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上雨初乾,野色江光落坐间。
岂谓旅游逢九日,共来把酒看三山。
老年节物偏生感,到处云林不负闲。
落木满空秋万里,暝禽遥带夕阳还。

【解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诗人登台赏菊,与友人畅饮,抒发对人生、友情的感慨。“雨花台上雨初乾”,雨花台是南京著名的赏菊胜地,秋日菊花盛开,雨后更显艳丽,故有“雨干”之说。

译文:

雨花台上刚刚停过雨,野色江光落坐间。

岂是旅游逢九日,共来把酒看三山。

老年节物偏生感,到处云林不负闲。

落木满空秋万里,暝禽遥带夕阳还。

赏析:

《九日与彦明登雨花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秋天,当时作者正在黄州的东坡任上。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常以茱萸插发,饮菊饮酒为习俗。苏轼在重阳节这天邀同僚到雨花台上赏菊。

首联“雨花台上雨初乾,野色江光落坐间”。“雨花台”,位于南京市西郊,相传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在此讲学,并种花植菊,因而得名。此句写登台之景。“雨初乾”,点明季节,暗示了菊花盛开的景象。“野色江光”,写出雨后景色的秀美。“落坐”,指坐下来。“座中人”,指作者和朋友们。

颔联“岂谓旅游逢九日,共来把酒看三山”。“岂谓”,岂料。“旅游”,泛指外出游览观光。“三山”,即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这里指雨花台上的三座山峰。“岂”字一转,表明作者并不觉得奇怪,因为大家是一起出来游玩的。

颈联“老年节物偏生感,到处云林不负闲”。“老年节物”,指佳节良辰。“云林”,指山水云霞。两句写自己对这美好的节日的感受。“偏生感”,偏觉有些感慨。

尾联“落木满空秋万里,暝禽遥带夕阳还”。“暝”,天黑了的意思;“带”,动词,意思是带着、环绕;“还”,回旋。全句的意思是暮色降临,落木遍地,远望天际仿佛有鸟在回旋着飞向夕阳。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以及思想情感.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答案】

雨花台上刚刚停过雨,野色江光落坐间.岂是旅游逢九日,共来把酒看三山.老年节物偏生感,到处云林不负闲.落木满空秋万里,瞑禽遥带夕阳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