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如梦,冷清清、飞入半湾斜照。
枉渚回汀,三十六、一曲一波肠绕。
水约裙拖,风催簟卷,遣尽闲怀抱。
骚魂何许,愁根种满香草。
听说江上楼台,湘娥倚处,泪雨无昏晓。
一点君山青碍眼,几叶征帆归了。
斑竹飘烟,绿华乘雾,坐掩孤屏悄。
鹧鸪啼过,为君谱出吟稿。

湘月 为黄花云题《三十六湾草堂图卷》楚天如梦,冷清清、飞入半湾斜照。

枉渚回汀,三十六、一曲一波肠绕。

水约裙拖,风催簟卷,遣尽闲怀抱。

骚魂何许,愁根种满香草。

听说江上楼台,湘娥倚处,泪雨无昏晓。

一点君山青碍眼,几叶征帆归了。

斑竹飘烟,绿华乘雾,坐掩孤屏悄。

鹧鸪啼过,为君谱出吟稿。

【注释】

1.黄花云:指诗人的朋友,名不详。

2.《三十六湾草堂图卷》:是一首词牌名,此诗即以之为题。

3.枉渚(zǔ)回汀(tīn):水边小洲,多曲折迂回。

4.骚魂:屈原的魂魄。

5.湘娥:指湘水的女神。

6.君山:洞庭湖中著名的一座山,传说山上有神女居住,故又称湘山。

7.斑竹:竹子的一种。

8.绿华:指绿色的云气。

9.鹧鸪啼:鹧鸪鸟叫声。

【赏析】

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夏秋之际。据词题,作者友人名不详。当时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退居长沙。词题为《三十六湾草堂图卷》,当是借图卷之名,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抑郁不得志的感情。全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及人的情感活动,表现了一种高洁的情操与悲壮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楚天如梦,冷清清、飞入半湾斜照。”开头三句写景,点明地点和环境氛围。楚天如梦,暗喻南宋王朝的江山已如梦中一样虚幻;冷清清,形容天空阴沉,气氛凄凉,暗示着作者内心的苦闷与孤独。接着用“枉渚回汀,三十六、一曲一波肠绕”来渲染环境的凄美。枉渚回汀,指的是湘江边上的小洲,曲折迂回,风景迷人而又令人惆怅。三十六曲,指的是湘江曲折蜿蜒,宛如一首首美妙的歌曲在波涛中回荡,让人心醉。然而,这些美景并不能抚慰作者的忧伤,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情感。

“水约裙拖,风催簟卷,遣尽闲怀抱。”这三句进一步描写了作者的心情。水约裙拖,意味着江水似乎在召唤着他,让他无法抗拒地想要去追寻那遥远的彼岸。风催簟卷,则形象地描绘了风拂过席子,带动着竹席翻滚的画面,象征着作者内心的激动和不安。这两句通过视觉和触觉的双重感受,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骚魂何许”四句,则是作者对自身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感慨。骚魂何许?指的是屈原的灵魂在何处徘徊?他的忧愁如同遍布整个香草般弥漫。听说江上楼台,湘娥倚处,泪雨无昏晓。这里通过描述湘江上的楼台和湘妃的身影,传达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无奈。他想象着湘娥在江边哭泣的场景,泪水洒落如雨,无论白天黑夜都不曾停歇。

“一点君山青碍眼”,这是对君山景色的描述,它如同一道青色的屏障,使得作者感到有些不适。几叶征帆归了,征帆归来意味着国家的危机暂时解除,但这只是表面的平静,实际上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斑竹飘烟,绿华乘雾”,这里用斑竹和绿华来比喻作者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它们随风飘扬,仿佛带着一种朦胧的美,但同时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坐掩孤屏悄,孤屏代表着孤独和寂寞,作者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内心的焦虑。

最后一句“鹧鸪啼过,为君谱出吟稿”,是全词的总结。鹧鸪的鸣叫声在耳边回响,仿佛在为作者谱写一首新的诗歌。这首新诗将承载着作者所有的情感与思考,成为他人生中的一部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