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柳扬州驿。甚无端、天风吹散,紫鹣双翼。二十四桥重经过,小玉开门不识。经几度、江边寒食。骑凤吹箫今何处,向月中、独凭红栏立。罗袖冷,泪痕湿。
平山残照伤心碧。付白门、辛家斑管,染香弹墨。十二碧城红楼峭,楼上双星的的。怅风絮、凭谁捉搦。一掬春波惊鸿影,便稽山、化土端相觅。休更擪,绿阴笛。

金缕曲

垂柳扬州驿。甚无端、天风吹散,紫鹣双翼。二十四桥重经过,小玉开门不识。经几度、江边寒食。骑凤吹箫今何处,向月中、独凭红栏立。罗袖冷,泪痕湿。

平山残照伤心碧。付白门、辛家斑管,染香弹墨。十二碧城红楼峭,楼上双星的的。怅风絮、凭谁捉搦。一掬春波惊鸿影,便稽山、化土端相觅。休更擪,绿阴笛。

译文

在扬州垂柳驿站,不知何故,被天风吹散了一对鸳鸯。二十四桥下曾经有情人经过,但那女子不认识他。他经过几次江边寒食节,如今不知去向何方。骑着凤凰飞过月亮照耀的栏杆。袖子已经冻凉,泪水已经打湿脸颊。

在平山看到一片伤心的晚霞,就像我一样。我在白门拜访了辛家,他们用斑竹的笛子吹奏出美妙的音乐。我在十二座高楼前眺望远方的红楼,那里有两颗星星在闪烁。我惆怅地想到风中的柳絮,不知道该向谁寻求帮助和慰藉。只有春天的水波能让我想起他的影子,于是我去寻找稽山,希望在那里找到他。不要再拨弄笛子,让绿色的柳荫成为我的伴侣。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上片以“垂柳扬州驿”总领全篇,点明题旨。下片写对伊人的回忆,抒发思念之情。这首词是作者于1927年(民国十六年)春天写的,当时作者与夫人陈氏同赴南京,途经苏州时曾赋此词。

起首二句,“垂柳扬州驿”,即景设喻,写出了主人公对扬州的留恋之深情,也道出了自己此行别情依依的原因。“天风吹散”,暗示着离别的无情,而“紫鸳鸯”双羽却仍相伴不离,则反衬出主人公对伊人的眷恋之情。这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写景,实际上却是暗含着对伊人的深情的怀念。

接下来三句,通过回忆来表达对伊人的怀念之情。“二十四桥”是扬州的著名景点之一,当年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而今主人公却要经过这里,心中自然充满了伤感之情。而“小玉”则是当年在这座桥上相识的女子,她虽然不认识眼前这位男子,但似乎已感觉到他的心事重重。这一细节描写,既衬托出了主人公的孤独无助,又表现了他内心情感的复杂。“江边寒食”,则是指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期。寒食节本是祭祖扫墓的日子,然而此时却恰逢主人公路过此地,于是不禁引发了他对过去与伊人共度时光的回忆。“骑凤吹箫”四句,是对昔日两人在一起欢聚时光的回忆。其中“骑凤”是比喻男女之间亲密的关系;“吹箫”则是指吹奏乐器;“月中”、“独凭红栏”则描绘出一幅恋人在月光下相互依偎、倾诉衷肠的温馨画面。然而这样的场景在现实中却已变得遥不可及,只能寄托在梦中才能重温旧梦、抚慰心灵。

接下来的三句进一步渲染了主人公心中的悲凄之感。“罗袖冷”一句,不仅表达了主人公因思念而感到的寒冷之意,更是暗示了自己内心的凄凉之感。“泪痕湿”则是指主人公眼中的泪珠已经打湿了脸颊。这一句既是对往日情景的回忆,也是对当前处境的感慨。

最后三句则是对主人公当前心境的描述。“平山残照”一词,既指眼前的景色也暗示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夕阳西下的景象让人感到无比凄凉,而自己却无法摆脱这种情绪。“付白门、辛家斑管”,则是指将这份感情寄托给那些能够理解的人;“染香弹墨”则是指将这份感情融入琴声之中。然而即便如此,也无法消除心中的伤痛。“十二碧城红楼峭”一句中的“双星的的”,则是指两个人一起度过的时光;而“怅风絮、凭谁捉搦”则是指无法抓住这份感情而感到无奈和失落。“便稽山、化土端相觅”,则是指即使化身为泥土也能寻找到那份感情;然而“休更擪”,则是指不要继续弹奏笛子了。这一句话既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期望。

这首词以“垂柳扬州驿”为开头,巧妙地设置了背景环境,为整首词的情感铺垫了基础;接着通过回忆来表达对伊人的怀念之情;再通过描述当前的心境来进一步渲染主人公心中的悲凄之感;最后通过结束语来总结全篇并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堪称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