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竹敲寒,庭梧滴翠,六时幽梦难成。
烛泪横流,照来瘦影娉婷。
芙蓉镜褪红潮晕,耐这般、凄楚寒更。
最无聊,铃语檐前,也自泠泠。
无端几夜秋风雨,听遥遥雁橹,送到秋声。
倚著窗儿,怎教挑尽银灯。
新愁旧恨何时了,算多愁、总为多情。
尽销魂,一寸眉梢,悄惹轻颦。
【注释】
绿窗,指女子的卧室。听雨图,即《听雨图》。“高”“低”二句写室内景象。“烛泪”三句写室外景象。“铃语”四句写秋夜雨景。“倚窗”三句写愁思之深。“新愁”五句为全诗主旨,表达作者对愁情的感叹。
【译文】
竹篱小径上寒风吹过,庭院梧桐滴下翠绿的露水,六次幽深的梦难以实现,
蜡烛流下的泪珠横洒下来,照来的影子消瘦而娉婷。
荷花像镜子一样映出红润的颜色,却经受不住这凄凉的风雨,
最无聊的是窗外檐前的铃声,也自鸣泠泠,
无端几夜秋风秋雨,我听着遥遥传来的渔船,送来秋天的声音。
靠着窗户坐着,怎么能挑尽了银灯?
新愁旧恨何时才能了结,算多愁总是多情。
消磨人的精神,一寸眉毛微微地皱起,悄悄惹起轻颦。
【赏析】
此词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一说为张炎)的名作。词中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表达了她对爱情、人生以及国家命运的复杂感情。
“径竹敲寒,庭梧滴翠,六时幽梦难成。”这是写室内的景象。竹篱小径上寒风吹过,庭院里梧桐滴下翠绿的露水。在这样幽深的夜晚,梦中的欢娱是难以得到的。
“烛泪横流,照来瘦影娉婷。”这是写室外的景象。蜡烛流下的泪珠横洒下来,照来的影子消瘦而娉婷。烛泪横流,照出瘦影。
“芙蓉镜褪红潮晕,耐这般、凄楚寒更。”这是写室内的景象。荷花像镜子一样映出红润的颜色,却经受不住这凄凉的风雨。
“最无聊,铃语檐前,也自泠泠。”这是写室外的景象。最无聊的是窗外檐前的铃声,也自鸣泠泠。
“无端几夜秋风雨,听遥遥雁橹,送到秋声。”这是写室外的景象。无端几夜秋风雨,我听着远远的渔歌传来,送走秋天的哀音。
“倚著窗儿,怎教挑尽银灯。”这是写室外的景象。靠在窗户上坐着,怎么能挑尽了银灯。
这首词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全词从室内到室外,从秋雨写到秋风,层层渲染,步步深入,最后以“倚著窗儿”,“怎教挑尽银灯”结束全词,使词境更为深邃空阔,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创作背景】
李清照生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中原沦陷,国破家亡,她与丈夫赵明诚南渡避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首《高阳台》就是她在一次秋夜听到屋檐下蟋蟀声后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