · 吴主传》的逐句释义、译文、赏析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1. 诗句释义: - 闰月,权征羽:在闰月期间,孙权(吴主)发动了对关羽的攻击。 - 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孙权先派吕蒙袭击了公安,捕获了将军士仁。 - 蒙到南郡,南郡太守糜芳以城降:吕蒙抵达南郡后,南郡太守糜芳投降。 - 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释于禁之囚:吕蒙占据江陵,安抚那里的老幼百姓,释放了于禁的囚犯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刘备在蜀称帝,孙权从公安迁都鄂县(今湖北鄂州),改名武昌,将六县(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设为武昌郡。五月,建业(今江苏南京)降甘露。八月,孙权在武昌城建起宫殿,并下令诸将:“夫存不忘亡,安必虑危,古之善教。过去隽不疑是汉朝的名臣,于安定的时代刀剑不离身,君子对于武备不可停止。何况现在处在边疆,豺狼交逼,怎能轻易忽视困难呢?最近听到诸将出入,都尚谦约,不随人兵
《吴主传》 是吴主孙权在位时期,他任命陆逊为都督朱然、潘璋等人的将领,共同抵抗刘备的军队。同时,他也派遣都尉赵咨出使到魏国,向魏国皇帝询问关于吴国的一些问题。 译文: 于是孙权任命陆逊为都督,指挥朱然、潘璋等人抵抗刘备的军队。同时,他还派遣都尉赵咨出使到魏国,向魏国皇帝询问关于吴国的问题。 注释:《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是用锡君鈇钺各一,君文和于内,武信于外,是用锡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
诗句: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三月,鄱阳言黄龙见。 译文:黄武元年的春季,正月,陆逊麾下将军宋谦等人进攻蜀地的五个屯寨,全都攻克,斩杀敌军将领。三月,鄱阳县出现黄龙。蜀军分别占据险要地形,前后共布置了五十多个营寨。陆逊根据情况灵活应对,自正月到闰月,成功大败蜀军。在战场上,他亲临前线指挥,所斩杀及投降的敌军首级数万人。刘备被迫逃散,最终只身得以逃脱。
《三国志 · 吴书 · 吴主传》 在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中,孙权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成功统一江东,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本诗节选自《三国志》,通过记录孙权的统治事迹及其政治举措,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君主的领导能力和治国理念。 译文: 二年春正月,曹真分军据江陵中州。是月,城江夏山。改四分,用乾象历。三月,曹仁遣将军常雕等,以兵五千,乘油船,晨渡濡须中州。仁子泰因引军急攻朱桓
翻译: 五年春,令曰:“军兴日久,民离农畔,父子夫妇,不听相恤,孤甚愍之。今北虏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是时,陆逊以所在少谷,表令诸将增广农亩。 孙权回答说:“甚善。今孤父子亲自受田,车中八牛以为四耦,虽未及古人,亦欲与众均等其劳也。”秋七月,孙权闻魏文帝崩,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苍梧言凤凰见。分三郡恶地十县置东安郡,以全琮为太守,平讨山越。冬十月,陆逊陈便宜,劝以施德缓刑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是西晋陈寿所著的断代史,记录了三国时期历史,其中涉及孙权的诗句和典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又称《三国志》,由西晋陈寿编撰,主要记载了中国三国时代的历史。该书分为魏、蜀、吴三书,其中关于吴国的记事被单独成篇,即《三国志·吴志》。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中,孙权被描述为一位有远见和智慧的君主,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所作为
这首诗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篇檄文。全文主要讲述了刘备在兴平年间(公元190年)的童谣,预言了孙权会取代曹魏,统一三国。接着又描绘了孙权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如派遣校尉张刚、管笃等人去辽东,以及派卫尉陈震庆贺孙权登位等,展现了孙权的政治手腕和军事策略。最后,文章以《春秋》晋侯伐卫为例,强调分崩离析的局面下,应该先分裂,再夺取土地,让士民各知所归。 以下是对诗中关键词的解释: - 三国志
诗句: 1. 且古建大事,必先盟誓,故《周礼》有司盟之官,《尚书》有告誓之文,汉之与吴,虽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约。诸葛丞相德威远着,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解析: - 这句诗讲述了古代建立大事业时,必须首先通过盟誓来确立信任和忠诚。古代中国的《周礼》中有专门负责盟誓的官员,而古代的《尚书》也有关于誓言的文献。汉朝和吴国虽然相互信任
译文: 孙权说:“非常好。现在我亲自参与耕作,车中八头牛作为四组的辅助力量,虽然还比不上古人,但我也想要与大家平均分担劳动。” 赏析: 在这段文本中,孙权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亲自参与耕作,使用八牛帮助耕作),同时也展现了他希望与人民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的愿望。这种态度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君主的仁政理念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三国志》中关于孙吴政权的记载,主要描述了孙权的统治和政策。下面是该诗的逐句释义: 二年(223年)春正月,诏文写道:“朕由于德行不足,才被赋予天命,日夜勤勉,无暇休息。思考平定世上的艰难,救济百姓,上以答谢神明的佑护,下以安慰百姓的期望;因此心怀关切,不断寻求贤能之士,准备和他们一同努力,共同平定海内。只要大家同心,我愿与之共度余生。现在
诗句:吴国山川壮阔美,孙权英勇显英风。 译文:孙仲谋,字仲谋,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他英勇无比,带领吴国人民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他的智慧和谋略使吴国在三国中屹立不倒。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孙权英勇形象的赞美。通过描绘吴国的山川壮丽和孙权的英勇事迹,诗人展示了一个英勇、智慧和谋略并存的领导者形象。诗中的“壮阔美”和“英风”等词汇,不仅描绘了吴国的山川景色,也暗示了孙权的英勇形象
以下是对《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的逐句翻译和注释,旨在提供对原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1. 铸大钱,一当五百:孙权下令铸造大型铜钱,每枚价值五百。这一举措是为了增加货币的使用量,方便贸易和经济发展。 2. 诏使吏民输铜,计铜畀直:孙权要求官吏和百姓捐献铜来换取货币,确保铜的价值被准确计算。 3. 设盗铸之科:设立禁止私自铸钱的法律,以防滥发货币,影响经济稳定。 4. 武昌言甘露降于礼宾殿
诗句 赤乌元年春,铸当千大钱。夏,吕岱讨卢陵贼,毕,还陆口。秋八月,武昌言麒麟见。有司奏言麒麟者太平之应,宜改年号。诏曰:“间者赤乌集于殿前,朕所亲见。若神灵以为嘉祥者,改年宜以赤乌为元。”群臣奏曰:“昔武王伐纣,有赤乌之祥,君臣观之,遂有天下,圣人书策载述最详者,以为近事既嘉,亲见又明也。”于是改年。 译文 赤乌元年春季开始铸造一千枚的铜钱。夏季,吕岱征讨卢陵贼寇,完成任务后返回陆口
下面是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的原文及翻译: - 译文: 孙权,字仲谋,其哥哥孙策平定江东诸郡时,他年仅十五岁,被任命为阳羡县县长。曾被郡里察举为孝廉,州里推荐为茂才。 接下来是诗句和注释: 零陵言甘露降, 零陵郡报告说喜降甘露。 夏五月,城沙羡, 夏天五月,修筑沙羡城。 冬十月,将军蒋秘南讨夷贼, 冬天十月,将军蒋秘向南讨伐夷贼。 蒋秘所领都督廖式杀临贺太守严纲等,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是三国时期的历史文献,由东晋史学家陈寿编撰。此文献记载了吴国君主孙权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其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活动及其决策。下面将逐句对译文进行解读: 1. 原文:五年春正月,立子和为太子,大赦。改禾兴为嘉兴。百官奏立皇后及四王,诏曰:“今天下未定,民物劳瘁,且有功者或未录,饥寒者尚未恤,猥割土壤以丰子弟,祟爵位以宠妃妾,孤甚不取。其释此议。”三月,海盐县言黄龙见
解析: 1. 八年春二月,丞相陆逊卒。 - 诗句与译文: “八年春二月,丞相陆逊卒。” 这句话描述了孙权在八年春季的二月去世了丞相陆逊。 2. 夏,雷霆犯宫门柱,又击南津大桥楹。茶陵县鸿水溢出,流漂居民二百余家。 - 诗句与译文: “夏,雷霆犯宫门柱,又击南津大桥楹。茶陵县鸿水溢出,流漂居民二百余家。” 描述了夏季时雷电袭击了宫殿的门柱和南津大桥的建筑,同时茶陵县发生洪水
诗句释义: 1. 十二年 - 时间描述,指的是公元250年,即吴帝孙亮的统治时期。 2. 朱然卒 - 人物逝世,朱然是吴国的重要将领,左大司马。他的去世可能对吴国的军事和政权稳定产生了影响。 3. 四月有两乌衔鹊堕东馆 - 事件描述,描述了一种不寻常的自然现象,可能是天象或某种神秘事件。 4. 丙寅,骠骑将军朱据领丞相,燎鹊以祭 - 人物任命,朱据被任命担任丞相,并焚烧鹊来祭祀
诗句: - "二年春正月,立故太子和为南阳王,居长沙。子奋为齐王,居武昌。子休为琅瑚邪王,居虎林。二月,大赦,改元为神凤。皇后潘氏薨。诸将吏数诣王表请福,表亡去。" 译文: 在二年(201年)的春天一月,孙权册封他已故的太子孙和为南阳王,居住于长沙;册封他的长子孙奋为齐王,居住在武昌;册封他的幼子孙休为琅琊王,居住在虎林。二月,孙权宣布实行大赦,并改年号为神凤。此时,皇后潘氏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