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路。正日暮、客子行吟去。扁舟过了西泠,荡向残荷容与。梅林深处。有鹤冢、千年不飞舞。
问荒亭、为甚名留,一声声答洲渚。俄觉入瞑湖云,对烟柳凝寒,着意无语。雁外鸥边黄昏近,延隔岸、灯光渐吐。更谁共、清游自赏,算除却、逋仙孰伴侣。待宵分、树杪明蟾,露痕襟袖如许。

孤山路。正日暮、客子行吟去。扁舟过了西泠,荡向残荷容与。梅林深处。有鹤冢、千年不飞舞。

注释:孤山路。正:正是。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客子行吟去:诗人在日暮之时,独自行走在孤山路上,吟咏着诗篇。扁舟过了西泠,荡向残荷容与。扁舟:小船,这里指代诗人乘坐的船。西泠: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容与:悠闲自在的样子。梅林深处。有鹤冢、千年不飞舞。注释:梅林深处:梅花盛开的树林里,那里是一片静谧的地方。鹤冢:传说中葬有一对白鹤的墓地。千年不飞舞:形容墓地里的白鹤已经死去,不再飞翔了。

问荒亭、为甚名留,一声声答洲渚。俄觉入瞑湖云,对烟柳凝寒,着意无语。雁外鸥边黄昏近,延隔岸、灯光渐吐。更谁共、清游自赏,算除却、逋仙孰伴侣。待宵分、树杪明蟾,露痕襟袖如许。

注释:问荒亭、为甚名留,一声声答洲渚。问:询问。荒亭:荒芜的亭台。为甚名留:为什么这个荒亭的名字还保留下来?一声声答洲渚:仿佛有声音回答。洲渚:水中沙洲。俄觉入瞑湖云,对烟柳凝寒,着意无语。俄觉:忽然感觉到。瞑湖:夕阳照射下的湖面。对烟柳凝寒,着意无语:看着那烟雾缭绕的柳树,感到寒冷,心中默默地无语。雁外鸥边黄昏近,延隔岸、灯光渐吐。更谁共、清游自赏,算除却、逋仙孰伴侣。待宵分、树杪明蟾,露痕襟袖如许。

译文:

孤山路。正日暮、客子行吟去。扁舟过了西泠,荡向残荷容与。梅林深处。有鹤冢、千年不飞舞。

注释:孤山路。正:正是。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客子行吟去:诗人在日暮之时,独自行走在孤山路上,吟咏着诗篇。扁舟过了西泠,荡向残荷容与。扁舟:小船,这里指代诗人乘坐的船。西泠: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容与:悠闲自在的样子。梅林深处。有鹤冢、千年不飞舞。注释:梅林深处:梅花盛开的树林里,那里是一片静谧的地方。鹤冢:传说中葬有一对白鹤的墓地。千年不飞舞:形容墓地里的白鹤已经死去,不再飞翔了。

问荒亭、为甚名留,一声声答洲渚。俄觉入瞑湖云,对烟柳凝寒,着意无语。雁外鸥边黄昏近,延隔岸、灯光渐吐。更谁共、清游自赏,算除却、逋仙孰伴侣。待宵分、树杪明蟾,露痕襟袖如许。

注释:问荒亭、为甚名留,一声声答洲渚。问:询问。荒亭:荒芜的亭台。为甚名留:为什么这个荒亭的名字还保留下来?一声声答洲渚:仿佛有声音回答。洲渚:水中沙洲。俄觉入瞑湖云,对烟柳凝寒,着意无语。俄觉:忽然感觉到。瞑湖:夕阳照射下的湖面。对烟柳凝寒,着意无语:看着那烟雾缭绕的柳树,感到寒冷,心中默默地无语。雁外鸥边黄昏近,延隔岸、灯光渐吐。更谁共、清游自赏,算除却、逋仙孰伴侣。待宵分、树杪明蟾,露痕襟袖如许。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秋夜美景的小诗。诗人乘舟游览西湖,至孤山放鹤亭,观赏月色,乘兴而归。

首句“孤山路”点出题旨,即在孤山路上漫步,以写景开始;次句“正日暮”表明时间是在日暮时分,诗人独自行走在“孤山路”上,“吟去”二字写出了孤独寂寞的情绪;第三句写诗人乘舟过西冷桥,到了“残荷”的岸边;第四句写诗人看到梅林深处的白鹤坟头,千年不飞的白鹤;第五句“问荒亭”说明诗人要探询这座荒亭名字保留的原因;第六句“一声声”写出了诗人听到的回答;最后一句“俄觉入瞑湖云”,表明诗人进入西湖的暮色之中了。

第七句“对烟柳凝寒,着意无语”是诗人在欣赏西湖的夜色中,看着那烟雾缭绕的柳树和寒气逼人的景色而沉思默想。这里的“凝寒”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着意无语”则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心情——他静静地看着,没有说话,只是沉浸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

第八句“雁外鸥边黄昏近,延隔岸、灯光渐吐。”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西湖的夜景:“雁外鸥边”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色,“黄昏近”则说明天色已晚;“延隔岸、灯光渐吐”则是诗人看到的西湖两岸的灯火闪烁着,渐渐显露出来。这里的“灯光渐吐”写出了西湖夜晚的美丽;而诗人看到这些美景时的心情则更加宁静、平和了。

第九句“更谁共、清游自赏,算除却、逋仙孰伴侣。”诗人继续思考着自己与友人之间的交往,同时也想到了自己与陶渊明的关系。这里的“清游自赏”写出了诗人独自欣赏美景的心情;而“逋仙”则是诗人自喻,表示他愿意与陶渊明一样过着隐居生活。

第十句“待宵分、树杪明蟾,露痕襟袖如许”是全诗的最后一句,也是最精彩的一句。这句诗的意思是:等到天亮时,月亮消失不见,树上挂着一轮明亮的圆月;而那些露水的痕迹则留在了我的衣襟袖子上。这里的“宵分”是指天快亮的时候;“树杪”则是树上的梢尖处;“明蟾”则是明亮的月亮;“露痕襟袖如许”则是说那些露水的痕迹仍然留在了诗人的衣服上,表现出了诗人对美景的留恋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的夜景之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诗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手法,使整首诗歌更加优美和动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