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近清秋节。等中年哀陶乐写,早凋玄发。觅地埋忧无处是,不道胸襟开豁。穷更有诗为时杰。我欲饮冰嫌垒块,甚炎天耐得心肠热。前梦冷,把人撇。
歌场吹笛横云裂。顿呼起豪情壮志,樱风芦雪。年少谈兵怀梵策,胜是遗编残缺。健羽迅春莺得说。易警凉柯思余睡,正清阴满地成愁绝。斜日下,蝉凄咽。
注释:
渐近清秋节。等中年哀陶乐写,早凋玄发。觅地埋忧无处是,不道胸襟开豁。穷更有诗为时杰。我欲饮冰嫌垒块,甚炎天耐得心肠热。前梦冷,把人撇。
歌场吹笛横云裂。顿呼起豪情壮志,樱风芦雪。年少谈兵怀梵策,胜是遗编残缺。健羽迅春莺得说。易警凉柯思余睡,正清阴满地成愁绝。斜日下,蝉凄咽。
翻译:
渐渐接近清秋时节。在中年的时候感慨像陶渊明一样的欢乐和悲凉,早早地就失去了青春的容颜。没有地方可以埋忧,不道胸襟开阔。穷困之时还有诗歌作为时代的俊杰来激励自己。我想要喝冰水却担心有块垒在心里,多么炎热的夏天也能忍受。以前梦中冷清,把你抛弃了。
歌声在歌场上吹起笛子,横贯天空的声音如裂云。突然激发起豪情壮志,就像樱花和芦花一样。年轻时谈论战争怀揣着梵文策略,胜是残缺不全的文献资料。强健的翅膀迅速飞向春天的黄莺,可以讲述。容易引起警惕的是清凉的树枝上挂满了寒气,正清冷的天气满是愁绪。斜阳西下,蝉鸣声声凄凉。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词人壮怀激烈的作品,也是作者自况之作。“渐近清秋节”一句,总摄全词。“年华”,这里指词人的一生。“中年”,既指作者的年纪,又是对人生的一种概括,意谓人到中年才感悟出人生的真谛,从而有所建树,有所追求。“衰鬓萧萧”句,以“衰”“早凋”形容“玄发”,即黑发,又以“萧萧”形容自己的头发疏落、稀疏,进一步渲染了自己衰老的面貌。这两句,既点明了题目中的“清秋”,又表明自己年华已逝,大有壮志未酬之意。“我欲饮冰嫌垒块,甚炎天耐得心肠热”二句,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激愤心情。“垒块”,堆积起来的块状物,喻指心中的块垒;“心肠热”,犹言内心充满热情。这两句说:我本来想要像饮冰那样消释胸中积郁,但是心中仍然堆积着许多块垒;更何况炎夏酷暑,哪能忍受得了?这两句,一反常情,以强烈的反差,表现了词人壮怀激烈、胸怀不平的强烈感情。“前梦冷,把人撇”二句,化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乌江自刎”,以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前梦”,指从前所做的梦,即过去所作的梦;“冷”,是虚词“将”的意思,表示将要实现的意思;“撇”,同“掷”。这两句的意思是:过去的梦境已经变成现实,你却把它抛到了脑后,抛弃了我!这两句,既表现了词人对友人的怀念与失望之深,也表明了自己的壮志未酬之痛。最后二句:“歌场吹笛横云裂,顿呼起豪情壮志,樱风芦雪。”这两句,是全词的高潮。“歌场”,即歌楼;“吹笛”,指唱歌;“樱风”,借指春天;“芦雪”,“芦叶上的雪花”,指秋天;“横云裂”三字描绘出笛声的高亢、激昂,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壮丽图景。这两句,既表现了词人高歌猛进、豪情满怀的战斗姿态,也表明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激愤心情。最后二句:“年少谈兵怀梵典,胜是残缺不全的文献资料。健羽迅春莺得说。易警凉柯思余睡,正清阴满地成愁绝。”这两句,是全词的收结。“年少谈兵”,指的是年轻时谈论军事;“怀梵典”,指怀抱着佛经典籍;“残篇”,即残缺不全的文献资料;“健羽”,指健壮的燕子;“春莺”,指初春时的黄鹂;“易警”,指容易觉察;“凉柯”,即凉枝;“成愁绝”,指愁绪满腹。这两句的意思是:年轻时谈论军事而怀抱佛经典籍,比起残缺不全的文献资料还要好。强健的燕子迅速飞回初春黄鹂的枝头,很容易就能觉察到它的身影,令人思绪万千。正当清阴满地的时候,愁绪满腹。这两句,既是对当年豪情壮怀的回忆,又是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激愤心情的倾诉。这两句,既表现了词人豪迈乐观的性格,也表明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激愤心情。整首词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豪情满怀的激越心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壮志难酬、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