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公诗、大雅久不闻,吾衰竟谁陈。自晋宋以来,隋唐而下,旁若无人。光焰文章万丈,肯媚永王璘。卓有汾阳老,抱丈人贞。
不是沉香亭上,谩题飞燕,蹴起靴尘。安得锦袍西下,明月堕江滨。青山冢、知几番风雨,雷霆走精神。因过鲁,携一尊吊古,疑是前身。

【译文】

诵读您的诗篇,大雅之音已久未听见,我衰老了谁人可以称述。从晋宋以来,直到隋唐,旁若无人。文章光焰万丈,怎敢媚惑永王李璘?您有汾阳王的节操,怀揣丈人的忠贞。

不是在沉香亭上,白日题写飞燕,蹴起尘土飞起。怎能得到锦袍西下,明月堕江滨?青山冢、知几番风雨雷电,雷霆走精神。因路过鲁地,携一尊酒吊古,怀疑是前身。

【注释】

诵公:指杜甫。

大雅:正声雅乐。《诗经》中的《大雅》,为《诗经》三百余篇中的精华部分。

晋宋以来: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

隋唐以下:唐、宋、元、明、清。

卓有汾阳老:汾阳,即北齐文襄帝高洋封爵。汾阳王。

抱丈人贞:指杜甫曾作《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得附书与尺素,言笑稀阔终无期。山僧有佳句相赠:绝境还须别样求。”

沉香亭:唐玄宗于开元年间(713-741)在长安宫城北门沉香亭举行盛大宴会,李白曾在此赋诗。

安得锦袍西下:《史记·司马相如传》载:“子虚既以事过,相如乃使太史奉铜柱记曰:‘……’”后因以“锦袍西下”比喻荣归故里。

明月堕江滨:语出杜甫《梦李白》:“浮云不共此登登直上,世上无物比诸君。君为龙潭三岛客,我愧蒲轮双阙臣。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青山冢:指杜甫墓地,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区东北二十里的秦岭中。

雷霆走精神:形容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鲁:指杜甫家乡山东鲁地。

因过鲁:因经过鲁地。

吊古:凭吊古迹。

前身:前世或前生。

【赏析】

《八声甘州·读杜集》是一首词牌为“八声甘州”的作品。作者为宋代诗人黄庭坚。

首句“诵公诗”表明全篇要围绕杜甫诗歌展开议论。接着“大雅久不闻”说明杜甫诗歌已经很久没有被人们听到了,这一句既是对杜甫诗歌的高度赞誉,也表达了自己对杜甫诗歌的敬仰之情。

第二句“吾衰竟谁陈”,则是对自己诗歌创作状况的自谦表述。这里“吾衰”指的是自己的年岁已高,而“谁陈”则是指没有人能够将自己的诗歌创作呈现出来。

第三句“自晋宋以来,隋唐而下,旁若无人”,“旁若无人”是形容杜甫诗歌创作气势磅礴,无人可比。这一句子是对杜甫诗歌的高度评价和赞美。

第四句“光焰文章万丈,肯媚永王璘”,这句是说杜甫诗歌的光彩照人,其光芒万丈,他的文章决不会媚眼逢迎权贵永王李璘。这是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格的赞美。

第五句“卓有汾阳老,抱丈人贞”,这里提到“汾阳老”,是因为杜甫有“汾阳家世”,而“抱丈人贞”则是形容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坚韧不屈的品质。这句话是对杜甫诗歌创作的赞扬和肯定。

第六句“不是沉香亭上,谩题飞燕,蹴起靴尘”,这一句是说杜甫诗歌创作并不是在沉香亭上题写飞燕,也不是随意涂鸦,而是充满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感。这是对杜甫诗歌创作的态度和情感的描绘。

第七句“安得锦袍西下,明月堕江滨”,这句是说如果能够得到锦袍西下的机会,就可以欣赏到明月堕江滨的美丽景象。这是对杜甫诗歌创作中的浪漫想象和美好愿景的描绘。

第八句“青山冢、知几番风雨,雷霆走精神”,这一句是说杜甫坟墓上的青松翠柏经历了多少风雨沧桑,仍然傲然挺拔。这是对杜甫诗歌创作中坚韧不屈品质的歌颂。

第九句“因过鲁,携一尊吊古,疑是前身”,这句是说因为路过鲁地,所以携一尊酒去吊古,好像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前身一样。这是对杜甫诗歌创作中的神秘感和超现实色彩的描绘。

整首词通过赞颂杜甫诗歌创作的伟大成就和崇高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敬仰之情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