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午看山旧寺楼,别来岩桂五经秋,好花凉月醉扶头。
一水又平桥畔路,几人曾预镜中游,山阳残笛更吹愁。

【注释】

①胥口:地名,今江苏苏州西南。

②桂山:即桂花山,在苏州西南,相传为吴王姑苏台旧址。

③镜中游:用晋人殷仲堪事典。殷仲堪居荆州,有妓曰韩寿,善容仪。后以重金聘之,韩不从,乃赠以双明珠、翠玉簪等物。韩悦色,遂留宿,共结欢好。及去,韩犹恋恋不忍舍。故殷仲堪《夜发石关亭》诗云:“还顾望旧游,长路漫浩旷。”

④山阳残笛:指晋人桓伊事。桓伊为江州刺史时,常乘船游览山水,每至一处必吹笛自娱,所奏之曲常为当时名流所赞赏。后来桓温欲夺其地,伊不从,乃作《怨歌行》以见志。

【赏析】

上片“夜午看山旧寺楼”三句,写词人在中秋后的第二天傍晚,放舟石湖观越城桥下明月。这几句是全词的起兴之笔。作者在词中回忆了五年前曾与友同登越城桥下月台的情景,并表达了对这次重游越城的高兴之情。“别来岩桂五经秋”,岩桂即指月桂,这里借指自己。作者说自从离开故乡以后,已经过了五个年头了。这几句是词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感慨。“好花凉月醉扶头”一句是全词的关键句,也是词人的主旨所在,意谓:那一轮皎洁的明月,照映着美好的花朵,也照着我沉醉得抬不起头来。这既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是作者感情的流露。

下片“一水又平桥畔路”三句是写词人眼前所见。他看到一桥横跨在清平的水面上,桥边的道路通向何处?词人没有明说,只是泛泛地提到“几人曾预镜中游”,意思是说:谁能够像当年那样预知自己的归宿呢?这几句词既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忧,又表现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山阳残笛更吹愁”一句,是词人结尾处对往事的追忆。据《晋书·桓温传》记载,桓温伐蜀,途经山阳,闻笛声,问是谁在吹笛,回答说是一位老兵的妻子正在吹笛。温听后大悦,命取酒食慰劳。这位老兵说,这是桓公当年的笛声。温于是感叹不已,说:“使吾百岁之后,何面目见袁安、庾信乎。”这里的“残笛”就是指桓温当年所吹的笛声。《楚辞·招隐士》中也有“悲余心之悁悁兮,哀故邦之逢殃”的句子,可见桓温当年也曾为家乡的不幸而感到忧愁。因此,这首词的结尾就借用这个典故来表示词人对家乡的怀念。全词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