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秋未老。
正西风几树,画出斜照。
如此江南,著个扁舟,看来烟水都好。
涨痕初落篱根露,添屋角、数峰清峭。
想前村、定有人寻,树下小门开了。
自笑吾家同在,半村半郭里,归计难料。
输与溪翁,三脚铛边,满地霜华新扫。
马塍西去秋盦冷,只近日、竹林游少。
怕萧萧、戚戚凄凄,点点暮鸦寒早。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具体考查诗歌的手法和思想感情,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

“疏影”二句:点出时间、环境。黄叶飘落,村舍稀疏,已到深秋,西风阵阵,斜照树梢。写出了诗人所见之景,为下文写情作了铺垫。“如此江南,著个扁舟,看来烟水都好。”这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涨痕初落篱根露,添屋角、数峰清峭。”这是一幅清幽淡雅的水墨画。篱笆上的水珠,映衬着篱边的几棵疏疏落落的树木,给诗人带来了一份宁静和惬意。而那几座山峦,则显得更加高远、清峻,仿佛在与诗人进行对话。

“想前村、定有人寻,树下小门开了。”诗人的目光被前村的小木门所吸引,想象着那里一定有人正在寻找什么。而当诗人走近一看,却发现那扇小木门已经打开了。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小木门赋予了生命,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活泼。

“自笑吾家同在,半村半郭里,归计难料。”诗人自嘲地说,自己和家乡的人们一样,生活在同一个村庄里,但是自己的归乡之计却很难预料。这句话既表现出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之情,又透露出他对未来的担忧和迷茫。

“输与溪翁,三脚铛边,满地霜华新扫。”诗人将自己比作一个农夫,将自己的收获送给溪边的老翁。而溪翁则用三脚铛边新扫的霜华来回报诗人。这里的三脚铛是古人用来煮粥的工具,而霜华则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礼物。通过这个比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马塍西去秋盦冷,只近日、竹林游少。”诗人描绘了自己所在的马塍西去处的秋庵景色,以及近段时间以来竹林游人稀少的景象。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又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之感。

【答案】

①译文:稀疏的村舍、稀疏的黄叶飘零的村舍(或:稀疏的村舍、黄叶飘零的村舍),已到秋天,秋风阵阵。斜阳照射下,树影摇曳。如此江南,可以乘上扁舟顺流而下,看到水天一色,烟波渺茫都是那么美好。篱笆上的水珠,映着篱边的几棵树,给诗人带来了一份宁静和惬意。几座山峰高耸入云,清峻挺拔,仿佛在与诗人进行对话。前村小门前有一棵大树,树下有一扇小门,似乎有人在那里等待。我自笑我的家乡和我的家人都在村子里,但归乡的打算难以预料。溪翁,你用三脚铛边新扫的霜花来报答我吧。溪翁,你用三脚铛边新扫的霜花来报答我吧。马塍西去的秋庵冷冷清清,近来竹林游人少了。②注释:①疏影:疏落的树叶。②黄叶村图:黄叶满村的景象。③已秋未老:指时值秋季但尚未衰老。④西风几树:西风吹拂下的几棵树木。⑤画出斜照:夕阳西下,斜射在树上的样子。⑥烟水都好:烟波浩渺的水面上一切都很好。⑦涨痕:指水涨后留下的水痕,篱根:篱笆根处。⑧输与:赠予的意思。⑨溪翁:溪边的老翁。⑩三脚铛:古代的一种炊具,即三脚铁锅。⑪清峭:山势高峻挺拔。⑫半村半郭:指村庄周围。⑬戚戚凄凄:形容凄凉悲伤的声音。⑭马塍:马道旁的土墙,也称马塍墙。⑮竹林:竹林丛生的地方。⑯寒早:寒冷而早。⑰赏析:这首诗是一首七律,共八句四韵。全诗以景物为载体,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田园风光的深深眷恋之情;也流露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首联开门见山地描写出一片秋日的景色;颔联承上启下,进一步渲染出秋日的萧瑟气氛;颈联写诗人在树下小门前看到前村的人正在等待,并猜测他们可能要回家;尾联写诗人自怜自伤,感叹归乡之计难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