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阏逢敦牂,尽著雍阉茂,凡五年。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甲午,公元四五四年)
春,正月,己亥朔,上祀南郊,改元,大赦。甲辰,以尚书令何尚之为左光禄大夫、护军将军,以左卫将军颜竣为吏部尚书、领骁骑将军。
壬戌,更铸孝建四铢钱。
乙丑,魏以侍中伊馛为司空。
丙子,立皇子子业为太子。
初,江州刺史臧质,自谓人才足为一世英雄;太子劭之乱,质潜有异图,以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庸暗易制,欲外相推奉,因而覆之。质于义宣为内兄,既至江陵,即称名拜义宣。义宣惊愕问故,质曰:“事中宜然。”时义宣已奉帝为主,故其计不行。及至新亭,又拜江夏王义恭,曰:“天下屯危,礼异常日。”
劭既诛,义宣与质功皆第一,由是骄恣,事多专行,凡所求欲,无不必从。义宣在荆州十年,财富兵强;朝廷所下制度,意有不同,一不遵承。质自建康之江州,舫千馀乘,部伍前后百馀里。帝方自揽威权,而质以少主遇之,政刑庆赏,一不咨禀。擅用湓口、钩圻米,台符屡加检诘,渐致猜惧。
帝淫义宣诸女,义宣由是恨怒。质乃遣密信说义宣,以为:“负不赏之功,挟震主之威,自古能全者有几?今万物系心于公,声迹已著;见几不作,将为它人所先。若命徐遗宝、鲁爽驱西北精兵来屯江上,质帅九江楼船为公前驱,已为得天下之半。公以八州之众,徐进而临之,虽韩、白更生,不能为建康计矣。且少主失德,闻于道路;沈、柳诸将,亦我之故人,谁肯为少主尽力者?夫不可留者年也,不可失者时也。质常恐溘先朝露,不得展其旅力,为公扫除,于时悔之何及。”义宣腹心将佐咨议参军蔡超、司马竺超民等咸有富贵之望,欲倚质威名以成其业,共劝义宣从其计。质女为义宣子采之妇。义宣谓质无复异同,遂许之。超民,夔之子也。臧敦时为黄门侍郎,帝使敦至义宣所,道经寻阳,质更令敦说诱义宣,义宣意遂定。”
豫州刺史鲁爽有勇力,义宣、质素与之相结。义宣密使人报爽及兗州刺史徐遗宝,期以今秋同举兵。使者至寿阳,爽方饮醉,失义宣指,即日举兵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八 · 宋纪十
介绍
《资治通鉴》并非是关于宋纪十的文学作品,而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全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该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涵盖了中国历史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通过《资治通鉴》,司马光试图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来为统治者提供借鉴。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极具文学价值的作品。《资治通鉴》在叙事手法上采用了编年体的形式,使得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被系统地记录下来。这种叙述方式便于读者理解历史发展的逻辑,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的连贯性和可读性。此外,《资治通鉴》的语言简练、清晰,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司马光在写作中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使得《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部文学作品。
《资治通鉴》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它通过严谨的史料整理和精炼的文字表达,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八 · 宋纪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甲午,公元454年) 春,正月,己亥朔,上祀南郊,改元,大赦。甲辰,以尚书令何尚之为左光禄大夫、护军将军,以左卫将军颜竣为吏部尚书、领骁骑将军。壬戌,更铸孝建四铢钱。乙丑,魏以侍中伊馛为司空。丙子,立皇子子业为太子。初,江州刺史臧质,自谓人才足为一世英雄;太子劭之乱,质潜有异图,以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庸暗易制,欲外相推奉,因而覆之
诗句: - 帝淫义宣诸女,义宣由是恨怒。 - 质乃遣密信说义宣,以为:“负不赏之功,挟震主之威,自古能全者有几?今万物系心于公,声迹已著;见几不作,将为它人所先。若命徐遗宝、鲁爽驱西北精兵来屯江上,质帅九江楼船为公前驱,已为得天下之半。公以八州之众,徐进而临之,虽韩、白更生,不能为建康计矣。且少主失德,闻于道路;沈、柳诸将,亦我之故人,谁肯为少主尽力者?夫不可留者年也,不可失者时也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八 · 宋纪十 豫州刺史鲁爽有勇力,义宣、质素与之相结。义宣密使人报爽及兖州刺史徐遗宝,期以今秋同举兵。使者至寿阳,爽方饮醉,失义宣指,即日举兵。爽弟瑜在建康,闻之,逃叛。爽使其众戴黄标,窃造法服,登坛,自号建平元年;疑长史韦处穆、中兵参军杨元驹、治中庾腾之不与己同,皆杀之。遗宝亦勒兵向彭城。 二月,义宣闻爽已反,狼狈举兵。鲁瑜弟弘为质府佐,帝敕质收之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八 · 宋纪十 义宣兼荆、江、兖、豫四州之力,威震远近。帝欲奉乘舆法物迎之,竟陵王诞固执不可,曰:“奈何持此座与人!”乃止。 己卯,以领军将军柳元景为抚军将军;辛卯,以左卫将军王玄谟为豫州刺史。命元景统玄谟等诸将以讨义宣。癸巳,进据梁山洲,于两岸筑偃月垒,水陆待之。义宣自称都督中外诸军事,命僚佐悉称名。 甲午,魏主诣道坛受图箓。 丙申,以安北司马夏侯祖欢为兗州刺史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八 ·宋纪十 资治通鉴 冀州刺史垣护之妻,徐遗宝之姊也。遗宝邀护之同反,护之不从,发兵击之。遗宝遣兵袭徐州长史明胤于彭城,不克。胤与夏侯祖欢、垣护之共击遗宝于湖陆,遗宝弃众焚城,奔鲁爽。 义宣至寻阳,以质为前锋而进,爽亦引兵直趣历阳,与质水陆俱下。殿中将军沈灵赐将百舸,破质前军于南陵,擒军主徐庆安等。质至梁山,夹陈两岸,与官军相拒。 夏,四月,戊辰
李延寿论曰:“凶人之济其身,非世乱莫由焉。鲁爽以乱世之情,而行之于平日,其取败也宜哉!” 南郡王义宣至鹊头(今安徽巢县),庆之送鲁爽的人头给义宣看,并与书曰:“仆荷任一方,而衅生所统。近聊帅轻师,指往翦扑,军锋裁及,贼爽授首。公情契异常,或欲相见,及其可识,指送相呈。”。 臧质、鲁爽反叛,朝廷致讨。臧质(400年~454年),字含文,东莞郡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人。 南朝宋外戚、将领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八 · 宋纪十: 这是《资治通鉴》中关于宋文帝时期的一个记载。这里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古代史书,记录了从周朝到宋代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 注释: “卷一百二十八 · 宋纪十”表明此段内容属于《资治通鉴》的第一百二十八大卷中的第十部分,专门记载宋朝的第十年。 - 赏析: 通过这段历史记录,可以了解到宋朝初期的政治、军事情况
质请自攻东城。 译文:臧质请求亲自进攻东城,义宣派刘谌之和质一起进攻东城。 赏析: 这句话描述了臧质要求单独进攻东城的情况,表达了他对义宣不信任的态度。义宣派刘谌之和质一起进攻东城,说明他仍然信任质,但内心有所顾虑,需要谨慎处理
【诗句】 丞相义宣走至江夏,闻巴陵有军,回向江陵,众散且尽。 【译文】 宋朝的丞相萧义宣逃到了江夏,听说巴陵那里有军队,便返回了江陵。这时,他的部下已经散掉了大半。 【关键词】 江夏、巴陵、军队、义宣、众散、江陵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宋朝丞相萧义宣在战争中的困境,以及他在困境中的反应和行动。诗中的“义宣”是南宋初年宋将,字景则,小字师子,临海(今属浙江)人。他曾是刘裕的部将,后任宋朝宰相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八·宋纪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甲午,公元454年)春,正月,己亥朔,上祀南郊,改元,大赦。甲辰,以尚书令何尚之为左光禄大夫、护军将军。初,晋氏南迁,以扬州为京畿,谷帛所资皆出焉;以荆、江为重镇,甲兵所聚尽在焉,常使大将居之。三州户口,居江南之半,上恶其强大,故欲分之。癸未,分扬州浙东五郡置东扬州,治会稽;分荆、湘、江、豫州之八郡置郢州,治江夏;罢南蛮校尉,迁其营于建康
《资治通鉴·宋纪十》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宋代的史事。下面将逐句解读这首诗: 1. 秋七月丙申朔日有食(秋,七月,丙申朔,日有食之) - 诗句解读:这里的“秋,七月”指的是农历七月初,而“丙申朔,日有食之”则是说在丙申这一天,也就是初七,发生了日食事件。 - 译文:秋天的七月初七,发生了日食。 2. 庚子魏皇子弘生;辛丑大赦,改元兴光(庚子,魏皇子弘生;辛丑,大赦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八 · 宋纪十 壬戌,魏改元太安 甲子,大赦 甲申,魏主还平城 秋,七月癸巳,立皇弟休祐为山阳王,休茂为海陵王,休业为鄱阳王。 丙辰,魏主如河西。 雍州刺史武昌王浑与左右作檄文,自号楚王,改元永光,备置百官,以为戏笑。长史王翼之封呈其手迹。八月庚申,废浑为庶人,徙始安郡。上遣员外散骑侍郎东海戴明宝诘责浑,因逼令自杀,时年十七。 丁亥,魏主还平城。 诏祀郊庙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八·宋纪十》是宋代孝武帝时期的一篇重要文献。在这一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 1. 政权更迭与人事调整:壬午年,太傅义恭被任命担任扬州刺史,而竟陵王诞则被任命为司空兼南徐州刺史。同时,建平王宠也被提升为尚书令。这些人事调整显示了朝廷对地方行政的重视以及对某些军事将领的信任。 2. 民族关系和外交事务:杨氏家族的后代杨保宗和其子杨元和被提拔至高级军事和行政职务
乙卯年是中国古代农历干支纪年法中一个年份序列的第52位。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的历法系统,由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组成,按顺序循环使用。其中“乙”是天干的第二位,而“卯”则是地支的第五位,因此乙卯年具有独特的顺序标识。 诗句中的“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八·宋纪十”,指的是《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史书中的第128卷,涉及宋朝第十年的纪事。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时期,其政治、经济
以下是对《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八·宋纪十的逐句释义,其中包含了诗句、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和赏析: - 诗句: 癸酉,鄱阳哀王休业卒。 - 译文: 癸酉日,刘宋的鄱阳哀王刘休业去世。 - 注释: - “癸酉”指的是农历的十八日。 - “鄱阳哀王休业”是刘休业的封号和爵位。 - 赏析: - 这首诗记录了刘休业的去世,反映了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接下来是对其他句子的逐句释义和相关背景介绍: -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八 · 宋纪十 十二月,濮阳太守姜龙驹、新平太守杨自伦率吏民弃郡奔魏。 上欲移青、冀二州并镇历城,议者多不同。青、冀二州刺史垣护之曰:“青州北有河、济,又多陂泽,非虏所向;每来寇掠,必由历城。二州并镇,此经远之略也。北又近河,归顺者易。近息民患,远申王威,安边之上计也。”由是遂定。 元嘉中,官铸四铢钱,轮郭、形制与五铢同,用费无利,故民不盗铸。及上即位,又铸孝建四铢
诗句: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八·宋纪十 魏定州刺史高阳许宗之求取不节,深泽民马超谤毁宗之,宗之殴杀超,恐其家人告状,上超诋讪朝政。 ``` - 解释: - “资治通鉴”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记录,由北宋的司马光主编。 - “卷一百二十八”指的是这部通鉴的第128卷。 - “宋纪十”指的是宋代的第十个年份。 - “魏定州刺史高阳许宗之”指的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官员,姓许,担任定州刺史。 -
``` 宋纪十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八 春,正月,辛亥朔,改元,大赦。壬戌,魏主畋于崞山;戊辰,还平城。魏以渔阳王尉眷为太尉,录尚书事。 二月,魏人寇兗州,向无盐,败东平太守南阳刘胡。诏遣太子左卫率薛安都将骑兵,东阳太守沈法系将水军,向彭城以御之,并受徐州刺史申坦节度。比至,魏兵已去。先是,群盗聚任城荆榛中,累世为患,谓之“任榛”。申坦请回军讨之,上许之。任榛闻之,皆逃散。时天旱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这部书涵盖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的整个历史时期,共分为二百卷,历时19年完成。以下是对《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八·宋纪十》的逐句释义、译文、关键词注释以及赏析的详细解析: 1. 诗句释义:癸卯,魏主如阴山。 - 癸卯:指农历十二日。 - 魏主:指北魏的皇帝拓跋焘。 - 如阴山:去阴山打猎或巡视。 2. 译文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八 · 宋纪十 上闺门无礼,不择亲疏、尊卑,流闻民间,无所不至。诞宽而有礼,又诛太子劭、丞相义宣皆有大功,人心窃向之。诞多聚才力之士,蓄精甲利兵,上由是畏而忌之,不欲诞居中,使出镇京口;犹嫌其逼,更徙之广陵。以延孙腹心之臣,故使镇京口以防之。 魏主将东巡,冬,十月,诏太宰常英起行宫于辽西黄山。十二月,丁亥,更以顺阳王休范为桂阳王。世祖孝武皇帝上大明二年(戊戌
【诗句】 乙酉,以金紫光禄大夫褚湛之为尚书左仆射。 丙戌,建平宣简王宏以疾解尚书令;三月,丁未,卒。 丙辰,魏高宗还平城,起太华殿。 【译文】 乙酉,任命金紫光禄大夫褚湛之为尚书左仆射。 丙戌,建平宣简王刘宏因为疾病辞去了尚书令职务。三月,丁未,刘宏去世。 丙辰,北魏孝文帝还师平城,开始兴建太华殿。当时,给事中郭善明,性情狡猾,劝说孝文帝大兴土木修建宫室。中书侍郎高允劝谏说
以下是对《资治通鉴》中的高允诗的赏析: 1. 诗词原文: ``` 游雅常言:“前史称卓子、刘文饶之才,褊心者或不任也。”余与高允同所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独以郎为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笔削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少,不过为郎,汝不自愧乎!”乃拜中书令。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八·宋纪十 乙丑,魏东平成王陆俟卒。此句描述了北魏的东平成王陆俟去世,陆俟为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去世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夏,四月甲申立皇子子绥为安陆王。这句话记录了宋朝皇室对王子子绥的册封,作为安陆王,子绥的地位和责任都得到了明确的界定。 帝不欲权在臣下,六月戊寅分吏部尚书置二人,以都官尚书谢庄、度支尚书吴郡顾觊之为之。又省五兵尚书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八·宋纪十 丙申,魏主拓跋焘在松山举行狩猎活动。秋,七月,庚午日,他前往河西地区。南彭城民高阇、沙门昙标煽动妖妄之事,与殿中将军苗允等人密谋作乱,立高阇为帝。此事被揭发,甲辰,高阇等数十人被诛杀,诏令沙汰诸沙门,设各种条禁,严加惩处。然而,中书令王僧达虽年少聪敏,但行为放荡不羁,初即位时便被擢升为仆射,居颜、刘之右位,自负才德出众,自视甚高,期望早日入朝为宰相。但迁护军后
译文: 沈约论述:“君子与小人,是万物的两种类型,遵循正道就是君子,违背正道就是小人。因此,太公由屠夫起家成为周朝的将军,傅说弃农从商成为殷商的丞相,他们都能明辨是非,唯才是举。到了东汉时期,这个道理并未被改变,胡广世代从事农业,官至公相;黄宪是牛医的儿子,却名满京城,这并非是因为后世形成了两条道路。魏武帝曹操开始设立九品中正制,主要是为了评断人才的优劣,而不是因为世族的身份高低。但都正俗士
{您提供的诗句为“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八 · 宋纪十”,这是《资治通鉴》中的一个片段,描述了宋孝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下面我将逐句翻译这首诗,并附上必要的注释与赏析。}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八·宋纪十 九月,乙巳,魏主还平城。 译文:九月,乙巳日,北魏国主拓跋焘返回平城。 注释:乙巳,天干第四位,在阴历中代表九月。平城是北魏的首都。 赏析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八 · 宋纪十 译文:魏主亲自率领一百万骑兵、十五万辆战车进攻柔然,穿过大沙漠,他们的旌旗飘扬在千里之外。柔然国处罗可汗郁久闾吐贺真远远逃走,他的另一个部落乌朱驾颓等人率领几千个帐落向北魏投降。魏主在柔然则刻石记下战功并回国。 注解:魏:即北魏,是当时的强国之一。柔然:古代北匈奴的一个分支,生活在今蒙古高原一带。处罗可汗:柔然国的一位统治者。乌硃驾颓等