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诗筒卷。
短墙偏、秋声又起,长须唤遣。
满把黄花招白鹤,花自亭亭欲泫。
且料理、吴笺蜀茧。
昨夜楼中吹玉笛,正轻寒、恻恻霜痕浅。
回黍谷,旅怀展。
如君那不身名显。
问何人、提携彩笔,频题■扁。
三径掩来思二仲,群吠宁辞邑犬。
只杜甫、瘦生不免。
太史自言牛马走,拥百城、南面搜坟典。
看巨手,快并剪。
诗句解析与译文:
- 一叶诗筒卷 - “诗筒”指用来装诗稿的圆筒状容器,这里比喻为诗歌之卷轴。
- 短墙偏、秋声又起,长须唤遣 - “短墙”可能指的是一种简陋的住所或建筑,“秋声”指秋天的萧瑟声音,“长须”可能是指老人或诗人,“唤遣”意味着召唤。
- 满把黄花招白鹤,花自亭亭欲泫 - “满把”表示数量众多,“黄花”指菊花,“招白鹤”可能是用菊花来吸引白鹤,象征着高洁或清雅;“亭亭欲泫”形容菊花姿态优美且含泪般娇艳。
- 且料理、吴笺蜀茧 - “料理”可能是指整理或准备的意思,“吴笺”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纸张,产于吴地,而“蜀茧”则指产于四川地区的丝织品。
- 昨夜楼中吹玉笛,正轻寒、恻恻霜痕浅 - “昨夜”表明时间,“楼中”可能是指某个高处,“玉笛”指用玉石制成的笛子,“轻寒、恻恻霜痕浅”描绘了深秋夜晚微寒的氛围和霜降的痕迹。
- 回黍谷,旅怀展 - “黍谷”可能是指黍稷丰收的季节,“旅怀展”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思乡的心情。
- 如君那不身名显 - “如君”可能是对某人的敬称,“身名显”意为地位和名声显赫。
- 问何人、提携彩笔,频题■扁 - “提携”意味着支持或帮助,“彩笔”指使用彩色的毛笔,“频题匾”意指频繁书写或题刻。
- 三径掩来思二仲,群吠宁辞邑犬 - “三径”可能指的是庭院中的小路,“思二仲”可能是怀念两位贤人,或者是指家中有两位贤者。“群吠宁辞邑犬”意味着面对周围的狗吠声,也不回避。
- 只杜甫、瘦生未免 -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这里可能是引用杜甫的诗句。“瘦生”可能是指诗人自己,“未免”意味着无法避免。
- 太史自言牛马走,拥百城、南面搜坟典 - “太史”通常指史官或历史学家,“牛马走”是谦辞,意为像牛马一样辛勤工作的人。“拥百城、南面搜坟典”表明拥有大量的土地和权力,负责搜寻和编纂历史资料。
- 看巨手,快并剪 - “看巨手”可能是观察或期待那些有力的大手能够有所作为,“快并剪”则可能是描述迅速行动的能力。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秋天景象的独特感受和深厚情感。首段以“一叶诗筒卷”开篇,巧妙地将诗歌与秋天联系起来,暗示着诗歌之美如同秋天的落叶一般短暂而珍贵。紧接着,通过对“秋声又起”、“长须唤遣”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凄凉而又不失生机的氛围。接下来的诗句通过菊花、白鹤等意象,展现了高洁与孤独并存的意境。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吴笺”、“蜀茧”等元素,展示了地域文化的韵味。
第二段中,诗人通过对楼中吹玉笛的场景描写,勾勒出一幅宁静而深沉的画面。随后,通过询问“提携彩笔,频题匾”,展现了文人骚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然而,诗人并未因此满足,而是继续追问“三径掩来思二仲,群吠宁辞邑犬”,表达了对于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超然态度。
最后一段则是诗人对历史人物杜甫的赞誉,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感慨。通过对太史的描述及对自身境遇的反思,诗人表达了一种无奈却又坚持的态度。结尾处的“看巨手,快并剪”暗含了对未来的期许与信心。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