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到西厢,试问莺行居几。
似郭令、中书考第。
斗芳菲,贪佳丽,金钗会,人双倚。
楼外栏杆十二,待月影还多倍。
花信绪风,占断一年天气。
摘两日、地支交配。
记桥上宸游,有旧时隋帝。
同梦数巫峡,各负雨情云意。

【注释】

踏青游:踏青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风俗,即春天到野外去游玩。

效大苏赠妓崔念四(壬午):苏轼有诗《和崔氏题双白石鹦鹉》,崔念四,苏轼的妻子,字念四。

西厢:即“桃花扇”。

郭令:指唐代诗人郭震,中书考第:指唐宣宗李忱登科及第后,授官中书舍人。

斗芳菲:斗,比量。芳菲,香艳的花朵。

金钗会:形容妇女梳妆打扮。

楼外栏杆十二,待月影还多倍:意思是说,在楼外有十二道栏杆,等待月亮的影子更加明亮。

花信绪风:花信风,即春风吹过花开的时节。

摘两日、地支交配:摘取两个太阳的精华,交配于大地。

记桥上宸游:指皇帝在桥上游览。

旧时隋帝:指唐太宗李世民。

同梦数巫峡:指一起做梦多次来到三峡。

各负雨情云意:各自背负着不同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为“踏青游 效大苏赠妓崔念四(壬午)”,可见此诗应是一首模仿苏轼《和崔氏题双白石鹦鹉》的词。然而,苏轼的词是咏物抒情,而此诗则是以景物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全诗以“踏青”为线索,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

诗的开头两句“身到西厢,试问莺行居几。”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叹。西厢,指的是唐朝诗人元稹的《莺莺传》,其中描述了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悲剧。诗人在这里用“试问”二字,表达了他对这段历史事件的好奇和探询。

第三句“似郭令、中书考第。”则进一步展开对这段历史的描绘。郭令,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中书考第,是指他参加科举考试并成功考取进士的故事。这里,诗人巧妙地将李白与自己进行了比较,暗示了自己的才华和命运。

第四句“斗芳菲,贪佳丽,金钗会,人双倚。”则是对景物的描写。这里的“斗芳菲”,指的是春天的花朵盛开,香气四溢;“贪佳丽”,则是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金钗会”,则是指人们在一起梳妆打扮的情景。这几句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画面。

第五句“楼外栏杆十二,待月影还多倍。”是对夜景的描绘。这里的“楼外栏杆十二”,形象地描绘了高楼上的景色;而“待月影还多倍”,则是指月亮的光芒更加明亮,照得楼外的景色更加清晰。这几句诗通过夜景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又美丽的氛围。

第六句“花信绪风,占断一年天气。”则是对季节变换的描写。这里的“花信绪风”,指的是春季的到来,万物复苏;“占断一年天气”,则是指春天的气息弥漫整个大地,使得一年的天气都变得明媚起来。这一句诗通过对季节变换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接下来的句子“摘两日、地支交配。”则是一种比喻手法的运用。这里的“摘两日”,可以理解为从春天开始到夏天结束,一共经历了两个季节的时间;而“地支交配”则是指地球按照十二个星宿运行一周的时间。这两句诗通过时间的流逝,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第七句“记桥上宸游,有旧时隋帝。”则是回忆过去的时光。这里的“桥上宸游”,指的是皇帝在桥上游览的情景;而“旧时隋帝”则是指曾经辉煌一时的隋朝皇帝。这一句诗通过对过去时光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历史的感慨和留恋。

第八句“同梦数巫峡,各负雨情云意。”是对梦境的描绘。这里的“同梦数巫峡”,可以理解为共同经历梦境中的巫峡;而“各负雨情云意”则是指每个人心中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思绪。这两句诗通过对梦境的描绘,展现了人生的多姿多彩和复杂多样。

整首诗以“踏青”为线索,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以及对过去的怀念和留恋之情。同时,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