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今生漂泊竟何因。
杨花是前身。
怎风吹忽散,风停忽聚,聚散纷纷。
莫怪行踪不定,倚傍本无根。
恨杀东流水,一例销魂。
犹忆鱼翻谷雨,共苔衣荇带,牵合难分。
自湘妃去后,钿翠堕湘滨。
更谁人、多情载去,向小池,点缀作芳茵。
休惆怅,且欧盟结,聊慰离群。
【注释】萍:此指柳絮。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于1130年(宋孝宗淳熙七年)春,从桂林贬所北归途中经过柳州,有感而作。上片写柳絮飘荡无定之状;下片抒怀人念远之情。全词融情于景,借物寓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叹今生漂泊竟何因”一句起势不凡,直点“萍”意。“杨花是前身”,承以“叹”字,由眼前之“萍”引出对身世、遭遇的感慨,语意一转,笔法灵活,启下句之意。这两句中,“杨花”与“前身”相照应,“叹”与“是”两字又使全词顿生起伏。“怎风吹忽散,风停忽聚,聚散纷纷”三句进一步渲染了柳絮飘荡不定之状。“聚散纷纷”一句化用唐刘禹锡《望海潮》词:“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将柳絮比作“游子”,既写出其飘荡无根之状,更写出了词人的羁旅之感,可谓神来之笔。
“莫怪行踪不定,倚傍本无根”二句,承接“聚散纷纷”一句而来,写“萍”之飘荡不定。“倚傍本无根”一句,是全词之眼目,它既写出了“萍”之“游子”之态,又暗含了词人自身飘泊不定之处境。
过片三句写“萍”之飘荡,又自然转入“恨杀东流水”一句之中。这一句化用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原句中的“东风”二字,在此句中被“恨杀”二字所取代,从而写出了词人面对浩浩江水,怀想友人,却不见踪影的无限怅惘之情。
“犹忆鱼翻谷雨,共苔衣荇带”二句,写词人怀人念远之情,由“恨杀东流水”,转而写对故人之思念。上句写“鱼翻”之事,下句写“苔衣”之事,都极言其多情。其中“苔衣”一词,语意双关,既是比喻柳絮似苔衣一样附着在小池之畔,又是说词人思念之情如苔衣一样长。
“自湘妃去后,钿翠堕湘滨”二句,为结句。上句写湘妃泪滴之处——湘江,下句写湘妃之魂——钿翠坠地。这是化用唐杜牧《阿房宫赋》中“楚王恨,汉终帝哀”一句,意谓湘妃之魂已随湘江而去,只留下那片钿翠在人间沉沦。“自湘妃去后,钿翠堕湘滨”,既点出湘妃之死,又暗含着词人自己的命运。
全词融情于景,借物寄怀,语言清丽自然,含蓄蕴藉,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