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页宣声动法筵,月华灯影照婵娟。半是伤春眉黛敛。无限,泪珠常近粉痕边。
七宝幡成红绶带,人在温柔、乡畔白云天。总是玉人看不了。烦恼,楞伽无语静炉烟。
【注释】
贝页宣声动法筵:宣,宣布。贝页,佛教经文。贝叶为纸。宣声,宣读经文的声音。法筵,佛堂。
月华灯影照婵娟:月华,月光,这里指月光照耀下的景象。
半是伤春眉黛敛:伤春,因伤春而忧愁,这里指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悲伤。眉黛,女子画在眉毛上的黑颜色,用以修饰面容。
无限,泪珠常近粉痕边:无限,形容眼泪流个不停。粉痕,指脸上的胭脂痕迹。
七宝幡成红绶带:七宝幡,佛教中的一种彩幡,用金、银、珍珠等物制成。红绶带,用红色丝线制成的带子。
人在温柔乡畔白云天:人在,作者自谓。温柔乡,指一个充满柔情蜜意的地方。白云天,指天空飘浮着白云的景象。
总是玉人看不了:玉人,指美丽的女子。看不了,指无法看见。
烦恼:佛学中的烦恼是指内心的困扰和痛苦。楞伽无语静炉烟:楞伽,佛经的名称。静炉烟,指佛学修行时静静地坐着,看着燃烧的香炉冒出袅袅烟雾。
【赏析】
《定风波·佛会》是宋代词人苏东坡所作的一首词。此词描写了佛会的情景,通过细腻地描绘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周围的环境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
上阕开头两句“贝页宣声动法筵,月华灯影照婵娟。”以贝叶宣声开篇,点明主题是佛教法会。然后描绘了佛会上的热闹气氛,人们纷纷前来参拜,灯光照亮了整个场景。接下来两句“半是伤春眉黛敛,无限泪珠常近粉痕边。”写观者之态,她们都沉浸在佛会上的宗教情感当中,无法自拔。
中间两句“七宝幡成红绶带,人在温柔乡畔白云天。”则是对场景进行更详细的描绘。七宝幡象征着佛教的庄严和崇高,而红绶带则代表了喜庆和欢乐的气氛。人们在佛前虔诚地祈祷,祈求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末二句“总是玉人看不了,烦恼楞伽无语静炉烟。”则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玉人指的是美丽的女子,她们被佛会的美丽景象所吸引,却无法摆脱内心的纷扰和烦恼。而在这一切的背后,佛学的教诲如同静炉中的香烟一样,默默地引导着人们的心灵走向宁静和安详。
整首词通过对佛教法会的场景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刻画,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