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枝撑月倚高寒。瘦影拂琅玕。露华冷沁苍苔润,更深后、万籁声乾。尘虑于时顿息,冲襟此际惟宽。
俨然妆饰整衣冠。独抱素琴弹。铿金戛玉何清趣,知音少、空自嗟叹。志在高山流水,□惊别鹤离鸾。

【注释】 虬(qiú)枝:指苍劲的树枝。撑(chēn):支撑,托起;倚,靠。寒:高远。瘦影:形容身姿瘦长。拂:轻轻掠过。琅玕(láng gān):一种美石,色白微红,形似豆,多产于江南。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尘虑:世俗杂念。于时:在此时。冲襟:心胸开阔。俨(yǎn):端庄的样子。妆饰:装饰打扮。素琴:白色的琴。铿:敲击声。戛(jiá):敲打声。何清趣:有什么高雅的乐趣。知音:懂得音乐的人。惊:惊动。别鹤:离别的鹤。离鸾:离别的凤凰。

赏析:

此词写一位隐士在月夜弹琴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高尚情趣和友情的向往及对世俗的不满。

上阕开头四句写景,“风入松”,即风入松林。“虬枝撑月”,“虬”字形容树木苍劲有如龙之状,故云“虬枝”。而“擎月”则写出树之高峻、挺拔;“倚高寒”,表明其生长环境恶劣。“瘦影拂琅玕”,形容树木的形体瘦长,仿佛是披着一层洁白的纱巾。“露华冷沁苍苔润”,描绘了夜晚月光下,露水沾湿了草木,使得苍翠的苔藓也变得湿润起来。“更深后”,说明已是深夜之后。“万籁声乾”,万籁俱寂,只有这苍翠的苔藓发出沙沙的声响,更显出环境的寂静。这几句描写了一幅宁静而又幽美的画面,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接下来两句写人物的活动,“尘虑顿息”,尘世的杂念完全消失了。“冲襟此际惟宽”,心胸也变得宽广起来。“俨然妆饰整衣冠”,形象地描绘了这位隐士在月下整理衣冠、装扮自己的模样。“独抱素琴弹”,一个“独”字表现出他的孤独与超然,他正抱着一把洁白的琴,轻轻地弹奏着。“铿金戛玉何清趣”,铿锵的琴声如同敲击金属般清脆悦耳,又如同敲击玉石那般清越动听,让人感到一股清雅脱俗之气。“知音少,空自嗟叹”,然而他心中明白,真正懂得欣赏他琴艺的人并不多。“志在高山流水”,他心中有着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像古人传说中的伯牙和钟子期一样,找到一位能够理解自己音乐的知音。“□惊别鹤离鸾”,表达了他对这种知音稀少的无奈和感慨。

下阕开头三句写隐者的心境。“□惊”二字既表现了他内心的激动和惊喜,又透露出他对于知音难得的担忧和无奈。“惊”字在这里既是惊喜之意,又隐含着担心和忧虑之情。“别鹤”,比喻知音难寻;“离鸾”,比喻夫妻分离。这里用典,既表明了作者对知音难得的心情,又表达了自己渴望结交知音的愿望。“□惊”二字既表现了内心的激动和惊喜,又透露出他对于知音难得的担忧和无奈。

结尾三句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志在高山流水”,表达了他对知音难得的担忧和无奈,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期待。“□惊”二字既表现了内心的激动和惊喜,又透露出他对于知音难得的担忧和无奈。“高山流水”是一个典故,它出自《列子·汤问》中的故事,讲述了古代两位琴师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善于弹琴,他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所感受到的美好景色都融入到音乐之中,演奏出了一曲《高山流水》。钟子期能够领会并欣赏到这一曲音乐的意境和情感,两人因此而成为知己好友。这里的“高山流水”不仅指乐曲本身,还象征着高尚的情操和深厚的友谊。“志在高山流水”,表达了作者对知音难以寻找的痛苦和遗憾之情。“□惊”二字既表现了内心的激动和惊喜,又透露出他对于知音难得的担忧和无奈。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位隐士在月夜弹琴的场景,抒发了作者对于高尚情趣和美好友谊的向往以及对于世俗杂念的摒弃和追求。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性和艺术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